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升學和素質教育,當真是蹺蹺板的兩頭嗎?且聽一名大學教授與中學老師的對話

「20多年前我讀高中時,每天晚上9點45分準時睡覺,但現在有很多中學生每天晚上10-11點睡覺,『因為題目來不及做』。」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為了弄清背後的原因,他走訪了滬上一位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於是有了下面這番思考和對話。

題目來不及做?因為「只有刷題才能鑽進去」

為啥學生們都嘆「題目來不及做」?這位中學教師解釋說,中學理科的定律、公式就是要通過做大量習題才能加深理解並掌握的,「只有做習題才能『鑽進去』」。否則,以後看到考題,運用哪個原理都不知道。

做習題對應試是有幫助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需要重複勞動。他說,中學理科的教學要「精講(選)多練」。這裡頭首先要教師去做,要精選習題、考題,不要反覆出類似題目,也不要把各個區出的考卷不加選擇地都發給學生。

談到中學生課外補課,他表示有兩種學生。一種是成績相對差一點,另一種是想更加拔尖,甚至不惜超前學習。

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參加補課的原因是「聽不懂教師上課」。有些中學教師上課沒講清楚知識點,甚至只是拿出考卷對答案,然後說「有問題下課找我」,但學生都不好意思問教師。對此,他認為,學生應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一定要預習,帶著問題去聽課,遇到不懂的要問。

遇到教師漏講的知識點,也可以自學———畢竟,進大學后,就需要很強的自學能力。

而教師和家長,也應該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提問、把不懂的問題搞懂。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多鼓勵,可以先讓他們做簡單的題目,做對了就表揚,提升他們的信心。

對於超前教育,我認為這是拔苗助長,但該中學教師坦陳,超前教育對應試有一定幫助。「有的初三學生物理已經讀過三遍了,中考有優勢。國中畢竟題目不多,所有題型都做過了,只是數字換了換。但到了高中就不一定好,因為高中題目難得多,邏輯推理要求更高。」可見,超前學習只有短期作用。

接著,我問:「你有沒有見過不補課也能考進重點大學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多了。他們學習能力強,讀書自覺。」他回答。

這使我想起我國小、國中、高中都是在上海的普通學校讀的。當時我從不補課,不請家教,也不開夜車。1994年,我以高出復旦大學錄取分數線30分的聯考成績,被複旦和上海交大同時錄取。

當別人問我學習方法,我平淡地表示:

自己喜歡學習,每天回家能堅持複習、預習,

每學習45分鐘外出散步一下,

周末也能自覺學習、看課外書。

如今我作為大學教師,接觸到不少大學部生。有些大學部生進入大學后經常翹課打遊戲,不交作業,不來考試,處於退學的邊緣。一位大學部生說,讀高中時家長整天盯著他,那時他能認真學習。而進了大學,家長不在身邊,他感到「自由」了,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就說明,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大學學習不用刷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接著我們來說說「素質教育」。我想強調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區別以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我看來,傳統的基礎教育培養模式強調傳授知識點,學生們習慣於刷題,並把「標準答案」奉為圭皋。這就使得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人云亦云。

在第30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口語交際比賽中,有些一等獎候選者面對「阿大蔥油餅特事特辦你怎麼看」「外灘粉色蛋糕樓遭拆你贊成嗎」等討論題無從說起。

在2016年上海財大附屬北郊高中招生面試中,很多初三學生答不出「怎麼看待百度搜索搞『競價排序』」等題目。

但大學學習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固然有些課程,比如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等需要解題,但很多大學課程的學習不用刷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大學教師講課往往突出主線,講清楚某個專題歷史上有哪幾種學說,這些學說是怎麼得來的,各自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又有哪些應用。他們還會提醒,很多理論只能解釋部分(實驗、社會)現象,它們有各自的適用範圍。而且,理論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不能僵化地套用。

大學部生、研究所做研究時,更需要批判性地看別人發表的文獻。研究課題有無新意、研究方法有無瑕疵、實驗數據是否詳實、實驗結果能否支撐結論、引用文獻是否妥當……只有找到別人文獻的「盲點」「缺點」和未能攻克的「難點」「痛點」,我們的研究才有「立足點」。這樣的批判性思維,也可以用在審視自己的論文,以及準備學術報告、各類答辯和面試中。

在大學里,我們還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會遇到室友不按時熄燈從而影響睡眠等問題。

研究所會遇到實驗失敗、實驗室成員搶著使用儀器等問題。

大學畢業后,無論是做醫生、科研工作者、技術人員,還是當記者、律師、公務員,都需要提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些實用的能力豈是靠機械地刷題、生搬硬套能鍛鍊出來的?換言之,在基礎教育階段一味地強調刷題和補課,不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也不利於他們進入大學后乃至大學畢業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沒想到,我發表完「演講」后,這位中學教師說,聯考也是一種素質。他認為,的基礎教育本質上還是應試教育。有聯考,就有升學率,社會和家長就看升學率高不高。哪個學校聯考成績好,教師與學校就在社會上出名了。學生素質很高,但聯考成績低,很難說得過去。

「能力強,強在哪裡?素質高,高在哪裡?社會上又不知道的。聯考也是一種素質。」這個老師的話也許代表了一部分家長和中學教師的想法。這讓我感到,中學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大學教師的理念確實存在著差異,給中學和大學的銜接出了一道難題。

至少得讓大家知道星空在哪裡

眼看著我無法改變這位中學教師的觀念,於是只好談起眼下上海正在進行的聯考綜合評價錄取試點。這項改革打破了「只看分」的局面,增加了校測面試環節。

校測面試通常會考查學生對報考專業的認識和積累、對高校理念和大學生活的認知、知識面、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科研實踐活動、興趣愛好、品德修養等。有的高校或者專業還會安排英語口試或動手能力測試。

在我看來,這項改革有利於中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大學在招生時全面考查考生,招到綜合素質高、契合大學培養理念的學生。

我問這位中學教師:「你認為增加校測面試環節有用嗎?」不料,堅持「聯考也是一種素質」的他卻說,「怎麼沒用?能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坦陳,很多中學生「滿腦子都是聯考和習題」,不擅長對社會話題發表看法。

這難道不正是聯考改革需要改變的嗎?!在我看來,聯考綜招面試不僅要實現篩選功能,更要發揮導向作用———要把基礎教育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向引導。

為此,綜招面試應該讓學生充分展示「刷題」「考試」之外的課外積累和個性化的東西,比如興趣愛好、小製作、社會實踐、對社會問題或者學術問題的看法等。這將有助於學生髮揮特長,也有助於面試官全面了解考生。

綜招面試還可以涉及一些社會和生活話題,比如「共享腳踏車」「分享冰箱」「明廚亮灶」「雙11瘋狂購物」「外賣快遞」「校園欺凌」「中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等。這些話題經常佔據媒體版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話題能被用來考查學生是否關心時事,是否具有思維和表達能力。

但如果面試考查超過一般高中生知識範圍的高難度知識題,那雖然實現了篩選功能,卻沒能發揮好的導向作用,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我相信,聯考綜合評價錄取和與之相關的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能發揮導向作用,並逐漸改變中學教育現狀。

這位習慣於「抓成績」的中學教師,表示審慎樂觀。但在整個交談過程中,他表現出還不大了解綜合評價錄取。看來,對於這項聯考改革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真希望各大學招辦的負責人能通過招生宣講、媒體發文等方式,把招生政策和培養理念傳遞給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學生們。這不但能提供信息、消除困惑、宣傳大學,還能給中學生們加油打氣,讓他們看到希望。

我真心感覺,素質教育即便猶如星空,與我們還有距離,但至少得讓學生知道我們的希望、我們的目標在哪裡。

每晚18點-18點15分

南京廣電.教科頻道

學在南京,看南京教育頭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