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地球的明天「備份」生物

當氣候災難發生時,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將成為人類的「諾亞方舟」。

科學家警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

國際生物和環境儲存庫協會建立了超過1300個生物庫。

科學家警告,地球正在發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人類只剩二三十年時間去挽救局面。為了讓損失降到最低,各國科學家、政府和私人公司在過去數十年中陸續做起了「備份」工作,但這樣真的萬無一失了嗎?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開始

分析了超過2.7萬種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等種群的繁衍趨勢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它們中1/3的種類與數量正在大幅減少。

這並非第一次有人提出生物正在滅絕的觀點。「地球正在經歷一個不同尋常的時期,一個十分危險的時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告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兩所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報告警告稱,正在發生的物種大滅絕速度超乎想象。斯坦福大學生物保護研究所執行董事安東尼·巴諾斯基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是科學界迄今最全面的研究,應當引起全人類的重視。」

此外,研究人員分析1900~2015年間收集的177種哺乳動物的數量和種類數據后,發現哺乳動物在這一百多年間失去了至少1/3的原棲息地。其中四成動物,包括犀牛、紅毛猩猩、大猩猩及多種大型貓科動物的活動範圍驟然縮小至20%。

據法新社報道,目前全球人口已攀升到74億,自1960年以來增長超過一倍。相較之下,到2016年獵豹僅剩7000隻,蘇門答臘犀牛僅剩約250頭,非洲獅則數量驟減了43%。

在報告主要作者魯道夫·迪赫佐教授看來,這無疑是「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在十幾二十年前,獵豹、獅子和長頸鹿並非瀕危動物,但現在它們都瀕危了。」

也許有人認為,眼前的動植物並沒有消失的跡象。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研究者著眼於高危或短期內頻臨滅絕的物種,而它們通常是人們不熟悉的,多半只生存在特定區域。但研究者估計,全球每年都有兩種脊椎動物滅絕。

報告第一作者、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熱拉爾多·塞瓦略向《紐約時報》承認,作為一篇學術研究報告,文章語氣非同尋常,但他希望藉此強調危機的緊迫性,以及變革的必要。「局面都如此糟糕了,論文措辭如果還不夠直接,簡直就是不道德。」

「這種生物滅絕顯然會帶來嚴重後果,涉及生態、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破壞宇宙中唯一已知的生命家園,人類終將付出沉重代價。所有跡象都表明,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會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打擊,一切生命的未來——包括人類自身的未來,都將是一幅悲慘的畫卷。」塞瓦略說。

保存一切能保存的東西

2016年10月,挪威一座小島上,一名維修工人發現湍急的水流湧入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的隧道入口。由於靠近北極,當溫度低於冰點時這裡就會颳起暴風雨,這次事件引發了電力系統短路,電動泵隨即失去了作用。

建立在山體中一座安全屋裡的種子庫儲存了5000多種糧食作物,其中包括小麥和水稻的數十萬個變種。據《紐約時報》報道,這裡本該是「一艘無堅不摧的諾亞方舟」,在氣候變化和災難發生時成為人類的救生筏。然而,事情沒有想象的那樣順利。

最初,只有幾家挪威電視台報道了種子庫「泡湯」的事件,國際社會幾乎沒有給予關注。直到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種子庫的新聞隨著熱門關鍵詞出現,以各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傳播,報道標題大多是「末日種子庫被氣候破壞」。

雖然現在種子安全了,但危機仍在。全球氣溫已連續3年上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北極不斷融化、冰層覆蓋率逐漸減少的同時,又傳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消息,所有這些事實令人類愈發感到希望渺茫,也因此,人們試圖保存可能保存下來的一切東西。

過去數十年中,各國科學家、政府和私人公司儘力做著「備份」工作。美國聖迭戈動物園在低溫液態氮中保存了1000多個物種的活體細胞培養物,包括精子、卵子和胚胎;為保存逐漸融化的冰川和冰蓋樣本,科羅拉多州萊克伍德的國家冰芯實驗室中,大型冷凍櫃內盛放著來自南極、格陵蘭島和北美洲的總共近1.9萬米長的冰柱;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是全球保有野生動物冷凍乳汁最多的地方,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摸索如何餵養脆弱的幼獸;名為「兩棲動物方舟」的國際項目致力於進行遷地保育,將瀕臨滅絕的兩棲動物遷入室內,進行保護和采精。

在事物即將消失時進行保護,似乎是人類自古就在做的事。文藝復興時期,富商和貴族們就熱衷於購買化石與標本。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這種「消失前去珍惜」的衝動可以追溯至歐洲人以傳染病令土著消亡的時期。人們匆忙地收集一切能留下的東西,包括書籍、語言甚至標本。

如今,國際生物和環境儲存庫協會已建立了超過1300個生物庫,藏品中包括病毒和瀕臨滅絕的動物。該組織主席齊西斯·科茲拉基迪斯將各國的「收集趨勢」稱為「國際太空競賽」。「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比我們了解的更快。現在人們對此有強烈的感覺。」他說。

「壞事總會發生」

人類才是應為此次物種滅絕危機負責的一方,而非小行星或火山噴發,這一點已成為科學家的共識。與歷史上由自然現象造成的5次物種滅絕不同,人類破壞生物棲息地被認為是造成第六次大規模滅絕的原因之一。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人口過剩、富人過度消費使得自然界物種逐漸減少。

塞瓦略警告,留給人類採取挽救行動的時間很短,大概僅剩二三十年。「好消息是我們還有點時間。雖然贏面很小,但仍然能做點事情來拯救即將消失的物種。」

事實上,人類改變的不只是物種。人類活動改變了大氣構成和海洋的化學成分。僅僅用了幾十年,我們就改變了傳承千年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現實,現在,我們一邊眼睜睜看著一切發生變化,一邊拚命收集和保留剩下的東西。

人類建立各種樣本庫,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拯救正在消失的物種,將現有的「藏品」提供給未來,寄希望於屆時科學更發達、技術更進步、人類更聰明。

如今,遺傳學家已經能通過克隆技術、體外受精、改寫基因組等多種手段保存瀕危物種;冰川學家通過捕獲冰中封存的線索重建古代大氣模式,並以此預測未來;海洋生物學家在水下培育受威脅的珊瑚。誰知道一百年甚至一萬年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這一切並非萬無一失。世界一如既往地發生著改變,任何事都可能出錯:機械故障、火災、洪水、地震、污染、液氮短缺、戰爭、盜竊甚至一時的疏忽,都可能令樣本庫的努力付之東流。保存的數據也可能因黑客入侵、格式化操作等原因被破壞。

這些都是讓聖迭戈動物園全球保護研究所所長奧利弗·賴德睡不好覺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壞事總會發生,現實就是如此。」他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