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出現在歷史課本里的人物長什麼樣?晚清總理衙門高官大揭秘

北京東單、建國門之間有一條僻靜的小衚衕——東堂子衚衕。這條衚衕雖然表面上不起眼兒,但晚清許多重大事件都曾以此為舞台,因為清代總理衙門就曾設在這裡。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后,恭親王奕訢上疏咸豐帝稱:「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後,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於是,成立一個替皇帝和洋人打交道的機構,被提到日程上。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 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經咸豐帝批准,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簡稱總理衙門),辦公地點就在東堂子衚衕原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

總理衙門的第一進院落,可見二道門前的牌坊上寫著「中外禔福」,攝於1870年代。

總理衙門的組織形式仿照軍機處設置,由一名親王總領,即為首席大臣,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總理衙門首席大臣只有兩任,分別是恭親王奕訢和慶親王奕劻。

在總理衙門官員的設定上,清廷很講究滿漢平衡,章京一級職官中滿漢官員數量一直保持對等。這種平衡就連曾給總理衙門官員們拍過照的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也能看出來。他在《與人影像》一書中寫道:「總理衙門裡的大臣在職位的分配上十分均衡,寶鋆是一名滿族尚書、董恂是掌管戶部的漢族尚書,沈桂芬是兵部的漢族尚書,毛昶熙可能是工部的漢族尚書……」

湯姆遜還發現,文祥、寶鋆、沈桂芬三人比其他總理衙門官員地位更高,因為他們和恭親王一樣,也是軍機處的成員。其實,在總理衙門任職的許多官員,同時也在軍機處任職,由此可見主管內政、外交大權的核心層,其實是一班人馬。事實上,晚清40年,清政府面對的主要威脅都來自外部,所以總理衙門不單是一個外交部門,實際上已經成為清政府的重要決策機構。

起初,總理衙門只負責主持外交與通商事務,後來擴大到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留學生等方面,權力越來越大,舉凡外交及與外國有關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都歸該衙門管轄。

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隨著恭親王被慈禧排擠,李鴻章就任北洋通商大臣,許多外交事務由北京的總理衙門轉往天津,總理衙門在外交事務上的重要性有所下降。1901年,在清末新政中,總理衙門正式改為外務部。

不管怎麼說,總理衙門在晚清40年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趣的是,當年曾在總理衙門任職的大臣們,很多都留下了照片,一百多年後我們得以通過這些照片,一睹這些曾左右命運的人。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他參與創辦總理衙門,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奕訢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自1861年至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總理衙門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慈禧太后指奕訢「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1894年奕訢被再次起用進入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病逝。本片攝於1864年,當時奕訢主政總理衙門不久,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這張是恭親王跟英法聯軍談判時留下的照片,據說當時他不知道洋人對著他的是神馬東西,心想該不是要把我槍斃了吧!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樣。再加上他當時初出茅廬只有30出頭,一副青澀的模樣,與上張春風得意形成鮮明對比。

這張照片攝於1870年代,那時候正是恭親王事業的頂峰,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穩重,見過大世面的中年男人。面對鏡頭目光堅毅篤定,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不過,幾年以後他就在權力最巔峰被慈禧拿下了。

奕劻 (1838年-1917年)

愛新覺羅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咸豐二年(1852年)封貝子,咸豐十年(1860年)進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郡王銜。光緒十年(1884年)管理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年(1894年)封慶親王,光緒二十七年,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仍由奕劻主持。民國后,他與兒子載振遷居天津英租界,1917年病逝。本片攝於1900年,當時正面臨八國聯軍入侵的危局,慶王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

沒想到吧?慶王年輕時也是帥哥一枚,老了以後像被吸幹了一樣,只能說行政工作勞心啊~~

慶親王拍照似乎一直找不到焦點,總是兩眼發直,不知道看哪兒!

寶鋆 (1807年-1891年)

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並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調任吏部尚書,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遭到慈禧太后罷黜,寶鋆也受到牽連,詔書中不客氣地寫道:「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年老,特錄前勞,全其末路,以原品休致。」寶鋆退休后,與恭親王居西山遊覽唱和。本片攝於1871年,寶鋆當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但是仍顯得十分精神。

成林 (?-1879年)

字竹坪,滿洲鑲白旗人,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人,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后,他跟隨大學士桂良辦理撫局事宜。次年被遴選為總理衙門章京,而後任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治二年(1863年)補員外郎,並因筆帖式任內緝獲匪犯敘功,賞戴花翎。同治八年(1869年)升光祿寺卿與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光緒四年(1878年)獲授總管內務大臣,次年於任內去世。本片攝於1871年。

沈桂芬 (1818年-1881年)

字經笙,江蘇吳江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等人同年。同治八年(1869年)起任總理衙門大臣。本片攝於1871年,圖左為沈桂芬。

字忱甫,號韞卿,江蘇揚州府甘泉縣人。同治元年(1861年)入總理衙門任全權大臣,奉命與美國、俄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簽訂通商條約。光緒八年(1882年)退休,十年後在揚州病故。圖中為董恂。

字旭初,河南武陟人。同治八年(1869年)授工部尚書,在總理衙門行走。同治十一年(1872年)調吏部尚書,后曾陸續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光緒八年(1882年)卒。圖右為毛昶熙。

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寶鋆、文祥,總理衙門大臣成林(右起)

瓜爾佳氏,字博川,盛京正紅旗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入工部。咸豐八年(1858年)升為內閣學士,同年任軍機大臣行走,次年正式升為軍機大臣。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期間協助桂良、奕訢與各國進行交涉,參與了總理衙門的建立提案。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去世,他一直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之職。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將其視為與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列的「五大領袖」。本片攝於1864年,當時他已經是一個中年人的形象了。

攝於1870年代的文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