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大報解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A股「將價值進行到底」

證券時報:金融監管「將改革進行到底」 A股「將價值進行到底」

十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即將在央視開播。就在日前,備受市場矚目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4日至15日在京召開,此次會議可謂未來5年金融業發展的「風向標」。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向市場傳達了一個明確信號:在金融領域,要將改革進行到底!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對A股市場也將產生深遠影響,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將價值進行到底!

資本玩家時代過去了

根據對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新聞通稿的詞頻統計,風險和監管是最為高頻的辭彙,分別出現了31次和28次,這也說明防控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成為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而且,防風險、去槓桿遠未到頭,將是「永恆主題」之一。

深圳翼虎投資總經理余定恆認為,本次金融工作會議透露出非常明確的「加強金融監管」信號,強調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脫虛向實,金融監管更加強調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把金融監管和金融安全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金融監管今後不會放鬆,資本市場的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會加強,玩概念、殼資源炒作、市值管理等純資本運作、不為實體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做法,會受到遏制。同時,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有助於橫跨多個金融子行業的監管更為有效,具體到資本市場,那些作姦犯科、違法違規的投機炒作、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行為會受到更加嚴厲的監管和處罰。「一句話:在A股市場要生存下去,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價值投資!」余定恆表示。

深圳聚灃資本總經理余愛斌認為,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來看,金融監管的大方向更為明確,監管套利會受到抑制,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成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這個方向來看,股指不會大起大落,各種投機炒作在A股市場今後將更加沒有生存空間;與此同時,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既然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就說明IPO不會輕易停止,甚至很有可能會加速,至少會保持穩定的節奏。

余愛斌表示,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號來看,對A股市場整體是偏利好的。加強金融監管、IPO保持穩定節奏,這兩個信號表明,A股市場的融資功能會加強,真正立足於企業價值的投資才能生存,資本玩家的時代過去了。

不宜盲目看空中小創龍頭

在豐嶺資本董事長金斌看來,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表明,金融監管在加強、價值投資的基礎在夯實,這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A股市場今年以來的方向:炒股一定要看企業基本面。以互聯網金融為例,官方新聞稿通篇,僅有一處直接提到了互聯網金融:要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

在中小創瘋狂的前幾年,互聯網金融就是A股市場製造估值泡沫的急先鋒。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更加側重於從「防範金融風險」的角度,這就說明,那些純粹玩弄概念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或者上市公司以收購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做市值管理的幌子,推而廣之,純粹玩資本運作、不對實體經濟有益的資本遊戲,無論你製造的概念多麼新穎和「酷炫」,今後在A股市場都要歇菜了。而這樣的資本運作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小創裡面,中小創公司將繼續擠壓估值泡沫。

余定恆認為,白馬價值股經過今年以來的上漲后,目前不少個股其實也面臨估值壓力,雖然談不上貴,但確實也不便宜了。另一方面,中小創也面臨價值回歸之旅,創業板的龍頭公司,尤其是那些動態市盈率跌到30倍附近、業績增長在30%以上、PEG小於1的公司,下跌空間已經不大了。雖然整體上中小創還是會估值下移,但這個時候盲目看空中小創龍頭品種,也是非理性的。

余愛斌表示,中小創前期的殺跌,主要是業績和估值泡沫的「雙殺」。金融工作會議給投資者傳遞的最大信號很簡單:就是炒股要看基本面和業績增長!

與此同時,也有私募基金經理表示,從金融工作會議傳遞的信號來看,對國有企業債務的處理,債轉股可能會作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五大行均已成立專司債轉股的子公司,債轉股加速落地,A股市場圍繞債轉股和AMC的行業和個股也值得關注。

上海證券報:金融工作迎來頂層規劃 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灌活水

15日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根據金融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全球金融發展的最新動態,為未來金融發展確定了基調、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會議著重提出,金融要回歸本源,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從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等多維度進行部署。金融活則經濟活。相信在明確的政策基調和一系列政策舉措后,金融將為實體經濟灌溉源源不斷的活水。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央行職責更強化

在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最引人關注的提法無疑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

近年來,金融創新不斷推進、金融業態不斷融合,而監管卻停留在「誰家的孩子誰抱」的分業模式。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矛盾日益加深,導致出現「牛欄關不住貓」的困境。因此,在國家層面設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一直是學界、業界討論的熱點。

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令人振奮。該委員會將如何開展工作也引起各界關注。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國務院層面的權威決策機構,應該會由國務院領導擔任負責人,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可能設在央行。該委員會不是諮詢機構,而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專業決策機構,對於深化改革、金融協調監管將起到重要作用。

「加強金融監管的統籌主要是從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角度出發,並不是另起爐灶。」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未來應該會由人民銀行牽頭引領,統籌安排。

至於人民銀行將發揮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這次會議進一步突出了人民銀行對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作用,未來人民銀行會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及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監管。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應該包括金控公司,特別是一些產業公司逐步向金融領域滲透。「對這部分機構的監管存在空白,監管較為薄弱,未來這塊會得到有效加強」。

監管進一步加強嚴防系統性風險

會議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的四大原則,其中有一條頗受關注,即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成為會議期間的高頻辭彙,例如「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等。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標誌著的金融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過去歷次金融工作會議都將金融發展作為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這一次,防範風險和加強監管顯然佔據了更為優先的地位。」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說。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潮流。以美國《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於2010年7月通過為標誌,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發展進入以加強監管為主要內容的發展新階段。

張承惠則認為,這次會議進一步強調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監管的責任。從歷史經驗來看,處理好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始終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一方面,要避免過於注重發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金融風險的防範;另一方面,對於新型交易風險存在認識不到位、缺少監管經驗的問題,這就要求金融監管部門更加註重有質量的金融發展。如果金融發展不受到監管和約束,容易引起金融風險的發生,反過來會影響金融本身的長遠健康發展。

「至於強調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以及強調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都顯示出加強監管已成為當下與今後一段時期金融發展的主旋律。」李揚表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從本次會議精神來看,未來金融監管會更加嚴格,年內相關新規可能會陸續出台。

切實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這一精神在此次會議中得以充分體現。

郭田勇表示,金融必須服務實體經濟,如果脫離實體經濟,金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花里胡哨」的金融產品會導致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儘管短時間內可以創造利益,但是長遠看,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業轉變方式、優化結構。會議提到,要堅持質量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此次會議還提到,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郭金龍表示,保障是保險業經營基礎。保險業回歸保障主業,是體現「保險業姓保」的核心理念,有助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助於降低經營風險。保險業做好保障業務,也有助於資產業務的開展。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金融業深化改革。會議提到,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要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優化股權結構,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加強外部市場約束。

證券日報: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哪些信號?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那麼,會議到底傳遞了什麼信息?對未來幾年金融工作進行了怎樣的頂層規劃?本報邀請多位專家全方位解讀,以饗讀者。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直接融資獲力挺

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我們歷來存在融資結構不合理的詬病,間接融資比重過大,這就造成一旦出現經濟周期回落,銀行資產出現壞賬率提升,產生系統性風險,對政策形成反制,所以,政府一直提倡加大直接融資。」聯儲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曉輝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我們資本市場由於基礎制度不完善,各種套利、內幕交易等存在,限制了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隨著監管層堅決打擊套利,嚴管大股東『清倉式』減持,嚴打各種非法金融,堅決打擊各種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將有效堵住套利資金的通道。」胡曉輝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隨著A股加入MSCI,債券通「北上通」的開通,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推出,以及養老金、企業年金的入市,遠期將有超過4萬億元-6萬億元合規資金逐步進入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經濟前景更加光明。」

「考慮到目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和特徵,中央依然採取的是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舉的發展策略,只不過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增量。」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東方金誠評級副總監俞春江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進一步傾斜資金,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上的直接融資將迎來新的機會,在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有望繼續快速擴容。

在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滕印看來,目前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成為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推動各類銀行戰略轉型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應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各類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也要進行調整,從服務於大企業、大項目的投資模式,向更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高效益的投資模式進行金融服務發展。

「相對於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對新的融資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大型的國有銀行要面臨轉型任務,中小銀行和民營機構也面臨類似問題,要進行融資結構的轉變,完成新的定位。」趙錫軍表示。

趙錫軍表示,新環境的變化在加快著各類銀行戰略轉型,包括市場化的發展,例如利率的市場化;技術的發展,例如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都在迫使各類銀行不斷改善融資結構,進行戰略轉型。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間接融資結構也需要創新,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如火如荼,傳統的金融業務如果不主動合作,就會被互聯網金融所超越。要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所以傳統銀行要跟互聯網金融合作,進行優勢互補。

趙錫軍表示,目前間接融資結構的調整還在剛開始階段,要徹底改善間接融資結構,適應新的發展模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對理念、戰略、機制的建設,以及產品的創新和風險的管理,這是個全方位的調整過程。

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主業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是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險業要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穩健;二是對資本市場起到穩健作用;三是對實體經濟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王緒瑾表示,資本市場要姓「資」,不姓「融」,更不能成為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手段,那麼,保險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可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這也有助於整個保險行業的穩定和發展。

他還強調,社會保險要姓「社」,不能姓「商」,以保證社會保險有一定的保費收入,避免社會保險擠占商業保險的市場。與此同時,行業自律應發揮作用,進一步完善對行業的服務。另外,在監管方面,償二代制度正式實施之後,應在探索中繼續不斷的完善。最後,的政策扶持要到位,法律也需進一步完善,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對商業保險要起到協調、合作共贏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要繼續立足於保障的根本屬性,為全社會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通過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保險的滲透率,拓寬災害損失補償渠道,提高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比例,從而更好地發揮經濟補償的功能,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方面,朱俊生表示,此次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那麼,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上發展直接融資的非常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體量大、期限長的特徵,理論上可以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作用。

推動經濟去槓桿

推進國有企業去槓桿增強企業活力

國資國企改革研究人士劉興國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關鍵任務之一,發展好國有企業也是鞏固執政基礎和提升國有企業形象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須要在改革中著重推進國有企業去槓桿,降低國有企業財務負擔與風險,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另一方面,通過推進國有企業去槓桿也可以帶動民營企業加快降槓桿。從風控角度來說,紮實推進國有企業去槓桿,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從而避免企業風險像金融體系蔓延,進而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按照國家的部署,國有企業已經在有針對性地推進去槓桿。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國有企業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其進度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江瀚認為,國有企業在去槓桿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難點:一是所有企業的職能過多導致負擔較重。二是對於國有資產的處置較為敏感,如果處置不力的話,將有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三是國有銀行存在較大的資產損失壓力。除了資產端的阻力,國有企業還面臨著銀行端的問題,如果去槓桿速度過快,將有可能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率的增加。

防控金融風險與深化金融改革

上海財經大學銀行系教授曹嘯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完善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對於金融企業尤為重要。

曹嘯表示,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採取合理的治理結構,約束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金融機構珍視自身聲譽的信號,從而建立起外部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是整個金融體系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權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類公司治理監管成為金融監管三寺支柱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公司治理包括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前者為公司內部各機構的分權與制衡,並主要表現為治理結構。後者是外部市場的約束。因外部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外部市場約束本身有局限,金融類公司治理應以內部治理為基礎。

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新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以優化股權結構作為突破口。目前推行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股權結構的改革,而未來公司立法,還需要在《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的基礎之上,推行種類股(類別股)制度,允許公司將股份設置為兩種及以上在性質、權利義務和利益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股份,通過更加靈活的股權結構構架,實現更好的公司治理。

監管模式轉變 「機構監管」將成過去式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防風險。」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這是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層面對監管模式的改變進行確認,標誌著「機構監管」將成為過去式,這是監管模式的重大轉變。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能過高,否則會導致過度投機,這對於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傷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金融去槓桿以及規範金融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林采宜表示。

「目前金融業面臨兩難的處境,需要平衡好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去槓桿兩者關係,而平衡好這一關係,推進位度改革是最重要的。」林采宜認為,在現有金融環境下,僅單純防風險、去槓桿,不深化金融改革,這是沒辦法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因為目前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存在部分過度投機現象,但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服務是相當有限的,目前仍有很多嗷嗷待哺的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總體來看,金融不是簡單的供求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因此當前深化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改革能夠做到位,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也會進一步市場化,很多風險防範尤其是微觀風險應該有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解決,風險的問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都應該放在金融改革的框架中來解決。」林采宜強調。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助推金融市場開放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為全球金融治理架構提供一個新的選擇,為更多的經濟體提供公共產品;人民幣國際化自2008年起步,經過幾年的發展,可以在全球化逆流將現的背景下發揮積極作用。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為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抓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債券市場的開放是釋放人民幣加入SDR制度紅利的關鍵所在。

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昨日指出,當前貿易結算驅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動能大幅減弱,金融交易驅動力有所增強。在此背景下,向松祚建議,鑒於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有所減弱,在國際交易活動中,金融交易規模又遠大於貿易結算規模,因此亟待發展和完善人民幣金融市場,挖掘資本金融項下人民幣使用潛力,增強人民幣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貿易+金融」雙輪助力、聯合驅動。

證券報:強監管守底線 「穿透」劍指套利 金融業發展創新加速回歸本源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業內人士認為,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等四個原則的確立,有利於穩定市場對金融未來改革發展的預期,有利於釐清金融創新和風險累積之間的邊界。同時,在金融混業大趨勢下,金融監管部門將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辨別業務本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力促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避免因監管規則不統一而形成套利空間。

強化監管原則確立

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要堅持從國情出發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

不難發現,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仍是當前金融工作的底線,強化監管原則也已確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強化監管首先要樹立「穿透式」監管理念,穿透所有金融風險,這一監管理念也得到了政策上的認可,如互聯網專項整治方案多次明確提出了「穿透式」監管的概念,確立了穿透式監管理念。以資產管理產品為例,其存在著產品規則不統一、層層嵌套;沒有嚴格遵守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很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方向不匹配;數據和投向不清晰等風險點,對此各個監管當局應當堅持穿透性的監管原則,穿透到最終的投資者、穿透到最終使用資金的產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作用是從更高層面統籌和協調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過去在監管中會出現空白和盲點,以及交叉和重疊,甚至還會產生一些矛盾。未來監管會有更多的統一性,克服原先的短板。就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而言,會從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入手。不僅規範行為,還包括對於如何能夠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好支撐,帶來更好效率等方面進行監管。

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認為,金融監管需要練就「火眼金睛」,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整治金融亂象,這意味著未來所有的金融業務都會按照統一標準來考量。對相同的金融領域,不同的監管能做到保障公平競爭。

在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看來,未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為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機構,將統籌「一行三會」,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強化監管問責機制。有效解決當前監管協調力度較弱,跨領域金融監管標準不統一,存在規則衝突或監管真空等問題。

監管「跟上」創新步伐

一直以來,金融監管如何在風險與創新中取得平衡,受到業界、學界的討論。近年來,部分機構和業務的過度創新、無序發展所導致的脫實向虛、資金空轉、槓桿率高企等問題也飽受詬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上升。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縱觀各國曆次重大的金融危機,都源於金融發展過度,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要。而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金融要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要推動經濟去槓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主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意味著短期內貨幣政策難再寬鬆,資產泡沫將受到抑制,金融發展將回歸實體經濟本源。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直言,此次會議確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層面對監管模式的改變進行確認,這是監管模式的重大轉變。「功能監管、行為監管」意味著,「一行三會」的監管對象必然將出現交叉,因為金融機構確實已經「混業經營」。這意味著「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監管問題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鄧海清表示,高槓桿率的根源並不是金融體系,而是在於「殭屍企業」、地方政府等軟約束主體。此次強調「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高槓桿率問題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在楊東看來,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需要跟上金融創新的速率和步伐。對於監管者而言,不遵循市場導向的監管措施必然導致行業無序創新、規避現有監管法則,容易引發風險。反之,如果監管機構能夠正視市場的合理需求,及時徵求行業的意見,順應市場變化出台監管框架,就能將創新引向規範。

楊東認為,金融監管必須「粗」、「細」結合。一方面順應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搭建整體的監管框架,讓機構在框架內能夠公平競爭、有序創新;另一方面則需加強差異化的分類監管,用更專業、細膩的方法監管更具體的行業。值得注意的是,強化監管還必須發揮監管科技的作用,利用監管科技守護金融安全。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應當建立起金融合規、場景依託和技術驅動三位一體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突出監管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對金融監管進行重構。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6萬億元。從結構來看,屬於間接融資的銀行貸款仍是最主要渠道,佔比達73.5%。

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本次會議明確直接融資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將堅持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市場。銀行信貸間接融資體系面對影子銀行的嚴重干擾,利率市場化的效果有待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遲遲未能顯著下降。因此,本次會議再度提及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通過股票市場的建設來降低股東權益融資成本,通過公司債市場的發展來降低債務成本,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舉措。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考慮到目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和特徵,中央依然採取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舉的發展策略,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多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增量;而在間接融資層面更多是存量調整,在國有大行推進自身戰略轉型的同時,希望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來提升銀行系統的市場化程度。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指出,在間接融資佔主導的金融體系下,銀行更願意服務國企央企客戶。因此,為了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脫貧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就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對於國有金融機構,未來應進一步發展中間業務,加快與互聯網機構的融合,增強自身競爭力。

談及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連平稱,銀行正在推進體制、機制、業務、人力資源、財務和成本等方面的轉型。但戰略轉型最重要的還是業務轉型。業務要從過去的粗放式經營模式轉為精細化、集約型的業務模式,將來更多朝著低資本佔用和輕資產等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未來要更多地發展跟收費有關的服務。比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計劃,包括融資、諮詢、財務管理等方面。同時,業務轉型也需要體制、機製作為支撐,如果內部體制和機制依然比較僵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業務轉型恐怕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