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古代四大帝師智慧,成大事者必備

歷史上最有名,對後世最有影響的亂世有八個:一是商朝末年,二是春秋戰國,三是秦末漢初,四是漢末三國,五是隋唐之際,六是元末明初,七是明末清初,八清末民初。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亂世中,歷史上出現了十個智謀蓋世之人。所謂智謀蓋世,顧名思義就是智謀冠絕一世,甚至稱雄後世。這種蓋世智謀,就像武林中絕頂高手的武功,高深莫測、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幾百年才出一個

商朝末年的姜太公姜子牙、戰國的鬼谷子、秦末漢初的張良和范增、漢末三國諸葛亮、隋唐之際的徐茂公、李淳風和袁天罡、元末明初的劉伯溫和姚廣孝。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些謀士中最典型的四位: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和劉伯溫,四人被後世稱為「四大帝師」,他們以縱觀全局、高瞻遠矚、居高臨下眼光,以經天緯地、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的高超智謀縱橫捭闔,決勝千里,或藉助英明之主蕩平亂世,統一局部江山或佔有整個天下,或藉助成就別人來實現自己的最高理想。

一、姜子牙: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姜子牙是歷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是周王朝開國功臣。被譽為「兵家鼻祖」和「謀略之祖」。唐朝以來,他被追封為「武成王」,與被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子並駕齊驅,成為一文一武兩尊偶像。

姜子牙姓呂,名尚,字子牙,民間俗稱姜子牙,姜太公。姜子牙一生滿腹經綸,文武兼備,謀略超人。不論是治國安邦還是用兵作戰,都能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巧用謀略,先計后戰,表現出高人一籌的決策方法與指揮藝術。然而,最讓今人稱道的莫過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是一個心存遠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夠耐得住一時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個恰到好處的時機,總會給予他一個璀璨的前景。

史載姜太公活了113歲,年輕時宰過牛賣過肉,開過酒店賣過酒。直到70歲還是閑居在家,一事無成。「時運未來君休笑,太公也作釣魚人。」直到72歲,他的時運才降臨。望江垂釣以待時運的正是後來的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

時來運轉並非一蹴而就,對於絕大多數人,往往在漫長的等待中丟失了內心的韌勁,變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論語•子罕》中孔子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這句話及姜子牙的故事告誡世人:往往正是最艱難的歲月,耐心熬過後便可知孰是強者。

二、張良: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更切實的評價是: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他是漢初三傑之一,高祖讚譽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專業軍師的最高素養。

張良善於謀划大事,所以總在最關鍵的時刻都有他的奇謀,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封功時也能穩住將士之心,三救劉邦,又為江山穩定請「四皓」立太子。他的大智大勇在「鴻門宴」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向不拘小節的劉邦從來對他都畢恭畢敬,足見其智慧之高明。然而,最讓人稱讚的莫過於他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舉。

雖然張良無兵無權,甚至沒有任何職位,但從心底講,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很畏懼張良的,畢竟張良的謀略能力遠超劉邦。後來,劉邦不知道該怎樣「褒獎」他,所以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

張良本是韓國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標是「復韓」,這一點天下無人不知。可劉邦讓張良去齊國韓信的地盤領三萬戶封地,這明擺著劉邦這個人不實誠,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

張良豈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劉邦?項羽已死,張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結了。劉邦取了天下,我張良報了仇。兩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此時分手,恰到好處。

此時張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駁了劉邦的面子。於是說:我最早和你相識於留地,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真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張良辭封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我張良祖祖輩輩是韓國舊臣,暴秦滅韓后,我散盡萬貫家財,一心為故國復仇。現在目標已經達到。況且,國破家亡后,我已經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心愿已了,從此願遠離塵世。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因為他開始的目的就是為國報仇,既然目的已經實現,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祿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標,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不同之處。

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張良行為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漢初三傑中,最後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張良用事實告誡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三、諸葛亮「觀人七法」,教你如何識人

一代謀聖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在《知人》一文中,對於識人他道: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一個無志之人,要麼是一個庸碌的人,要麼是一個騎牆的小人。這樣的人對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的是見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柔並濟,曲折迂迴,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庸俗之人,喝酒以後胡言亂語,甚至耍酒瘋,鬧得場面尷尬。而能夠自我剋制的人,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談理想,或談挫折。因此識人的伯樂,最應該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節操。節操高潔之人,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孟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之財,數額再大,終究逃不過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節操辛苦獲利,則利雖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在拜託對方辦事時,還可以由此觀察對方是否能如約辦到。如果一個人答應對方的事辦不到,他會誠意向人道歉,有時甚至會推薦能辦好事的人。雖然此時他失信了,但反而彰顯出他的品質。

結交好的朋友,任用適當的人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大獲裨益。

四、劉伯溫:時機,決定命運

劉伯溫,即劉基,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曾預言未來,明代劉伯溫的預言確實用隱喻的方式預言了今後數千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劉伯溫《燒餅歌》。

有一次太祖朱元璋正在吃燒餅,突然劉伯溫求見。

朱元璋想考一考劉伯溫到底有多大能耐,究竟能神到何種程度。於是用盤子將燒餅蓋住,然後恩准劉伯溫晉見。

劉伯溫到殿之後,朱元璋問:「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盤下是何物?」

劉伯溫面不改色,手指捏算了幾下回答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也」。

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誇讚劉伯溫乃百年不遇之奇才。因為這件事燒餅歌便被傳頌開來,而且燒餅歌里的預言也都一一驗證,可謂是神乎其神,比如他預言500年後會出現一個「反手定乾坤」的偉大人物,即毛澤東。雖然這一說法有後人添加的成分,但劉伯溫不失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預言家。

大明王朝成立后,劉伯溫遇到了和張良同樣的問題。但兩人的境遇卻完全不同。儘管神機過人的劉伯溫而且為了自身的安全,曾數次固辭不願受爵,後來無奈被封為誠意伯之後,又馬上急流勇退。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兒去?再說,他也沒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這樣恰恰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在孔子看來,時也,命也。不管「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其核心還是一個「時」字。即時機決定命運。

劉伯溫生在明朝,最後鬱郁不得志,就是因為他始終被懷疑當過元朝官員,會搖擺不定,難以得到重用,最後還被懷疑叛國,這註定了他最後凄慘的命運。劉伯溫可謂不得其人,不得其時。而張良可謂得其時,當時秦國已經而且一定會被滅掉的,但張良卻不得其人。相應的,諸葛亮是得其人,但不得其時。而姜子牙是得其人,得其時,姜子牙正好處在殷商氣數已盡,紂王要把商朝滅掉之時。所有這一切,都是時勢造就的。

老子《道德經》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菜根譚》言:「退即是進,予即是得。不與人爭常得利,能退一步常進百步。」

姜子牙之所以能功德圓滿,是因為有分封制,可以封邦建國,不再身居廟堂,這是一種大退。而張良面對君主專制,退隱即是善終。至於諸葛亮,雖然未退,卻不失為從帝師軍師向行政官僚轉化的範例,勉強可以算是一種退。劉伯溫剛好相反,他既沒能真的退,也沒有完成從軍師向丞相的轉型。

古人云「此一時,彼一時也。」時一變,整個情勢就隨之變了。一件事情,當時去做非常順利,時間一拖就錯過了,明明是好事也會拖成壞事。同樣的道理,在時機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硬要去做也不會成功。

所以,我們人知道一定要守時待命。即使一切都準備好了,還是不能動,一定要守到那個時。時一到,馬上就出動,自然很快就完成了。時沒有到就動,別人都知道你要幹什麼了,你反而幹不成事,就是這個道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