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漢文化漫談

漢文化是歷史上最大的人文遺產,也是分佈最廣的文化資源之一。它的歷史基礎,是導源於漢中,作成於長安、洛陽的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文化基礎,則是周秦以降的帶有平民特徵的封建文化,而且這種封建文化,是在原始意義上的封建貴族領主制度滅亡之後產生的。

漢文化不單是指漢王朝的歷史文化,而且是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別稱。儘管漢代以來,基於同一文化命脈的封建統治王朝反覆更替,「一頂頂皇冠落地,一座座帝陵隆起」,歷史在這裡蘊蓄了深厚的文化積澱,但是單純用「漢」字標榜的名詞並不單純,諸如漢族、漢語、漢化、漢服、漢字等等,其實不都是漢王朝的產物,同樣也不都是劉邦子孫的貢獻。

中華民族以其博大的包容性,以其崇尚和諧、敦睦和平的精神,不僅從血緣上整合了歷史上的諸多部族,而且從文化上、思想上和心理上、習慣上融會了多民族的原始文明。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多樣性的統一(習慣性的說法),或者稱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構成(費孝通的說法),都是對這種大民族包容現象的概括(中華民族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文化共同體)。問題在於,從「多樣」到「多元」的稱謂,其實是強調了原有文明的獨立性,是對民族歷史的一種富有智慧的概括。

漢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長期引領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主流。儘管一個時期的統治家族未必都是漢族人員構成,但是歸根結底,其文化的歸宿仍然在於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漢族文化(一些歷史上的草原民族終於融會到漢族之中,即其證明)。儘管我們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狹隘民族主義,但是我們不能不認識民族的實際差異,基於文化差異的民族差異,才是最本質的差異;而基於政治制度的差異,僅僅是固化了的文化差異的一部分。漢文化的特殊性,就在於它也是一種文明的標籤,並非完全血緣意義上的漢族才是漢文化的唯一載體。

唐朝人早就認識到了華人夷心和夷心華人的問題。所謂華人夷心,是指肉體上的華夏族裔和文化上的夷狄行徑的合一;反之,則是指肉體上的夷狄族裔和文化上的華夏行徑的合一。在這裡,華夏族作為漢族的前身,其實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標籤,而夷狄作為周邊存在的民族,也被當作是野蠻的標籤。儘管這個標籤具有命名學上的狹隘性,但它說明的問題則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漢文化作為這個特殊的標籤,在東方世界的歷史上延續最久,原因就在於它的文明引領作用持續得最長。漢代文化的本質,仍然滲透著先秦時期的自由精神,或者說,仍然有先秦時期學術爭鳴的歷史孑遺。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軸心時代,是最具有歷史原創性的偉大時代。其歷史定位,與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交相媲美的。其固化的政權形態和都市模式,也都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不同根源。漢文化作為這一軸心時代的第一個傳承者,其所張揚的文化內涵和其所拋棄的文化內涵,都是具有傳播學價值的。漢代人的冒險精神,就是對先秦思想自由的一种放浪實踐。

漢代文化具有地緣上的楚文化特點,但不等於原初意義上的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富有一種開發中區域的浪漫精神,而漢文化僅僅是這種浪漫精神的局部演繹。在政治行為上,秦文化的尚法精神,以及其他諸侯國的文化態度,也早已深入到了漢文化的骨髓之中。不過,統治家族的楚裔、楚風、楚韻,仍然是西漢最高統治者的精神美餐,仍然值得研究者加以注意,儘管我們說這種精神支撐是逐漸淡化了的。

(二)

漢文化的遺產是多樣性的。其中物質性的、非物質性的和屬於記憶範疇的文化遺產,都值得引起重視。

漢文化的物質性遺產,主要包括各類文物遺產。舉凡古代的大陵墓、大遺址,以及各類實物,都以漢代遙遙領先。分佈面廣,規格高,等級高,收藏豐富,價值昂貴,都是漢代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從這個角度看,漢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大的一宗資源寶藏。

有人說希臘羅馬的歷史遺產更牢固一些,古建築至今保存,而秦漢的歷史遺產要更脆弱一些,古建築至今十分罕見,根源在於建築質地的不同,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土木結構和石質結構,顯然是有保存周期差異的。但是,秦漢建築的毀滅,並不等於秦漢歷史的終結。懸寫在歷史時空中的這一段蒼茫歷史,是不容易一筆抹殺的。

漢代的原始建築,現在已經無法看到。我們所能夠領略的門闕之類建築,僅僅具有地下遺址的意義。從考古學意義上的挖掘,與從建築學上的師法,古建築的現實影像是完全不同的。考古學上的認識,其實是永遠也無法窮盡的。不過,根據漢朝人將陽間的一切都企盼帶到陰間的做法,我們也能夠揣測、摩挲到一些漢代建築的原始格局,儘管這種格局是被大大縮小了的,僅僅具有象徵意義。

漢代的實物,體現了平民政權的政治特點。與商周文明不同,漢代的文明要質樸一些,要平民化一些。尤其是西漢時期,國力的制約,也限制了文物模擬性的削弱。不過,與秦代的寫實主義相比,其象徵性的審美意義,要略高一籌。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是兩種尺度,不能簡單划等號。

漢代的帝王陵墓,據說要花費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說明漢代人對死亡的重視,也說明當時人的雙重世界的夢想和理念。在那個時代的巨大消耗,是歷史的悲劇,但在後世所產生的文化意義,則是一種認識上的喜劇。這也是一種文化財富的傳承方式。有人說,從帝王陵墓可以看到東方式的塋葬制度,事實上,我們看到的豈止一種關於死亡處理的制度,其實也可以領略那個時代人們從思想到行動的一切選擇。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既有禮儀制度方面的,也有社會習俗方面的。從漢文化的經典策源地,可以發現許多民俗上的文化根源。這種地域性的民俗,雖然裹挾了後代的重重影響,但追源溯本,仍然要找到秦漢時期。例如,漢代甘泉宮附近,至今仍然有「拉下馬羊」的婚俗,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羊的崇拜和交替,既有法理上的傳統禪遞意義,也有走出畜牧生活的文化內涵。它作為農耕環境的產物,其根源可追溯至漢代。

作為國家禮儀制度,漢代宮廷禮儀的影響,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如果說秦始皇完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建設的話,那麼說漢高祖肇始了封建宮廷禮儀制度。恐怕也是有根據的。為什麼《周官》一書在漢代受到重視,恐怕就是因為當時的漢王朝建立初期,迫切需要從禮儀制度上對國家制度加以完善。這種來自宮廷的禮儀制度,其實是典雅化的民俗傳承,但在後來的流衍過程中,它與沉潛民間的風俗習慣,又是互動交流的。

至於記憶性的遺產,主要是指典籍性的文獻。漢代是先秦文獻的第一次系統整理和詮釋。自古以來,由於漢人站在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他們自覺整理和詮釋的古代典籍,後代人儘管有頗多質疑,但都不能不加以學習。直接繼承是一種學習,批判性繼承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批判性的繼承,是帶有重新認識意義的更深刻的學習。漢代人所選擇的學歷路徑,為後來人提供了一種不可逾越的學習摹本。

現在要開發漢文化的內蘊,主要是就上述三大遺產而言的。但是遺產的分佈和遺產的挖掘,都需要特定的現實載體。這種現實載體的抉擇,是我們必須高度注意的一個問題。文化遺產的發掘,一方面要為現實社會服務,但也要擔負文化傳承的重任。兩千多年的人文祖先所遺留的東西,千萬不能在我們手中毀棄,這是最大的一個開發前提。

(三)

漢文化的原創性,與劉氏家族有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的本質,在於劉氏家族是漢王朝的主宰者。但是漢文化並非一個家族的創造物,它乃是當時社會大眾的共同創造。統治性的血緣家族在歷史創造中的作用,有顯性的,也有非顯性的。而且,從文化意義上的創造來說,政治統治的制衡作用,常常超過了推動作用。政治的特點是求穩,而文化的特點是求新。兩者的發展軌道有交叉,但不重疊。

劉氏家族的孕育和發展,具有中情膽怯的特點。劉邦從一個自耕農成為皇帝,固然是膽量包天,善於運用政治策略的結果,但是其後方基地,則顯然比較虛弱。從其繼承人角度看,血統上的不純粹性,也反映了這個家族的血統虛弱。劉氏家族曾經幾度換血,與周秦時期大有不同。儘管漢朝末年,劉氏家族的子孫,早已發生了衣食租稅方面的危機,但是那個時期的姓氏繁碩,並不足以證明其統治基礎的雄厚。

劉氏家族的統治特點,在於第一家庭的虛弱。而第一家庭的虛弱,最集中的表現是皇後作用的增強。皇後作為統治家族的一個後方代表,在漢王朝的統治時期,發揮了非常剛性的作用。從呂後到竇后,然後到王氏家族,先後覆蓋了漢代的幾個皇帝,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儘管漢武帝有意遏制皇后的凌駕作用,但是實際上的效果,與他的初衷恰恰相反。

從家族、地域意義上探索漢文化的價值,並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但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家族、地域文化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就歷史價值的挖掘而言,家族式的探索,或許還是具有親情意義的一種紐帶。

在姓氏文化中,姓氏的數量也可以標舉一定的歷史過程。劉氏是最大的姓氏之一,恐怕就與漢王朝的四百年統治有關。儘管在後代民族的融合過程中,劉氏家族收錄了不少異姓,也有很多少數民族改姓劉氏,但是這個家族姓氏的繁榮和發展,畢竟不能忽視這一重要的歷史淵源。

就世界華裔來說,姓氏紐帶也是非常重要的。姓氏有血緣聯繫,也有非血緣聯繫。從世界意義上說,其文化意義早已超越了血緣姻親關係。但僅僅是姻親關係,也足以成為交往的紐帶,成為互動的橋樑。我們需要跨越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更多地從文化、心理角度加以聯絡。這種聯絡方式,比一般意義上的外交行為要更親切一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