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歷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否讀博士本身是一個困難的選擇,接下來專業、方向,等到考慮地域的時候,還有在國內讀和出國讀兩種。人文專業尤其講究師承,所以選擇出國讀人文專業的博士,如果還打算回國發展,確實要有很深遠的考量。新加坡有歷史專業博士的兩所大學排名每年都在攀升,但實際做東亞研究尤其歷史的還是相對有限。新加坡國立東南亞研究更強,南洋理工相對好些,但是也更注重一些比較新和跨界的領域,比如科技史。所以務必同自己的研究方向興趣結合來申請,而不是只看大學的排名而已。甚至一個單獨名聲在外的導師也是不夠的,也許你連論文委員會都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教授。(當然導師本身也是非常重要,如果可能在申請前跟他/她之前的學生聊聊吧,你會收穫很多。一個負責的導師即使嚴厲無比卻會讓你的幾年博士生涯辛苦但有收穫有成果地順利走完,我自己的導師就是這種情況,要求非常高,對學生做的東西經常看不上,說話也實在不大好聽,起先我沒事就要哭幾鼻子,想到要去辦公室就怕,一把年紀了實在不應該。可幾年後要畢業了才意識到,就是這種嚴格才逼得我一直前進,沒有半途而廢。放羊式的導師也不少見,這種不是最差的,起碼不會太多干涉你,全靠學生的自覺性和悟性,適合那種特別有主見和想法的學生,算是風險投資吧。但還有一種,過於自信武斷,且有著強烈家長式控制欲的導師,不論對你的研究是否懂得,也要擺出一副我最行的樣子。遇到這類導師如果心理不夠強大,難說就退學了;心理強大的,也可能做出了跟自己初衷背道而馳的研究。)

在新加坡做歷史博士的語言關大概會比多數人來之前想象得要更難克服。誠然這裡生活上英語的需要遠不及歐美國家那麼多,用中文普通話(新加坡稱作華語)交流,從超市商場到學校的食堂基本暢通無阻。可是在幾年博士生涯的伊始,有一件事情可能會狠狠打擊到你,就是你聽不懂新加坡學生的英語——Singlish絕非浪得虛名。我大學部是要過英語專業八級的,申請博士雅思也是很高的分數,之前在國內教過大學部生英語,碩士是英文授課。儘管如此,我很快發現會跟不上新加坡學生的提問。這裡要提一下新加坡的獎學金,跟同類專業其他國家的獎學金對比,確實是相當豐厚的,去做田野研究和開會的經費也相當慷慨。但世上自然沒有白吃的午餐,只要你是獎學金接受者,在第一學期沒有過渡也沒有培訓的情況下就要開始做助教,完全沒有辦法避免跟新加坡學生交流。 我當時的感覺是,前一天聽美國/澳洲教授的課可以自如發揮有來有往,次日給學生上討論課,整個人就彷彿北方人進入了粵語語境般雲里霧裡,連蒙帶猜,全靠曾經的教學經驗在支撐著沒有垮掉。

人文學科的助教同理工類差距稍大,我認識的理工助教大多是帶著學生做題,以說為主,且有固定答案套路;文史則主要是討論,要回答學生的問題,還要對學生的報告加以評價,於是對助教的聽力和口語要求都非常高。至於Singlish有多難懂,在視頻網站或者微博搜搜就知道了。美國和英國的朋友初來乍到都跟我抱怨過常常聽不懂他們說話,尤其是電話里,何況你我?而我所知道的其他學生不少因為這個問題導致學期末教學評分太低,後期直接被安排做網上的助教,這對於畢業后還想申請高校工作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是比較不利的一個因素。同時繁重的教學任務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你在前面兩年會被分散掉很大的精力。一方面自己就要修6門課,一方面要教四個學期的書,所以第二年結束要參加博士資格考試的時候,自己的研究計劃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進步和潤色。而新加坡博士獎學金是四年,這基本意味著你要在餘下兩年內又要做田野研究,去看檔案,修改自己的計劃,再開始寫作——這簡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嘛。我在的幾年內,只有兩個學生完成了。一個是本身碩士就在歷史系讀的,所以她博士可以免掉了三門課;還有一位學生是發表了英文小說的紀錄片導演,他的英文寫作能力別說我們了,即使普通的英語母語學生也趕不上。所以如果申請成功,請務必突擊一下聽力口語,尤其多找一些新加坡英語的片段來,相信我,開學后你會感激我的。

似乎說了很多負面的東西,看起來彷彿在新加坡讀歷史是一件很不快樂也不明智的事情。其實不盡然,只是讀博士本身多少意味著苦行僧生活的開始,要放棄許多,克服許多,不論在哪兒讀,都是一場修行。所以我願意把能想到可能會對後來者產生比較大影響的事情說出來。而這幾年下來,自然也有美好的回憶,許多片段和細節,偶爾想起,嘴角還是會有上揚的弧度。

同學是一個比較驚喜的組成部分,至少對我來說是一個有溫暖、有所增益、也拓寬視野的特別體驗。同學這個詞大概也不算恰當,他們大多是用colleague「同事」,因為在國外的博士生看來,博士早已不是一個學習(learn/study的過程,而是一項從事研究的工作。和國內大部分一路讀書到博士的情況不同,人文專業尤其是歷史系的夥伴們不少都閱歷豐富背景各異。雖然新加坡大學博士生里學生的比例相當高,但到了歷史系卻彷彿一個聯合國。首先由於前文所說東南亞研究的強大,自然有不少東南亞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泰國印尼菲律賓日本韓國,當然還有隔壁的馬來西亞。很難避免帶有「天朝上國」心態的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中一些來自曾經很不入你眼國家的夥伴們研究能力很強,有著非常好的訓練,人文素養也許也高出我們的平均水平。於是不免對自己之前的無知與莫名其妙的嘚瑟感到羞愧——也算三省吾身的一部分吧。第一年入學時候修一門課還遇到了一個不丹學生,我猜對於身體原因不能上高原的我來說,大約是此生唯一見到不丹人的機會了。

其次可能因為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對於各種文化的包容性,還有很多亞洲以外的博士生,而且他們中不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如跟我同時讀書的有在釜山電影節拿過獎的美籍紀錄片導演,有澳大利亞籍在寮國多年從事NGO工作的美女姐姐,也有美軍在新加坡的一個上校,後來還來了墨西哥前外交官,如是種種不一而足。跟這些人的交流可以讓思想旅行,老話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大部分在進入博士學習時候只能做到讀千卷書,而這些夥伴們早已行了幾萬里的路,同他們的討論不管是學術上的課題還是時事熱點,都常有好似打開了另一扇窗戶的震撼。內心想,噢,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這個事情。並且也因為他們大都年長我們不少,所以對我們的研究會非常沒有保留地建議、批評,沒有競爭感緊迫感,更不會藏著掖著。直到現在,我還會收到他們不時發來的同我研究有關的資料。

當然這點對於只願意跟同胞交流的朋友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不利的特質,因為人文類的學生數量十分有限,零星的幾個男女有別性格各異,尋找到同行之人概率略低。看著食堂里三五成群的學生,自己端一份砂鍋默默刷著手機吃飯是不可避免的尷尬。不過比起去歐美讀書必須每天自己做飯或者啃冰冷的三明治(在美國住了一年,說多了都是眼淚),能夠在宿舍樓下要一份份不怎麼正宗的砂鍋麻辣燙牛肉麵肥腸粉已經是一種福氣。所以,即使要自己去消化和面對這份孤獨,大概,也不錯。修行的日子一個人走在路上,心無旁騖,獨自看著一路的風景,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沒有什麼不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