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美教育差異:全國特級教師考察美國教育

本文由擁有十六年美國律所背景的兆龍移民整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來自北京十一中學魏勇老師的演講。我們總在強調中外教育差異,國外的孩子雖然數學不如同齡的娃,但我們拚命熬夜,懸樑刺股學來的知識長大以後似乎再無用武之地,我們不禁想問,的教育到底怎麼了,與國外相比之下,到底有哪些差異和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魏勇老師的親身體驗和獨到見解。

本文系魏勇老師在華晟教育會2017年第一季思享會「新知沙龍」上主旨演講整理而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歷了一個爆炸式的增長,使我們這個社會從農業社會跨越式地進入到了一個信息社會。然而,我們的教育卻沒有跨越式地成長。

我們都是經歷過常規教育成長起來的人,都有一種深切的體會,就是自己在中國小當中學到的知識與自己所花的時間和努力相比,性價比太低了,大部分當初累死累活熬夜學到的東西今天幾乎都沒什麼用,唯一就是培養了一點吃苦耐勞的精神。

所以,我們可不可以把視野放到那些相對成熟的國家。關注這樣一個群體,看看他們的教育做了一些什麼,也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前不久在美國參訪時候的一些體驗,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反省和學習的。今天主要來說說我感受到的四個方面:

01

觀察一:他們的孩子特別有規則意識

斯坦福大學門口有一條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車來車往非常有序,四個方向的車都排隊通過。這個排隊是根據四個方向的車來算你排在第幾位,每個人開車的時候都在動腦筋算自己的順序而通過。

我跟北京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的校長一起去的,我們探討這個情況說:「我就不信,美國人就這麼講規矩。這個地方沒有攝像頭和紅綠燈,就能一直這麼有序嗎?」

看了半個小時,我們就想抓住那些開車不守規矩的人,在那裡等了半個小時,十字路口的車來車往,還真沒有不守規矩的。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一群人非常感慨,在這樣的路口做到有序,在我們需要多少年?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做到?

我們得出的結論很悲觀,覺得好像這一天遙遙無期。

就我們自己的體驗來看,70年代的時候到處有人隨地吐痰,80年代也有,甚至我記得我的祖母在家裡面隨地吐痰。但是到了90年代,我們覺得很難解決的問題,慢慢就減少了。

到了今天,好像在北京街頭要找到隨地吐痰的也有,但是很少了。這並不是靠罰款、攝像頭來解決的,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文明是與整個社會發展程度相匹配的,你的社會發展沒有到達那個階段,從整體上你要提高你的文明程度,難度比較大。

由於的體量很大、歷史悠久,可以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那正面的慣性、經濟發展的慣性,我相信也能夠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除非出現突發的事件,比如說戰爭這種不可預測的情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樂觀的,我覺得也許在我們這一代可以看到我在美國看到的這一幕情形。

看到這個情形之後,我就在想,成年人的世界讓我們羨慕,那這些成年人是從哪裡來的呢?

當然是從學校走出來的、是從他們的家庭走出來的,是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學校裡面,他們對這些人究竟施加了怎樣的教育影響,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我是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了美國的課堂裡面,我發現他們的課堂是有意識地在培養規則意識,不但是高中,而且國中、國小、幼稚園一以貫之。

我們還專門去看了他們的幼稚園,不同層次的學校,優質學校、比較差的貧民區的學校也去看了。

所謂貧民區的學校,是在德克薩斯的首府奧斯汀看的,周圍的房價情況是十多萬美元可以買別墅,一方面說明房價很低,另外一方面說明這個地方是窮人區、教育資源、配套設施比較差。

我看完的感受是,人家的基礎教育根本不比我們差,要說差就差在他們的知識講得不夠深、不夠細。

但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從教育的本質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他們在教育的本質方面所施加的影響一點不差,是遠遠超過我們的學校,甚至超過我們的優質學校。

這是一所好學校的片段,那堂課叫做「領導力」。好學校跟不好學校的一個差距就是課程差距,好學校的課程多有比較高和深的課程。比如說「領導力」課程,一般的學校是不會開的,只有特別好的學校會開。

上課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手機,老師面前有一個塑料盒,學生一來自己把手機扔到那個盒子裡面,走的時候再拿走。也就是說,上課的規則就是手機交出來。

這是普通的學校、普通的班級,他們很清楚有放手機的地方,每個人進教室的時候要把手機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能夠隨身攜帶,他們也很清楚要把手機拿出來。

這是上體育課,我拍的這個場面是沒有參加體育課上組織比賽的學生,場上有兩隊學生在比賽,場下的學生在看,他們都是中學生。我跟我們的體育老師發現這些孩子很可愛,老師在上面組織當裁判,這些學生在下面待著的時候,沒有跑來跑去的,都站在線以外。

我們的體育課,老師在沒有關注到的情況下,同學們在下面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以至於常常需要體育老師說下面的人不要打鬧。

這堂課我們原本是沒打算去看的,實在是我們想看的語文課課堂沒有,所以就隨便進了一個教室去看他們的體育課。

集合整隊,跟我們的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你會感覺到這些學生非常守規則,該幹什麼的時候所有人都幹什麼,不該幹什麼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幹。

比如說下課的時候,只要下課鈴聲一響,不用老師整隊集合,所有人都知道該幹嘛,把身上穿的綠色衣服脫下來放到指定的地點,瞬間消失。我們還沒有離開,學生已經走光了。

感覺就是,他們在這方面訓練有素,我們把這個叫做「紀律」,但我覺得紀律和規則好像不太一樣,雖然都是一些規矩要讓大家服從,但規則是什麼呢?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規則是所有的人在普遍的場合都要遵守的一些紅線,而紀律只是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人群當中要遵守的規則。

規則的範圍更廣,規則意識和紀律意識也有差異,規則意識應該說某種程度上已經內化為了自己主動的一種素養,我要主動這樣去做,看到別人沒有這樣做你也會看不慣,這就說明你有規則意識了,你不能容忍那種不守規則的人。而紀律意識是建立在被迫、強制高壓之下的一種服從。

國內學校強調紀律,就會看到這種情形,包括北京的國小也有這樣的情形。在學校的時候,這些孩子很聽話,老師說集合要排隊、放學要排隊,但是出了學校就不排隊了。

為什麼?因為他只有紀律意識,沒有規則意識,他只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人群待在一起的時候排隊,但是離開了這樣一個特定的場合、特定的人群,這個東西就蕩然無存了。這是對於規則與紀律我所理解的一個差異。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上課的時候上廁所,他們可以自由去,不用請示老師、不用得到老師的批准。然而有一個程序,就是他出門的時候要登記,這個孩子就是在登記幾點幾分出教室,回來的時候還要登記幾點幾分回教室。

這是一個規則,所有人都要這麼去做,這就使他很容易養成即便將來離開了學校這個環境,他也會考慮到我們在一個特定的群體裡面、特定的場合裡面,我們應該把這些東西當成不可逾越的紅線,你才可以自由。

當然,我並不是說美國的教育都是好的,我只是通過自己觀察他們的細節來發現我們教育當中的細節的差異,以及這個差異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當中,我個人覺得規則意識是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從小到大應該抓的。

我們去聽幼稚園的一堂課,在結束的時候,老師讓幾個小朋友留下來補課,補課的內容是坐地毯的規則。

下面有塊方格地毯,老師說你們這幾個小朋友,上節課沒有學會怎麼坐地毯,接下來專門補課怎麼坐地毯。然後開始做示範,一個一個地去糾正,必須要這麼坐。要知道這個幼稚園就是我說的貧民區孩子的幼稚園,大部分是墨西哥或者黑人的孩子,白人的孩子很少。

於是,這個幼稚園裡面的孩子呈現出的狀況,讓我這樣一個成年人有了一個感覺——要是我們的孩子也像他們這樣表現該多好!既有序,又非常自由;既專註,又非常活潑。

如果我們的學校像十一學校,推廣走班選課,那可亂了,一放就亂。給了他這麼多自由選擇,我們做教育的人感覺不踏實。

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不能夠在自由和秩序之間找到一個連接點?這次美國之行,我慢慢有了一個思考,我發現要讓孩子活躍起來、活潑起來、自由起來,第一個前提是把規則意識像種子一樣播種在他心裏面,讓他明白我守住了這些規則才有自由,所有的自由都以不突破這個規則為前提。

這是我在他們的學校觀察到的一以貫之的、有意識的規則教育。當然,這個規則教育不是狹隘的讓老師在課堂上僅僅去講,是他們在教育當中行出來的、做出來的、體驗出來的。

02

觀察二:他們很自由,但做事的時候很專註

在美國,我們看了這些學校共同的感覺就是,他們很自由,但是他們做事的時候很專註。

這個畫面是一節高中的數學課。

老師講完例題、布置完任務之後,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和姿勢來學習。所以,有的學生就選擇了站著寫練習題,有些學生就走來走去思考,有些學生是坐著寫練習題。這方面他沒有做硬性要求,我們肯定是不允許這樣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樣做挺彆扭的,後來我一琢磨,如果我是學生,我覺得這個方式挺好的,因為每個人的學習偏好不一樣,每個人的大腦產生最高效率的姿勢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而言,我喜歡走,我在外面走路的時候感覺大腦最好,但是有些人喜歡坐著、有些人喜歡躺著、有些人在特別安靜的時候特別聰明,這是不一樣的。

人和人的差別那麼大,為什麼要求大家用一種姿勢來完成同一個任務呢?為什麼不能用切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完成呢?因為我們覺得,這樣不守紀律,看起來課堂亂,我們看不慣。

我就在想,假設我們的高中數學課也這樣會怎樣呢?十一學校可能會好一些,因為學生比較自覺一些,但是有些基層的學校,可能有人會藉機干別的事。這是一個死結嗎?之所以有些高中生會幹別的事,是因為在國中的時候就沒有養成好的習慣,之所以國中沒有養成,是國小的時候就沒有在這方面培訓。

如果一個孩子從懂事的時候開始,從進幼稚園的時候就這樣培養的話,國小、國中把這個接力棒接下去,高中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如果斷了層,當然會出問題,出問題是這個方式不太適合目前這個狀態下的高中生,因為國中和國小的教育沒有匹配。

所以,我們的教育改革真的是一個系統工程。怎麼能夠做到自由且專註?讓我們的學生活而不亂?剛才我們提到了,就是要有規則、要有明確的底線。關於規則,它跟自由這個概念也有關係。

這是幼稚園裡面孩子活動的場面,非常自由,但是他們非常專心,沒有人搞事、沒有人跑到別的小組去打別人一下。

所謂的自由,首先是限制,不是為所欲為。在這個範圍內你自由,比如我們個人在家裡面要不要疊被子,如果是單身宿舍可以;如果是集體宿舍可能就沒有這個權利,因為集體宿舍跟你個人之間劃了一條邊界,就是你個人不能影響集體,因為你過界了,損害了別人的權利。

所以,你獨處的時候幾乎有絕對的自由,但是一旦有人的時候就有了界限。我們之所以一放就亂、一抓就死,就是因為界限不清晰,導致我們的管理不好管,該把這個邊界扎牢卻沒有扎牢,我們去做了一些過分的要求,從而導致進退失據。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有體會的,家裡面的家務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邊界。包括我的孩子不聽話,就是因為雙方沒有確立一個共同的邊界,導致了關係不好處理。

比如說,孩子成年了,他談戀愛、結婚,父母應不應該干預?他的對象你不滿意,我應該干預到什麼程度?是發個言說一句就不管了,還是說我要求他必須要把這個戀愛關係結束,到什麼程度?

我們每個家庭是不一樣的,因為我不清楚,為什麼不清楚?因為我們在別的方面也不清楚。

比如說孩子買房,父母要不要資助?

有些孩子就覺得天經地義,北上廣怎麼買房子,父母就應該付首付,其實他是越界的,

回過頭來要求父母不能干預他的婚姻,父母本來是不應該干預的,但是既然你越界了,難道我不應該表達一下我的立場嗎?

大家都越界,所以這個關係就亂成一團麻。

於是,雙方的關係反而清爽,界限明確之後,反而自由度大了。

這裡面就有個「尊重」的問題。

學校應該教給孩子尊重。我們要尊重老師、尊重長輩,一定要教怎麼尊重,遇到長輩的時候、跟長輩說話的時候、跟老師說話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片段,我們去一個基督教學校參訪的時候,這個學生作為導遊帶我們參觀學校,我拍的一個片段。這個學生帶我們參訪40分鐘,就一直倒退著走路,始終保持正面面對我們這些參訪者。

這樣一個小細節讓我震撼,因為我在看不到這樣的現象,這就是尊重。所以,我們需要捋出很多情景,我們怎麼來體現尊重教給孩子?要捋出來,而不是籠統地說要尊重,分類討論,儘可能一一列舉。

03

觀察三:他們的孩子,感覺行動特別敏捷

「敏捷」是我們在對學生的要求中忽略了的,但是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有一些成語形容敏捷:雷厲風行、聞風而動。在家裡面,家長可能對孩子有這個要求,但是在學校我們在這方面幾乎沒有要求,除非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只在他做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會批評他應該講究效率。除此以外呢?上廁所、吃飯、洗臉、刷牙、走路,我們沒有要求。

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深深地知道,在成年人的社會當中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夠完成一些事,自己才能夠成長。

而與別人合作的過程當中你是否有雷厲風行的作風,對你的合作成功太重要了!你是否敏捷,太重要了!沒有人願意與那種拖拖拉拉、豬一樣的隊友合作。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沒有在這個方面做真正有效的工作。

我觀察到他們的學校有些場景比較有意思。

比如說,有一次我們去參加他們的烹飪課,做麵包,我也參與了,還做了一個成品出來,是跟他們的老師學的。

在要下課的時候,前面這位女老師給孩子們下了命令,提出的建議是:兩分鐘之內,讓所有參與炊具還原、打掃乾淨,一定要快。

這些孩子馬上就動手,這些孩子是國小生,就開始挽起袖子幹活,果然很快這個教室就還原到了我們剛進來的那個樣子,他們幹得又麻利又乾淨。

我們在這個方面有沒有專門做一些工作呢?

體育課本來是最應該培養學生行為敏捷的,但是我們的體育課,我們北京的這些好的學校的體育課,在這些方面並不是做地很好,至少我們自己的老師就說,十一學校的學生上體育課做不到像美國學校的學生動作這麼快。

比如他們上場比賽和下場交接,穿藍色衣服的是下場的,幾秒鐘就交接完畢了,沒有人賴在比賽場上的。教練一吹哨子,沒有人賴在上面,非常敏捷。

我覺得這個東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自己當過很多年班導,最頭疼的不是那種特別調皮的學生,是那種橡皮糖學生,就是你拿他沒轍,他油鹽不進。每一個老師都碰到過這種學生,而且這種學生數量不少。

我舉的只是極端的例子,還有那些讓我們老師和家長很頭疼的。

我就想到一個教育上的問題,這兩者究竟哪個對孩子更重要?從這個家長的言談當中,你會發現他沒有覺得敏捷這個事有多麼重要,他已經感覺到了有危機不好,但是他沒有發現這是制約他孩子成長的一個瓶頸、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習慣,沒有上升到這個高度

所以,我們老師和學校做這些孩子的工作就特別難做。那我們在學校裡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里能不能做這些事?我覺得太有空間可以做了。

以前我們只是強調學習做作業,對於他日常的行為則不太關注是否敏捷,如果我們把日常行為的要求也加上去,是不是對這個孩子會有幫助?

如果我們各科老師以各種力量都在這個方面形成一種氛圍,讓他感覺到動作不迅速、做事不快,你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環境裡面生存,當然我說的不能生存只是一個比喻。

04

觀察四:他們特別注意教給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要講一點,他們的教育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啟發,他們的中國小教育特別注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講一個國小生的經濟學課,講的是怎麼進行家庭預算,不當家不知鹽米貴,他們的課程有讓你當一次家。

我們這個家的衣食住行怎麼安排,老師設計了這個表格,發了一些假的美元,讓孩子們來商討怎麼進行衣食住行分配,大家把花的錢填在這個表格裡面,孩子們很願意參與,在這個過程當中體驗到了怎麼來當家、怎麼對家庭成員進行妥協,你不能夠只是強調我想幹什麼,我想吃,人家還想穿呢。

這樣的內容是將來孩子在生活當中會遇到的場景。

還有他們的政治課,是製作總統競選方案,你怎麼能夠贏得大選?分成若干小組,老師提供了路徑,你怎麼來幫助你的候選人贏得大選。他是給工具和路徑,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教育學習的。

他會給你提示你這個競選方案有哪些策略,還有你怎麼分析對方的資金來源,你怎麼把他們拉過來等等,完全是實戰,你怎麼能夠讓你的候選人當選。

所以,我感覺我們的教育在這個方面要特別花心思,就是增強我們教育的實用性,怎麼讓我們的孩子受到教育后在未來能夠用得到,這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兆龍移民】真正擁有美國律所實體的出國顧問公司,美國EB-5、EB-1A項目移民專家,從業16年,提供專業的全球海外移民服務,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多個國家,有兆龍在,您可放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