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普洱茶湯拿來煮飯,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晚就去試試!

今天小編髮現,有些茶友居然拿普洱茶湯拿來煮飯。。。小編只聽過茶泡飯,拿來煮飯還是第一次呢,不知道味道如何呢?

茶與飯,每次看到這兩個字,都會覺得很親切可人,飯自然是因為果腹,茶是自己的愛好,癖於此。二者對大多數人來說,也固然是極親近的,但很多人卻覺得他們是水火不容的,認為茶和飯不同相容、不能同吃、不應該邊吃飯邊喝茶、或飯前飯後太緊鄰吃茶。

但就是這樣,茶和飯自古「不是冤家不聚頭」,像三茶六飯、粗茶淡飯、茶飯無心、三茶兩飯,都在表達著兩者是冤家,是分不開的。

也有「好看不過素打扮,好吃不過茶泡飯」的俗話,雖則毫不高雅婉約,但是表達的恰是「故意往清茶淡飯中尋其固有之味」的審美追求。這兩句放在一起,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素打扮,不是因為穿不起鮮艷的衣服,而是覺得這樣好看;茶泡飯,也不是因為吃不起豐盛飯菜,而是覺得這樣好吃。

如果非要找得個理論支撐來,茶和飯在古代醫學典籍和民俗傳統中就有根可尋。

據《本草拾遺》記載,用茶水煮飯「久食令人瘦」,雲南茶葉之鄉也流傳著「好吃不過茶煮飯,好玩不過踩花山」的山歌民謠。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和米經常相伴出現,這種關係密切到一定程度,歷史中就有了一個名詞把它們融為了一體:茗粥,又叫茶粥。

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說法,「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儲光羲《吃茗粥作》),「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楊華《膳夫經手錄》)。《北堂書鈔》則記載:「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無為,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嫗,獨何哉?」

有人認為,茶粥有兩種意思,一是「煮制的濃茶,因其表面凝結成一層似粥膜樣的薄膜而稱之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

第一種解釋基本上認為茶粥就是濃茶,而第二種在現代人看來比較容易接受。汪曾祺就傾向於第二種解釋,這位文體高手在一篇並不著名的散文《尋常茶話》中寫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

魯峰的《唐朝人怎樣喝茶》文中,有這樣的話:「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

日本的岡倉天心,也用驚訝的口吻記錄了的這種飲茶方法:「把蒸好的茶葉放在臼中碾碎,之後製成糰子(團茶),和米、姜、鹽、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時還有洋蔥!」

雖然配方不盡相同(估計是隨各地原料、各人口味而異,對於茗粥而言,最重要的區別是有的有米,有的沒有米),但內容都非常豐富,遠遠超過今天的三泡台、擂茶之類。這樣的豐富內容,不論有沒有米,稱之為「粥」都是沒問題的。

換言之,這樣的茶,離我們現在理解的透明清澈的液體琥珀相距很遠。唐代的茗粥,應該是這種加了許多香料、調料的「茶雜煮」。只是濾去渣滓飲其汁,還是連渣食用,則不得而知。

廣西侗族、瑤族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特殊的飲茶法,俗稱「打油茶」,鍋內放茶油,然後把糯米放鍋里炒,炒到焦黃,再放放茶葉一起炒,接著倒溫水,加少許鹽煮沸,然後飲用。藏族人民的酥油茶,晨午兩次都是和餐一起食用的,只有晚上才單獨飲茶。

廣東人愛喝茶,謂之「嘆茶」。很多人剛聽到這個說法,心裡會想,這喝茶就喝茶嘛,嘆什麼呢?其實,一個「嘆」字,不但顯現著廣州方言,還內含著道不盡的有品味、享受之意。喝的是尋常的茶,嘆的是悠閑慢生活。

「沖一壺靚茶,嘆一盅兩件」,嘆,是對茶的一種情結,往往泡上一天半天工夫,談天說地,或獨自消遣,有茶有各式茶點,如春卷、蝦餃、糯米糕、糯米雞、蒸排骨、油條、燒餅、叉燒包……凡百十種,任君挑選。一個「嘆」字,茶與飯的精細、人的慢品細咂,醒眼觀世,清凈自在,皆在其中矣!

普洱茗飯,不妨,你也試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