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集團軍改番號后 解放軍陸軍未來要變全合成營部隊?

合成營是陸軍的未來嗎?從美日陸軍編製看我軍陸軍軍改的方向

近日陸軍最大的新聞莫過於18個集團軍整編為13個軍,並且部分打亂編號進行充足。央廣新聞在近日的一次報道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前西部戰區21集團軍某機步旅新組建的一個合成營在與藍軍旅的交手中三戰三捷的驚人戰力。自冷戰結束以來,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空軍,海軍,天軍乃至網軍眼花繚亂的戰爭表演讓人們對陸軍,這個歷史與人類文明同樣久遠的名詞的懷疑。未來的陸軍是否只是收拾空天軍的殘羹冷炙的清道夫?未來的陸軍作戰形式,與二戰中遮天蔽日的重炮開路,疾風烈火的坦克突擊有多大區別?當年勇悍的」」」」」」」 「諸師團的後繼者們如果再次投入戰爭,將會有著怎樣的姿態?本文嘗試從偏重戰役法的角度談一下新時代的陸軍。

對於任何時代的國家來說,當兩國圍繞權力的爭奪趨於白熱化,而一方的並不認為自己一定會輸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快速達成一方的退讓,那麼就會迅速達到最後的手段,也就是戰爭,而現代戰爭中,除非懸殊如同歐美之於塞爾維亞,一個國家在消耗完所有預計在這個方向投入的力量,甚至是全部力量之前,往往難以達成妥協,因此幻想海空軍就可以完全封鎖並消耗一個國家的實力和抵抗意志,這種情況往往不是普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讓我們看一下一戰中的德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擁有最多的工業人口,在戰爭開始之後,與原材料和工業產品市場的聯繫完全斷絕,農業與礦業輸入降低到戰前的0.5%以下,即使這樣,德國依然堅持到了1918大攻勢,只有美國決定性地在巴黎前擋住了德軍,帝國的抵抗意志才完全消失。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幾乎全都在一方筋疲力盡的時候,才有達成政治妥協的可行性,即使在我們所處的十年中,對利比亞和敘利亞的空襲都沒有獲得決定性的政治勝利——純粹利用海空軍達成政治勝利的效費比將是驚人的低,因此陸軍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具有決定性左右戰爭的力量和可能。

我們來聊一聊陸軍戰略。一般意義上的陸軍戰略可以分為兩種,消耗戰略以及殲滅戰略。後者極度強調會戰,並達成大規模殲滅的重要性,前者則強調戰略與戰役層面上的機動,而此時不需依靠積極尋求會戰即可獲得戰略上的勝利,也就說,戰略上最終的勝利完全無需依賴戰術勝利的積累以及會戰勝利來取得。這一思想隨著內燃機的應用付諸實施,在1939-1941年的歐洲戰役中,便如馬蹬與高橋馬鞍出現之後,機動再次辯證性壓倒了火力,德軍並沒有決定性合圍並殲滅法軍的重兵集團,聯軍的戰爭機器仍然在高效運轉,但是在馬恩河被突破之後,所有人都知道戰爭已經沒有挽回餘地了。在隨後的幾十年我們仍能不時欣賞到這種純粹依靠機動(並非單純的速度)和有限會戰取得戰略勝利,進而獲得政治勝利。比如共軍一個戰略集團強行突進大別山,志願軍在三所里的穿插,蘇軍突擊喀布爾,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左勾拳,以及第二次海灣戰爭美軍的一日130km的突擊,凡此種種。在今天的新式陸軍中,同樣規模的軍隊依靠機動,火力,信息化的結合控制的範圍已經超越了常人對於戰爭的理解,一個數字化師的控制的戰線寬度和戰役縱深足以超越二戰的一個集團軍。依靠前出的騎兵中隊節點與RSTA無人機中隊完成戰場監視,配備有大量反炮兵雷達的155營與atmacs的火力旅則依靠戰場網路對50-80km之外的任何一個CAB提供應召火力,同時前線的戰鬥營還可以獲得戰鬥航空旅的加強。在這種態勢下,一個數字化師可以有效在縱深100nmile100nmile寬的戰線上進行戰鬥,任何在這個區域內出現的敵軍單位將會迅速被消耗或者失去偵查視野和補給能力。消耗戰略與殲滅戰略似乎在戰役範疇上進行了有機的統一與模糊。

根據機動與火力的辯證關係,我們不難發現,合理的編製與軍隊的數量,在戰爭哲學上決定了軍隊能夠遂行的任務,在戰爭實踐中決定了軍隊機動的範圍,以及軍隊發揚火力的程度。因此不管是莫里斯方陣,散兵戰線,方塊師,86師還是現在的合成營,這裡並不存在一個最好的編製,只是根據軍隊所處的時代能夠提供給軍隊怎樣的士兵,軍官與裝備,為了一定數量的軍隊剛剛好可以遂行戰略,戰役或者戰術任務;軍隊內部單位之間信息交流更通暢;發揚火力既不會浪費也不會不足;一定數量的軍隊機動的範圍足夠大可以遂行各種戰術與戰役動作卻又不會大到難以控制;後勤保障不會過於繁瑣也不會難以保障軍隊的供給;人們儘可能設計出的一個最合適的編製,以及某個編製體系下士兵與裝備的有機組成。

因此,合理的編製與軍隊層級關係,決定了某種裝備技術條件下的軍隊是否能夠發揮出最大戰鬥力來。在漢尼拔為人傳頌千年的坎尼會戰中,對面的以執政官-軍團-護民官-中隊為基礎的羅馬軍隊集中了創紀錄的8個軍團與8個同盟軍團,四個執政官與近百個個護民官這樣低效而臃腫的指揮體系使得瓦羅和保盧斯只能寄希望於以一個大方陣的形式達成中央突破,在側面被包圍與騎兵被擊敗之前打穿漢尼拔的正面步軍大陣,原本需要8km戰線寬度展開的部隊被壓縮在3km以內,完全失去了任何靈活性,最終被近乎全殲也不為怪。戰後羅馬的軍制改革中,大隊制的引入代替中隊作為軍團中堅實際上也是受了坎尼會戰的慘敗教訓。在古德里安最初的設想中,一個裝甲師下轄一個裝甲旅,每個裝甲旅有兩個坦克團共八個坦克營,這樣一個師的編製內有400輛坦克。過於強調坦克的集中結果就是伴隨的步兵和火力都不足,往往出現了進入突破口后無法攻克戰線後方的抵抗樞紐部,導致裝甲部隊只能採用更大的規模的迂迴來繞開抵抗。直到波蘭和法國戰役后才進行了一定的瘦身,把一個坦克師的編製控制在1-2個坦克團,最終在巴巴羅薩前夕德國裝甲兵又進行了調整,確定了以坦克團和裝甲擲彈兵團為核心的編組方式,才在隨後的一系列會戰中達成了耀眼的戰績。在蘇德戰爭中,裝甲部隊的運用又不是嚴格按照編製表來的,靈活將一個裝甲師/裝甲擲彈兵師/輕裝甲師進行拆分成多個集群的做法是很普遍的,比如以裝甲偵察營為集群核心,以裝甲步兵團為核心,以裝甲團為核心的多種典型組合方式,靈活應用步兵,炮兵和裝甲兵的結合的部隊手裡,往往能以看上去的劣勢兵力打出驚人的戰績來。比如巴爾克通常喜歡以裝甲團為核心,合成以一到兩個裝甲擲彈兵營以及一到兩個炮兵營,狂奔100km在戰役發起前在戰線的側翼發動突襲,在1942年末南線的大撤退中以一個裝甲師的兵力對陣兵力為10倍的蘇軍,幾乎完全打殘了蘇軍5坦集,霍特對他的評價是,如果沒有第11裝甲師的戰鬥,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幾乎不可能從頓河逃回去。

到了今天,隨著電子/紅外/雷達偵查設備對戰場態勢的感知,通信設備的極大改善,陸軍的機械化乃至空騎化,遠程殺傷手段反應速度與投送火力精確度的提升——這一切導致戰場勢必變得更加透明。部隊的機動範圍與殺傷能力極大提升,部隊之間的聯絡與配合更加嫻熟,指揮官對戰場態勢與戰鬥節奏的把握更加成竹在胸,扁平化,網路化的戰場已經來臨,自然也需要新的部隊來適應新的戰場形式。比如此次軍改之後,部分集團軍下轄的戰鬥旅接近10個,而且可以同時將他們在寬大的正面上投入戰鬥,並給每一個旅級戰鬥群提供情報-火力-後勤支援。通俗來說,就是不依賴中間機構,對戰場上的每一支規模較小的單位的控制和發揚戰鬥力的力度都達到了以往以一個軍部指揮一個旅戰鬥的程度,熟悉即時戰略遊戲的讀者可以想象,在一場戰鬥中你可以分身對每一個單位執行有效的微操。進一步來說,新的體制也意味著集團軍不一定有著固定的編製,而強大的軍部可以迅速有效指揮根據形式靈活編組的幾個下屬單位,就像二戰中麥克奈爾設計的美軍軍部一樣,每個師都可以迅速編組進入新的軍指揮下,這是美軍在二戰後期快速完成戰役編組,基本達到了德國陸軍戰鬥力的關鍵因素。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傳統的解放軍編製——一般來說,軍隊組織可以分為這幾種,分隊:單一兵種組成的軍隊組織;部隊,合成化的軍隊組織;兵團:若干部隊組成的軍隊集團;軍團:由若干兵團組成,對戰役與戰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軍隊集團。對於1985年前的我軍以及50-60年代的蘇軍來說,通常分隊最大到營,團往往就是部隊,師旅一級為基本戰術兵團,我軍的軍為高等戰術兵團,而蘇軍軍往往是戰役-戰術軍團,具有基本戰役權的基本戰役軍團對於我軍是兵團(僅限於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時期,我軍野戰軍中的基本戰役軍團理論上往往在戰時由大戰區編組為方面軍),對於蘇軍則直接為戰略-戰役軍團的方面軍。

隨著軍隊合成化程度的提高,80年代的裁軍-整編之後,我軍團成為基本戰術兵團,師成為高級戰術兵團,集團軍成為基本戰役軍團。當然在實際指揮中,由更高級的單位來執行戰役組織也很常見——中、美、蘇俄國這些國家在近幾十年的戰役組織/演習中,大規模合同戰役其組織實施者,一定是比基本戰役軍團更高一級的指揮機關。

而現在的軍--營則是合成化的進一步提升。營取代原來的團成為基本戰術兵團,旅取代師成為高級戰術兵團乃至戰役-戰術軍團。合成營旅的人數都會顯著低於原來的團與師,而通過戰場偵查-監視-通訊的自動化扁平化,機動的廣泛機械化以及火力投送的高效化獲取與原來師旅類似的戰鬥力。比如美軍的每個ABCT的聯兵營都可以直接召喚獨立的155火力營的打擊,而不是像我軍一樣,受限於戰場網路的建設,仍然需要配備大量隊屬炮兵。且不說18155自行榴彈炮控制的範圍,彈種的選擇靈活性與摧毀能力完全超越36門甚至更多的122榴彈炮,相對更少的支援火力配置可以進一步簡化後勤和戰術靈活度——在阿富汗的時候,蘇聯為每一級軍隊組織配備了複雜的銜接支援火力,其對後勤的極大佔用的結果就是相當一部分蘇軍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和藥品,每一級都塞滿了火力的蘇軍的戰鬥力實際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恐怖。

實際上蘇軍也很早開始了對新式陸軍的探索,83年開始蘇軍就已經在摩步營營部配備非常設的4-5人的參謀組,與我軍的三人參謀組(由副營長負責,分別負責協同作戰,遠程火力協調以及後勤的參謀工作)較為類似。但是我軍和蘇軍當年的步伐比較類似,都是建設了一種試驗性質的合成營,或者說常態化的加強營。比如高炮,122榴等都是旅防空營與炮營/團的裝備,管理與訓練工作並沒有完全交給營部,營長和教導員大部分也都是副團長或旅作訓部門副團職調任的中校軍官,關於人員和體制的問題我們會在後面詳細談一下。

目前可以認定我軍的合成營編製類似於CAB聯兵營,常設坦克與裝步各2-3個連左右,並有一個營部連與火力連,在戰時會加強防空,炮兵與工程力量。筆者認為,有幾點尚有改進空間。比如之前提的取消隊屬122榴,統一由旅部的155火力營提供支援。100低壓炮+120迫榴炮足以完成10km內應召火力的需求,122榴的20km射程對營進攻縱深略遠了一些,火力反應速度與tot能力,彈種的豐富度相對155炮沒有任何優勢,只會加強編製的複雜度。第二,目前除了裝備8*8步戰與04a步戰之外,仍然有較多摩步連存在,連部作為營的主要作戰單位,編製火力較為不足,通常依賴戰時營部火力下放。一般來說,連部常備的重火力只有120火連用型,連重機槍都常設在營部。相較之下,反映了帝國最新陸軍改革的SBCT的聯兵營中,在連部配備了狙擊組和60迫,通常一個連會另外得到兩門120迫擊炮的加強。除此之外,醫療分排,後勤部隊以及召喚空地火力支援的火力支援組也都常備在連級。作為我軍重要的訓練/管理/作戰單位,以及大編製的合成營的戰鬥拳頭,此前師團制的連在新的旅營制下需要有進一步的加強,而不是摩步連進行簡單的升級。更不用說日本陸上力量班裝備的機槍數量以及標槍更多了。第三,在更高級的層面上,我軍旅營相較帝國缺乏偵查與戰場監視力量,帝國旅為了保證騎兵部隊的人數,甚至在長期將SBCT下轄的一線聯兵營控制在兩個,只有在15年戰略收縮時進行了編製的進一步擴大,一線作戰營擴充到了三個。SBCT的騎兵中隊,可以活動範圍擴大至離旅主力20~50km的範圍上活動,以排規模配合特種部隊在師前沿展開,這種廣泛機動的偵查力量甚至可以直接引導美軍軍師兩級支援力量和作為空海遠程打擊力量的前方觀察節點存在,同時其本身也配備有大量重機槍(一般為10人左右,一輛攜帶.50一輛攜帶激光照射/多功能偵查的兩輛悍馬或斯崔克,同時120迫配備到偵察排)。這樣一個騎兵中隊可以拆成二三十個section,配合偵察分隊下轄的RSTA無人機排與多感測器地面排(主要工作是地基無線電信號截獲與定向)對廣域進行更精確的態勢監視,相當於只依賴陸軍自己就可以完成戰場的單向透明,這種狀態下的SBCT戰鬥力及其恐怖。我軍在旅一級配備有偵察營,未來會以基於09步戰的戰場光電/雷達偵查車為主力,就目前來說,旅--連級配備的偵查與監視部隊相比作戰部隊的數量都較少,甚至於無人機都沒有普及到大部分作戰旅,這對旅-營級的戰鬥力是極為不利的,沒有配備強大通訊與態勢感知部隊的前提下縮小編製不僅不會提升部隊的靈活性,反而降低了部隊發揚火力的能力。第四,就編製而言,目前合成營營部較小,指揮指揮力量薄弱,幾乎無後勤保障能力的狀況,這長途奔襲后的持續作戰能力還是得打個問號。而且很多部隊為合成營而合成營,沒有實現模塊化編組就盲目從旅團一級往下空降人員,這樣對於部隊的可持續建設是不利的——你不能傾全旅之力建設兩個營,這會極大耽誤其他部隊的管理與指揮。事實上不僅僅是營一級,相對於師而言,旅配備的後勤支援部隊也是相對不足的。現在一個旅掌握了比原來師只多不少的技術裝備,但是缺很難維持師一級的修理,後勤,通信分隊。而原來的師只要負責下屬團,團負責下屬四個戰鬥營的保障任務,現在旅直接對接到營,在後勤保障上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對於新編製的打擊將是非常大的。第五,人員管理問題。原來的營只是作為一個作戰指揮機構存在的,如人事任免,工資福利,幹部退伍,新兵入伍等工作都要歸團負責。現在將這一部分工作不管是交給旅還是營,都會出現不上不下的問題。目前來看只能通過進一步加強營部來實現。除此之外,原有的營連幹部升遷,團里提供了大量的職位,比如為營長準備的副團級軍官與參謀軍官,為連級幹部準備的作訓,裝備股長等,現在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軍官升遷問題,連軍隊自身的軍心都有問題。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軍報報道的新聞中,目前來看從合成營發揮出的戰鬥力來說,總體前途是光明的,筆者也認為如果能把提到的這些問題妥善解決,將會進一步提升新編製下的戰鬥力。

最後筆者想簡單介紹一下我軍未來有可能面對的一個國力較強的對手,陸自的情況。實際上與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差別,相對於冷戰的美蘇德標準,陸自本質上只是一支摩托化部隊,編製20萬,實額15萬的陸自共裝備步兵戰車共計不足500輛(6889+39096.作為步兵機動載具的是3000輛高機動車與1800輛輕裝甲機動車。而且戰後的陸自大部分師團在步兵上取消了大隊編製,連隊(團聯隊)直接下轄中隊(連)。且合成化程度極差,普通科連隊(相對我軍較小的步兵團)只能作為分隊使用,裝甲兵與炮兵的合成要到師團/旅團一級(戰車科連隊,裝甲團與特科連隊,炮兵團),像防空火力也是以連隊或者大隊編製配備給師團,旅團。總體而言,除了編製人員較少勉強算一個特點,陸自的編製可謂是既不靈活又不強大。

我們再來看一看裝備的問題。陸自在沒有實現高合成化與扁平化的前提下,取消了中間口徑榴彈炮,也就是說步兵分隊無法與特科分隊合成為部隊,直接用步兵的120迫擊炮與師團的155進行銜接(幾十年前就是如此)。在沒有美軍的火力應招速度下取消隊屬炮兵,而又無法獲得全般支援炮兵的效果,不知道陸自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

另外一點,陸自在二戰和冷戰時始終對北方滾滾而來的坦克集群有著神經過敏的警惕程度,因此極其強調反坦克火力。其中新世紀的日本版標槍——輕MAT在改革班組的時候盲目從中隊下屬的反坦克小隊下放到新的班組取代古斯塔夫,導致原來古斯塔夫豐富的彈種所能執行多樣化的任務完全無法全部交給輕馬特,而輕馬特有著與標槍類似的問題——紅外導引頭使用前需要半分鐘的冷卻,且必須在兩分鐘內發射,這就造成了陸自不得不重新去購買古斯塔夫M3,當然一直到現在採購案也只不過購買了不到100具,而且如何編組又成了新的問題。

除此之外,取代重MAT的重型反坦克導彈96式反坦克導彈原本計劃列傳連隊下轄的反坦克中隊,但是因為太貴太重又索性升級為方面隊(集團軍)的對船對坦克隊,而連隊的反坦克中隊索性縮編為反坦克小隊,一個團裝備一個反坦克導彈排,在這件事上陸自簡直是天下奇才,腦洞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再說說陸自的步兵裝備。因為沒有合適的短突擊步槍與衝鋒槍,15萬人的陸自居然裝備了足足14萬把89步槍,而且標配有兩腳架。看來從二戰到現在皇軍的精確射擊的腦洞一直沒被打醒。此外陸自裝備序列中機槍只剩下5.56.3機槍幾乎退役完畢,.5機槍只剩下車載,而陸自的大部分摩托化部隊的越野車是沒有配備機槍火力的,陸自步兵分隊火力之貧弱只能用令人髮指來形容了。

最後一點就是陸自的精英部隊的情結了。相信看過戰鬥動漫的讀者大概都能感受到皇軍對精英化的迷之熱衷。比如89步戰裝備的是第七師團的11普通科連隊與富士教導團的普通科教導連隊,96步戰則裝備了北方方面隊下轄的第二師團,第5與第11旅團下轄的每個普通科連隊的第一中隊,以及中央應急連隊。而在釣魚島爭端內呼聲甚高的西普連全員裝備的是高機動車,15年剛剛預定了30AAV7,目前還有沒有形成戰鬥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然AAV7貧弱的火力之外,西普連也沒什麼重火力,戰鬥力也就是那回事。

筆者簡單介紹了陸自的情況當然不是想簡單嘲諷那麼簡單,實際上傳達了筆者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未來有可能發生戰爭的對手中,只有帝國是需要我們始終警惕並積極追趕的。僅就陸軍而言,只要新一輪軍改使我軍具備了接近日本陸上力量的實力,那麼一切其他軍事方面的問題,也就不成為問題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