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漫話唐山】陶瓷漫話·皇冠明珠到骨瓷奇迹

皇冠明珠

以胡長連先生的說法,唐山「洋灰瓷」的帽子是1961年唐山瓷首次赴京展覽后摘下來的。胡先生曾就讀景德鎮瓷校,專修粉彩,1958年畢業回唐后,一直在唐山陶研所工作。胡先生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洋灰瓷」摘帽的方法,就是原料全部採用外地的。

在許多人的意識里,瓷都是由歷史性規定的,唐山卻不是這樣。唐山是由於規模性生產,完成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唐山瓷的規模性生產,是解放之後的事。

解放前夕,唐山瓷業日漸衰落,41%的企業破產,70%的職工失業,瓷業還沒大發展就走到了盡頭。解放后,唐山市成立了陶瓷工業公司,經過了公私合營等一系列改組,唐山有了規模性陶瓷企業19座。

1961年,唐山瓷首次進京展時,朱德委員長親筆題詞:「充分發揮你們在資源和技術方面的有利條件,生產更好更多的生活和工業用瓷,滿足內銷和出口的需要,成為第二個景德鎮。」這成為唐山更大規模陶瓷生產的具體方向,也是北方瓷都定名的源頭。

4年後,以唐山陶瓷公司為主體,成立了河北省陶瓷公司,包括邯鄲、宣化、秦皇島分公司等42個生產單位,輕工業部又向全國陶瓷業發出「全國學唐山」的號召。正是有了產品質量、數量、工藝技術及設備的飛速發展,唐山「北方北方都」的冠名才通過了。

唐山陶瓷集團有限公司,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就達到年生產日用瓷2億件、工業陶瓷2500萬件、建築陶瓷350萬平方米,產品暢銷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總產量的80%,年創匯達4500萬美元。當然,這還不能構成北方瓷都的響亮,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重複是無法播動人們的好奇心的,唐山陶瓷的奇迹,還有如今似乎已被人們忘記了的鐵紅金圈結晶釉。

1957年,唐山建立了陶瓷研究所,這是新建立的北方第一個陶瓷研究機構,鐵紅金圈結晶釉和後來的許多唐山陶瓷的奇迹,都是在這裡創造的。

宋代時,福建建窯生產一種鬥茶用的黑釉天目瓷茶盞,雖是單色釉,但燒制出曜變效果,七彩光斑隨光影變化。徽宗用時,謂其「有妖氣」,而禁止生產。而700多年後,1976年研製、1979年生產的唐山鐵紅金圈結晶釉,就是宋建窯天目瓷的異變體。這種新產品1984年曾在香港引起轟動,展品全部被搶購,被譽為「可遇而不可求的國之瑰寶」。

現在唐山陶博會上,還常能見到叫賣「鐵紅金圈結晶釉」瓷器的聲音,那是一堆堆的產品,拳頭大的象耳罐,也只賣10元錢。我曾不止一次地將這消息講給我陶瓷界的朋友,他們無一例外地告訴我,這決不可能!除了那根本就不是鐵紅金圈結晶釉,而只是普通的鐵紅釉。鐵紅金圈結晶釉是以海參棕色為底釉,表面呈現紅花金圈和黃綠色金花,晶花豐富多彩,具有曜變特徵,呈七彩顏色,俗稱「虹彩」,其中的不同,比較才會明朗。

我第一次見到這種神奇的釉彩器是在一位當地崔姓收藏家的家裡,那器物釉面弧光在陽光下如貓眼一樣的伸縮,又如一滴油落入水面時的遊動。能在光影或水漬中活起來,這便是曜變的奇妙之處吧?也是宋徽宗所謂的「妖氣」所指吧。那位先生還向我介紹了釉彩的研製過程,特別提到,研製者們退休時,都和所里簽了釉料配方的保密合同,沒想到它的名字還是被人盜用了。更讓人無法容忍的,是市場上根本沒有真正的鐵紅金圈結晶釉器物。

鐵紅金圈結晶釉為什麼那麼難燒制呢?我請教過當年唐山工藝美術廠的技術人員,他們說,幾年裡,就一直沒有見過幾件能過關的產品。曾擔任廠長的兩位朋友還說,有一次專門組織燒制過一年半這種產品,「一窯里能有一件過關就算不錯了。」所謂鐵紅金圈結晶釉,不但對曜變效果有要求,對紅花金圈的組合、分佈同樣有指標,它對窯爐、燃料、溫度、時間更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近乎完美的產品至少也要一比一窯器物的代價,它的珍貴是可想而知的。而只有柴窯能燒制鐵紅金圈結晶釉,這也是技術人員向我透露的一個小秘密。

如今實行單位成本核算,怕更不會有企業用這樣高昂的代價繼續鐵紅金圈結晶釉的研發了,而它便是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湮沒在假貨的喧囂中,唐山陶瓷史上也會記下這光彩的一筆,那的確是矗立著的一座高峰。

骨瓷奇迹

骨瓷的命運似乎比鐵紅金圈結晶釉好得多,當然,我是指產品的生命狀態。

前十數年,一位瓷廠的領導找我,商量建設骨瓷博物館,我說,博物館重要的是歷史,而不是如今的色彩斑斕。我請他發動全廠、全公司,一定要找到代表六十年代初的魚骨制骨瓷和代表六十年代中期的獸骨骨瓷及代表七十年代中期的《綠寶石》牌骨瓷實物。因為我相信,三四十年時間,這些歷史的見證不會全部消失,而實物的比照也是發展的最好說明。

但一個多月後,這位在陶瓷業有相當權力的人來告訴我,沒有徵集到一件實物。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實物的確很少,再是收藏者不願獻出來。

在數千年的陶瓷生產史里,骨質瓷只是陶瓷大家庭的一個新成員,這種由於生產原料定名的瓷製品,是極少幾個沒能誕生在陶瓷之鄉的瓷種之一。的骨質瓷歷史,剛剛滿40年,唐山就是這頁歷史的書寫者和見證人,因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誕生的「紅玫瑰」是陶瓷業的驕傲,也是唐山人的自豪。

一直沒有找到陶瓷「支援」國外的證據,也許那真是一種文化交流,也許那只是一種技術的失竊,如的造紙或如的茶葉生產工藝。反正陶瓷之花在靜靜地芬芳了幾千年之後,十七、八世紀,沒有徵兆地在遙遠的異國它鄉綻放了……

那種由最柔軟的泥土演化成最堅硬的器物、以最混濁的釉彩展示出最亮麗的圖案、用最古老的工藝製作出最精美的作品,本身就有一種神奇的難以抗拒的魅力。它征服了幾千年的人,也在征服越來越多的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

擁有這樣器物的國家是幸運的,那是一種美麗的陪伴;

創造這樣的器物的民族是智慧的,那是一種才華的結晶。

骨質瓷因為在原料配方中加入了部分食草動物骨灰而得名,骨瓷製品白度高,半透明度性能好,外觀光澤柔和。當然,這顆明珠並不是一開始就在陶瓷創造者的故鄉閃爍。至今,在英國,仍然將骨質瓷作為宴請貴賓的最好餐具,甚至高於全銀用品。這當然有十九世紀初英國人斯波德鬼使神差地首創了骨質瓷種,並將其投入生產的原因,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骨質瓷本身難以抗拒的魅力。

在骨質瓷誕生的一百多年裡,只有英國、德國、日本能生產這種高檔的日用瓷,且一直在國際市場佔據絕對優勢。然而,即使在英國的陶瓷博物館,也並不迴避早期的英國陶瓷是由技術工人製作這一事實。皇冠是踏在巨人的肩膀才能夠得到的,則是那個巨人。當這個巨人已漸漸並不僅沉醉於為人類供獻陶瓷這一智慧、而把任何一個達到自己肩頭的人送去承受輝煌的滿足時,一種人性的本能便開始展示,那不僅屬於華夏民族,而是每一個看到或聽說這一事實的炎黃子孫共同的心聲,那心聲在一代代華人心靈強化,孕育著火山一樣的噴發。

學習是一種品行,也是一種文化,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不是在學習中進步的,祖先要學習,後輩也要學習;傳統要繼承,泊來的也要接納。海納百川,百川匯聚我們才能逐步完善,更出色地生活。

1964年,在河北,在唐山,在這個人自豪的「北方瓷都」,一種創造性的學習開始了:研製的骨質瓷。而在這之前,擔任攻關的課題小組唯一可以借鑒的,就是兩年前唐山陶研所獨自用魚骨燒制的樣品,此外,沒有任何資料、設備。

動物骨灰是一種極難成型的物質,雖有瓷土的粘合,成型仍是最難過的一關,何況要達到白度和透明度等要求,瓷胎還要盡量薄,成型就更難了。今天,我們已很難準確地記述當年創業的艱辛了,但如今的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質瓷分公司的檔案里,還清楚地記錄著這一過程,雖然那更多的只是結果:經過了一年數千次的反覆實驗,課題小組終於拿出了人的第一代獸骨骨質瓷產品,基本達到了國外骨質瓷的技術要求。同年10月,唐山骨質瓷工藝流程和配方正式確定,十幾種器型正式投產。第二年,40套骨質瓷出口,宣告了陶瓷工業一日千里的飛躍、陶瓷之鄉結束了沒有高檔日用骨質瓷的歷史……

1963年天津外貿客戶來唐山第一陶瓷廠,帶來一套產自英國的骨質瓷茶杯,茶杯質細膩柔潤,光澤晶瑩,當時唐山正在開展趕超日本陶瓷的活動,骨質瓷的出現,立刻喚起技術人員的研發激情和衝動,一次艱苦卓絕的科學跋涉,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許多年之後,我從當年的研發者林鐵良先生及逝去的幾位工程師後人處得到最準確的研製圖表:

1964年,一瓷報公司的研發骨質瓷項目,1964底至1966年,一瓷總工程師兼技術科長譚振嶺、技術員王慶祥、試驗小組工人郝對庭有計劃地開始試製骨質瓷,但並沒有獲得成功。

1973年至1976年,一瓷廠總工程師譚振嶺,技術員李鴻凱,實驗員林鐵良三人組成老中青三結合實驗小組,正式開始試製骨質瓷,旨在加快推進骨瓷試製項目。但僅獲得少量灌漿花瓶等單件產品。

1977年至1980年,因譚振嶺總工震亡,一瓷廠由王春永總工負責繼續研製骨質瓷,承擔人為李鴻凱和林鐵良,1977年,成熟的綠骨質瓷誕生。1980年開始投入規模生產,為此一瓷廠成立了全新的骨質瓷分廠——高檔瓷分廠。

1978年至1981年由輕工部正式立項的白骨質瓷課題項目,白骨質瓷課題項目與綠骨質瓷項目合併,成立高檔成套骨質瓷工藝及設備的研究——骨質瓷中試項目。王春永任組長和項目負責人。承擔人為李鴻凱和林鐵良。

1980年由於綠骨質瓷存在變形等問題,成立課題攻關組。王春永負責,成員有李鴻凱和陶研所派出的工程師王淑英、王賀勤任項目組成員。

1982年白骨質瓷課題項目與綠骨質瓷項目合併,成立高檔成套骨質瓷工藝及設備的研究——骨質瓷中試項目。(成員同上)

1981年白骨質瓷課題項目項目成功,於1982年底投入正式生產,定名「紅玫瑰」,至此綠骨質瓷「綠寶石」退出市場。

一枝羞色的小花終於在陶瓷之鄉落腳了,產品通過中試、通過部級鑒定,其瓷質白度達到86%,半透明度為44,7%,光澤度為103%……正式註冊為「紅玫瑰」牌。投產當年,就外銷150萬件,實現了國內骨質瓷的首次創匯。

再後來,「紅玫瑰」如鮮花綻放,8大系列餐具銷往英、美、德、加、澳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約1500家星級賓館、飯店均使用了「紅玫瑰」餐具,6大航空公司還將「紅玫瑰」列為首選用瓷。「紅玫瑰」這種胎薄如紙、玲瓏剔透、瓷質細膩、釉面光滑、乳白瑩潤、透明度高,或艷麗多姿,或裝飾淡雅的瓷中奇葩,成為了唐山瓷的象徵,成為了高檔日用瓷的象徵。

在骨質瓷的生產中,最難以掌握的是器物的成型。所以骨質瓷常會給人器型單調的感覺,似乎只有圓盤、圓碗、圓形杯這些普通形瓷器。但印上「紅玫瑰」商標的骨質瓷卻不然,40年的技術積累與創造,使單調成為豐富。「紅玫瑰」不僅可以有大眾認可的普通形餐具,還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等異形瓷器。企業已形成中、西餐、茶、咖啡具、禮品瓷等10大產品系列,800多個品種的大家族。從1981年企業首次與英國瓦塞斯公司簽訂了20萬件「紅玫瑰」骨質瓷的出口合同至今,「紅玫瑰」在國外的份額逐年擴大,不斷變化的器形也是企業贏得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骨瓷屬軟質瓷,使用範圍也被最多限定在實用器上,這種瓷瓷質鬆軟,易被划損,作為藝術瓷,雖有輕盈、光潔、畫面鮮艷的特點,仍難以列入可長久收藏的藝術品行列。特別是大幅瓷板的成型、釉上彩的應用和長途搬運。所以說唐山骨瓷的推廣與繁榮,推動了唐山制瓷業的發展,卻讓唐山藝術瓷多了一層「鮮麗卻單薄」的外衣。

而無論怎樣,在的當代史中,如果有哪一種陶瓷能最多地與國家的歷史事件相聯繫,那就是「紅玫瑰」了。它一誕生,就以「工人階級的智慧與信念結晶」博得了一片喝彩聲。從上世紀60年代起,黨和國家領導人葉劍英、李先念就曾到廠參觀指導。90年代后,江澤民、李鵬、朱熔基、溫家寶、李鐵映、遲浩田、何魯麗都先後到廠了解「紅玫瑰」骨質瓷的發展與現狀,給唐山陶瓷業巨大的鼓勵。

將骨瓷列為唐山瓷業的高峰,而忽略如田家窯及民國前唐山地域的瓷窯製品,實在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至今也沒有過一個人,拿出來過一件能確定的田家窯製品,而如果沒有後來的紅玫瑰骨瓷,唐山骨瓷的魚骨、獸骨、綠寶石的真實,也會被歷史湮沒嗎?

以實物來詮釋歷史,在文學的角度,似乎愚笨至極,但至少總要有一次這樣的證實,歷史才會真實的厚重起來,這樣的歷史也才會流傳下去,這就是理論的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