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院里有支老年「嘮嗑隊」

原標題:大院里有支老年「嘮嗑隊」

由山醫大一院宿舍區三位老人組成,每周二下午上門陪小區老人聊天

去年10月成立至今,已上門服務40多次

迎澤街道解南二社區的山醫大一院宿舍區有一個由三位老人自發組建的老年「嘮嗑隊」,每周二下午她們會結伴上門,陪那些孤獨的老人嘮嗑。圖為嘮嗑隊的兩位「隊員」(右一和右二)在平板電腦上為94歲的范雪定老人翻看老同事的照片。 (記者 馬繼玲攝)

人老了,邁不開步子,出門就少了;兒女不在身邊,在家悶了,就總想跟人說說話,聽聽周圍的新消息。在太原迎澤區迎澤街道解南二社區的山醫大一院宿舍區,有三位奶奶非常理解老年人內心這種與人溝通的渴望,自發組建起一支老年「嘮嗑隊」。

三位奶奶是81歲的郝彩蓮、77歲的韓秀榮和76歲的李巧玲。每周二下午,她們都會結伴上門服務,同老人們聊聊時事、身邊趣事,交流養生知識,或者一起唱唱老歌。她們還隨身帶著平板電腦,現場播放院里老夥計的照片。

山醫大一院建院60多年,離退休人員達727人,其中80歲以上的就有100多人。「嘮嗑隊」去年10月成立至今,已上門服務40多次,為38位老人排解寂寞、送去歡樂,被譽為宿舍區老年人的「開心果」。

三位奶奶的集體「創意」

退休前,三位奶奶都是山醫大一院的醫護人員。這次成立「嘮嗑隊」,是她們的集體「創意」。

2016年8月,她們因為血糖高,一起入院治療。其間,山醫大一院老乾處的同事來慰問,病房一下子熱鬧起來,讓她們感覺像是重回單位大家庭。同事走後,三位奶奶彼此交流說,宿舍院里天天能看到當年的老同事,有的滿頭白髮,有的步履蹣跚。還有一部分人腿腳不便,根本出不了門。他們一定也懷念當年上班的日子,想念一起工作的老同事。

三人中郝彩蓮奶奶年齡最大。她對姐妹們說,一個人在家,即使做再多事,也不如和老友嘮嗑快樂。咱們要不成立個隊伍,上門陪他們嘮嗑去?這個提議說到了另兩位奶奶的心坎上。她們決定,每周二下午4點,去一戶老人家拜訪。2016年9月,三個人找到解南二社區主任楊秀珍,說了這一想法。楊秀珍當下表示大力支持。就這樣,「嘮嗑隊」在當年10月成立了。

去年10月5日,三位奶奶來到88歲的老喬家。老喬曾是山醫大一院的內科大夫,老伴則在產科工作,接生了無數小生命。「嘮嗑隊」上門,讓不大出門的老兩口高興得合不攏嘴。第一次上門聊天,讓三位奶奶認識到「嘮嗑隊」的價值。她們很認真地制定了「嘮嗑隊」的工作「制度」。

比如,訪問時間是每周二下午4時到5時。每次去要提前預約,因為老年人大多要午休到4時;訪問時長一小時,因為老年人的精力有限;訪問對象主要是大院內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人;訪問內容,主要是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飲食保健、需要解決的困難等;聊天則圍繞老人過去經歷、現狀、未來想法進行,並介紹單位的新聞等。「嘮嗑隊」還規定,訪問中要教老人一些簡單的繞口令,猜猜謎語,鍛煉大腦;和他們一起唱經典老歌,抒發愛黨愛國情懷。訪問中,還要留下照片和文字,讓後面受訪老人看看老同事、老鄰居。

「聊一聊,感覺年輕了」

與其他上門服務的志願者不同,「嘮嗑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大院里的老同事,熟面孔,他們之間更有共同語言。8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嘮嗑隊」上門,「觀摩」了三位奶奶的聊天過程。

山醫大一院宿舍區,三位奶奶相約在一棟居民樓下,按響了門鈴,等了幾分鐘才有人應答。她們提高嗓門說:「范主任,我們是來看你的,快開門!」話筒那頭,有人連說了幾聲好。

「嘮嗑隊」隊員年齡也不小了,上樓需要手扶著欄杆,上三樓還有些喘氣。她們當天的陪聊對象是山醫大一院眼科老主任94歲的范雪定老人,老人90歲才停止出門診,是一位權威的眼科專家。

「哎呀呀,是你們呀!」站在家門口的范老看見嘮嗑隊員,激動地說。

李巧玲回頭對記者說:「我們都是一個單位的職工,別看年齡差距大些,但都是老朋友了。」

保姆陪著范老在家。「嘮嗑隊」一進屋,家裡頓時熱鬧起來。

「老主任,每天七八點鐘,您還出門晨練嗎?」「吃飯胃口好不好呀?」「嘮嗑隊」問題一個接一個。范老說,現在遇上兩個問題,手抖、邁不開步子,「不服老,不行呀!」韓秀榮連忙說:「老主任,你可不老,出門診到90歲,能有幾個人?」

范老笑了,打開話匣子,聊起上世紀50年代工作以來的種種經歷。

李巧玲說:「我1958年來的醫院,那時候才16歲!」「就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范老記著,那時候小李還扎著馬尾辮。

郝彩蓮順手掏出平板電腦。范老湊過來問:「裡面有什麼?」一張照片打開了,圖片上是一位笑容滿面的白髮老人。范老激動地說:「這不是李子清大姐嘛!」98歲的李子清也是醫院職工。「嘮嗑隊」告訴范老,她們剛看過李大姐。就這樣,三位隊員開始講述圖片上老人的近況。

要離開的時候,范老激動地說:「你們能來,我特別高興!聊一聊,感覺年輕了。」

郝彩蓮告訴記者,回憶往事、說一些好友的近況,這些看似普通的串門拉家常,作用可不小,「對老人來說,就好比嘴裡化了一塊糖,有人和你說話,還是與你有關的,心裡肯定是甜滋滋的。」

在一次次的訪問中,「嘮嗑隊」也經歷過敲不開門的情況。有的老人是行動不便,開不了門;有的是聽不見,開不了門……無論哪種原因,都讓「嘮嗑隊」的成員們感受到老人們的無奈,更堅定了她們繼續服務的決心。

「只要我們身體能行,就一直上門嘮下去!」她們說。

○相關

三種方式打開老人心扉

對老人而言,嘮嗑是與外界溝通、感受關愛的重要途徑。對「嘮嗑隊」而言,儘管以前大家在一個單位,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接觸到。要想打開老人們的心扉,解決他們的需求,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

方式一,「投其所好」。87歲的老房和84歲的老常是一對老夫妻,退休前分別在醫院的藥房和婦產科工作。老房是醫院老年撞球隊的教練、裁判長,還編寫了撞球教材。第一次上門前,郝彩蓮把撞球隊參加省老乾局舉辦比賽時的照片準備好。上門一展示,老房特高興。「她們告訴我,醫院老年撞球隊參加全省比賽獲得肯定,我心裡很高興!」老房說,「因為那都是我教的,包括每一個規範動作。」「嘮嗑隊」還展示了東山天下第一碉堡的照片,老房一眼就看出來,正是自己年輕時去過的那個碉堡。

方式二,滿足心愿。訪問張奶奶家時,「嘮嗑隊」成員們發現,老兩口想吃一口地道的清徐灌腸。因為他們都是清徐人,愛吃灌腸,可周圍很難買到。為此,李巧玲專程跑到開化寺附近,買到了正宗灌腸。張奶奶的老伴說:「知道我們愛吃清徐灌腸,她們能給買過來,還能聽我們講過去的事,心裡舒服多了。」

方式三,「哄著」消除孤獨。「嘮嗑隊」第一次去85歲的孫奶奶家時,老人「躲」在廁所不出來。原來,當天正好趕上老人在保姆幫助下上廁所。這位老人年輕時是醫院裡的「院花」,可能為自己的窘境不好意思。「嘮嗑隊」動員了兩次,才把老人「哄」到客廳。但是很長時間,她一句話都沒說。韓秀榮拿著相片,和她聊起過去一個單位的好朋友,讓她從相片上找到熟悉的人。慢慢地,老人開口了。今年5月23日第二次上門,孫奶奶主動說:「謝謝你們!」(記者 馬繼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