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淬寒光,一抹柔腸——錦衣衛的 飛魚服與綉春刀

2015年,一部由張震、劉詩詩主演的古裝電影《綉春刀》亮相於觀眾眼前,引起了不少明史愛好者的關注。顧名思義,這是一部於明代錦衣衛有關的電影,並且表現了明代警衣衛最顯著的兩個特徵:身著飛魚服,手持綉春刀。

飛魚服是明代特務機關錦衣衛所穿的公服,其名稱之由來是因為明代的國家織造局專門製造一種飛魚形衣料,也就是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有「青織金妝花飛魚過肩羅」、「青織金妝花飛魚絹」、「大紅妝花飛魚補羅」、「大紅織金飛魚補羅」、「大紅織金飛魚通袖羅」、「大紅織金飛魚補紗」,系作不成形龍樣,名「飛魚服」。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有曰:「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飛魚的神性是"眼之不畏雷" ,飛魚與雷神存在著某種聯繫,它具有雷神的神性和神力。

在明代,飛魚服並非錦衣衛的專屬公服,其他人只有蒙皇帝恩賜才能著飛魚服,它是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據《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若私自穿著飛魚服也是要「治以重罪」。到後來朝廷規定,官員只有二品大院以上才能穿著飛魚服。景泰、正德年以後,在品官制服之外賞賜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明史·輿服志》記載了一段有關飛魚服的故事:「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兵部尚書張瓉服蟒。帝怒曰:『尚書而普寧,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除飛魚服外,錦衣衛另一大特徵便是其佩刀了。電影《綉春刀》中沈煉用的則是一把雁翎刀,這種刀的樣式在明代比較普通。有人說了片名叫《綉春刀》,沈煉是錦衣衛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綉春刀。其實綉春刀這種武器並無實物出土,也許綉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沈煉手中的綉春刀,與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樣式並沒有什麼差別。

下面是三張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樣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下面兩張是龍泉某廠仿製清代腰刀,造型與明末清初雁翎刀幾乎無有差距。

雁翎刀這種刀型始於南宋時代,宋金對峙時期,最初的雁翎刀雛形是宋代腰刀與金代彎刀結合的一種產物,當時金代出土的鐵刀刀身較直、近刀頭處刀身開始變弧,刀尖上翹,開始適合劈砍刺擊。但是到了元代與明代前期,雁翎刀並不作為大規模製式武器出現和裝配士兵,當時士兵普遍為延續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來的草原騎兵,雁翎刀在對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進口自日本的倭刀,馬戰對付騎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彎刀。明代中期以後,火槍逐步流行,士兵甲胄逐漸變得輕薄,兼備了劈砍、刺擊、挑殺的雁翎刀開始盛行。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一般為單手持握、單刀重量不會超過 1.5 公斤,操作靈活、實戰性能較強,刀背較厚、刀身後部平直、便於用力劈砍,刀身前端開始產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變強,也比較適合騎兵馬戰,刀背近刀尖處開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後流行的鎖子甲和其他金屬盔甲。

鑒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武器方面向日本學習,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製日式刀條,裝上中式的裝具,當做雁翎刀使用。

雁翎刀適合騎兵作戰,所以清軍的制式武器逐漸更換成了雁翎刀這一刀型,清朝建立后,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續,雁翎刀作為明代職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宮廷和官場的青睞,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侍衛職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狀。

17世紀中葉,隨著明王朝的覆滅,飛魚服、綉春刀與錦衣衛一起成為了歷史,消失於滾滾時光長河中了。

→更多刀劍作品、鍛造工藝、訂購 師傅微信:15857802445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 (longquanbj)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