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傳奇·溧陽(37)】春祈秋報跳幡神

溧陽河口嵩里村的「跳幡神」,是歷史悠久、獨具風韻的民間舞蹈。

據說,嵩里村原有一座普濟廟,廟裡供奉的是祠山真君。真君姓張名渤,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開鑿河道,清除洪災,人稱忠佑靈濟公。二月初八是真君誕辰,民間走祀,鄉里出會,幡神起舞,年尾歲首。

這跳幡神的傳承人據說是普濟廟的廟祝,明萬曆年間已有記載。跳幡神盛於明清,中斷於洪楊起兵的太平天國。當時由於兵荒馬亂,普濟廟毀於戰火,廟祝出走,幡旗舞蹤消遁。

清代咸豐年間,在嵩里村的東邊,有一塊叫廟基墩的荒地,野草豐茂,適宜放牧。村上的孩子常把牛牽到此地來吃草。一天,放牛娃們在墩上的青石板上滾銅錢玩,滾著滾著,一枚細銅錢掉到石縫中去了,拿又拿不到,於是找來一根鐵棍撬開了石板,竟發現下面有一個塵封已久的紅漆木箱子!大家驚訝之際,心想是挖到了什麼金銀財寶的窖子,可等打帶箱子一看,裡面裝了二十七個奇異古怪的鬼臉殼子(面具),還有全套的戲服、盔甲和兵器!孩子們驚呆了,一個大膽的放牛娃拿起一個面具一戴,大家「娘啊」一聲,嚇得拚命往村裡逃去。

木箱抬到村中的場園上,驚動了湯氏族長湯恆年,他說這是菩薩顯靈了,帶領全村人朝箱子跪了下去。湯族長令氏族大三房、二四房等六甲,選派青壯年十八人練樂習舞,根據那面具上的文字說明和老人們的回憶,重新整理出跳幡神的方位步伐、舞蹈程式、祭祀文字和鼓樂曲調,天天在村上操練起來。從此,古樸矯健的民間祭祀舞蹈,在失傳多年後又重現鄉間田園阡陌。

跳幡神先由兩名旗頭指揮十匹報馬開道,旗頭身穿鎧甲臉戴神像面具手執大刀,為威風凜凜的開路先鋒;報馬是一群活蹦亂跳的竹馬,通過「跑馬」、「對馬」等舞姿,顯示出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威嚴歡快的特色。隨後是黃羅傘下的五路神:青面東方神,赤面南方神,白面西方神,黑面北方神,黃面中央神。接下是紅綠黃白的旗幡,在大鑼鑼鼓、磬鈸、招軍的伴奏下,舞蹈隊伍且行且舞,邊走邊動,氣氛熱鬧熱烈,歡快歡騰。

表演開始,報馬縱橫跳躍,穿梭往來。開路旗頭手舞大刀,大吼喝道,或作鯉魚纏草狀,或扮燕子撲水姿。後由東方西方神,手執巫紙,對舞穿行,踢腿旋轉。再上南北兩方神,與東西兩方神作同樣動作。主角中央神登場,邁著穩重方步,仰天禱告,俯地巡視。然後五路神共同舞蹈,念念有詞,動作簡樸,充滿原始野性。舞蹈行進間,鑼鼓震天,磬鈸急越,招軍高吭,襯托著莊嚴隆重的氣氛。整個跳幡神既有對神威嚴的肅穆,也有百姓祛邪納祥的歡愉,充滿著陽剛之美、威武之美、原始之美。

在幾百年時斷時續的祭祀之舞中,人們對跳幡神有一種敬畏之情。跳舞前要用三牲祭拜,舞者行三拜九叩禮。在陣陣鞭炮聲中,人們才取下放置一年的道具。沿村走巷,所經農家戶戶門前擺放供果,焚香化紙。嵩里的跳幡神,要從大年初一一直跳到正月十六。

跳幡神其實是中原儺戲的同類,儺戲由先民帶到江南,與地方文化相融合,逐漸演變成今日的程式樣範。據說春秋時,孔子看見「鄉人儺」的隊列,也是畢恭畢敬地肅立一旁,表示對民間文化的尊重。

跳幡神應該是一種春祈秋報的民間祭祀活動,表達了老百姓祈盼五穀豐登、降魔消災的良好願望。在祭祀時,舞前要唱「十破詞」,舞后唱「保兆祝福」歌等,實際是古代生活、生產、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延續。

解放前,在原普濟廟的遺址上發現幾塊殘碑,有幾首依稀可辨的詩句。其中一首曰:「咚咚社日楓林渡,旌旗飄拂神鴉舞。池藕無花岸草荒,只有斜陽自今古。」春祈秋報,走祀在阡陌之間;幡旗祛邪,舞蹈又流傳四鄉。歲月流逝,斜陽黃昏,草枯草榮一茬又一茬,人生人滅一代又一代,但只有文化藝術,只有民間民俗這民族的遺產,不會消失,不會消亡。

嵩里的跳幡神現在成了溧陽文化藝術的品牌節目,每當有重大慶典活動,就會看到幡旗獵獵,舞蹈翩翩。該舞在蘇南片民間舞匯演中得過獎,江蘇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都專程來錄象播放。作為民間寶貴的文化遺傳,它還被收錄進《民間舞蹈集成》大典之中。

(文字素材來源:天目湖民間故事)

精彩不容錯過

1、初秋 | 煙雨作畫,水墨溧陽

路過全世界,別忘了溧陽在等你

美景|美食|美途|美宿|美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