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苗刀就是日本刀?真的假的?

【苗刀稱謂由來】

苗刀這個稱謂已經基本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但關於「苗刀」為什麼叫苗刀而不是其他,就眾說紛紜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由著名苗刀傳人郭瑞祥先生提出,苗刀因其刀身修長才得名。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苗」字直觀地體現的正是刀的纖細輕靈,突出苗刀輕的特點。此外,苗刀之所以不同於一般單刀就在於刀身比普通單刀要長,這展現了苗刀「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因此可見這種命名方式讓人在看到苗刀時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刀的特點所在。

這種命名方式有很高的可行度,是因古代這種以形喻名的器械命名方式比較常見而且又符合現實意義,如柳葉刀就因其狹長如柳葉而得名,又如因刀頭寬肥而命名的鬼頭刀,此外還有形狀像丁字的丁字拐。

第二種:曹丕《大牆上篙行》說苗山的鋼鐵與吳國的辟閭、越國的步光、楚國的龍泉、韓國的墨陽這些寶劍一樣聞名。根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和劉向《漢書》中苗山更名為會稽山的記載說明了今天浙江的會稽山就是苗山,而戚繼光、俞大遒等又都在江浙一帶習練和傳授過此刀,其部下在徵調北方後用其家鄉名山會稽山原名中的「苗」字命名了自己的武器。

但根據戚繼光的《辛酉刀法》和程宗猷的《秘本單刀法選》中對苗刀的稱謂可知明朝時應多以「單刀」、「倭刀」稱之。由此可見,這種說法存在許多矛盾之處。

【苗刀和日本刀的關係】

苗刀有幾個別稱,「單刀」(單刀即單手刀,實際上苗刀的使用多為雙手)、「倭刀」、「御林軍刀」、「雙手刀」,在明朝有「倭刀」一稱,是因為倭寇使用的刀和苗刀極為相似。

那麼,問題來了,戚繼光為了抗倭事業而專門設計出的苗刀,是否就是按照日本刀來鍛造的?

談這個問題之前,要看一看中日冷兵器交流的歷史。

在春秋時期,刀劍的發展以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鑄劍精良聞名於世。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

戰國時期,車戰逐漸式微,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劍的威力,戰國晚期,劍的總長從早期的50厘米達到了81-92.3厘米。

而在這個時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和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增加到了100厘米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鏽。

一般認為,的劍刀製作工藝是從周秦時代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日本古文獻和大量考古證明,日本與古代韓國之間存在一條所謂的「海北道中」的海上交通路線。歷年來,在日本北九州發現了大量的先秦銅劍和鑄劍的銅範。在北九州發現很多「是鋒刃銳利,具備完整特色的產品。」

據王向榮先生說,日本列島彌生時代,其青銅文化分成兩個文化圈,一是銅鐸文化圈,一時銅利文化圈。所謂的銅利文化圈,就是指北九州地區發現的大量「銅利器」,其中主要是銅劍等兵器。在佐賀縣的翁棺土葬的原始古墳地帶和怡土郡的支石墓中,都發現了為當時統治者用於陪葬的銅劍等兵器,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世紀。日本奈良天理市櫟本古墳的古墓中,發現了一柄東漢中平年間製造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銘有「百鍊清鋼,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錯金銘文。這些隨葬品,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或朝鮮半島上來的舶載品。

因此,學術界有這樣的觀點,日本刀的形制受到了東漢環首刀和唐代陌刀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增長,日本刀劍製作也日漸精良。大約從北宋開始,日本刀劍經歷了自輸入到輸出的轉變。日本足利王室各朝進獻給明朝英宗以前各帝的刀,有一千兩百餘把,這些優質的日本兵器,主要供明廷的「御林軍」執用,其遺存至今猶可見到。

也就是說,苗刀的形制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漢環刀、唐陌刀,以及日本刀的共同影響。

至於當年戚家軍演練的苗刀刀法,就是日本古流劍術傳書《陰(隱)流之目錄》,戚繼光曾說:「我軍長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兩斷!」這是感同身受之語,里內蘊含著一個愛國軍事家的悲痛與無奈。正因為如此,當時不少優秀的軍事將領和民間武藝家,通過各種渠道努力學習日本刀法,一時間,朝野間出現了引進日本刀及其實用技術的熱潮。戚繼光得此倭刀圖譜之後,取日本刀法之長,補刀法之短,著成了《辛酉刀法》。

學敵之長以制敵,這樣的氣魄,才是真正的愛國者該有的。

→對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可加鑄劍師傅私人微信:18857802823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天下冷兵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