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琴歌與書畫:融合審美之道

韓菽筠

琴歌,作為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既可以用古琴為他人伴唱,亦可自彈自唱,舒暢情懷。作品調式、調性的改變所造成的音樂色彩和層次的變化,為作品帶來音樂性,當中所蘊含的節奏和韻律、聲調的變化又暗合著書畫的審美。

最早期的琴歌, 往往是即興性的自彈自唱,相傳從戰國時百里奚妻、西漢司馬相如、漢末阮隅、西晉趙整等人的即興演唱那裡流傳下來。傳說,百里奚到秦國去做了宰相之後,在堂上作樂,一個洗衣的佣婦要求參加演奏,就拿起琴來自彈自唱,彈唱了琴歌三首。百里奚才知道這個佣婦就是他的妻子,也到了秦國。這三首琴歌的原辭是: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初娶我時五羊皮。臨當別時烹乳雞,今適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墳以瓦,覆以柴,舂黃黎。搤伏雞。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貴捐我為。

琴歌形式直到元代還是與古琴獨奏的形式並存的。從明代中期起,才漸漸看到琴壇有一些排斥琴歌的議論。但是在現存明代二十多種刊本譜集之中,有旁詞的琴曲仍然不少,這說明琴歌的餘緒猶存。古代文人把琴棋書畫四藝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古琴與書畫自然有許多的共通之處,如今,雖琴壇對琴歌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遠不如古琴獨奏,然琴歌與書畫的共通之處卻是不應忽視的。

在明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況》將琴韻之美概括為「和、靜、清、遠、古、淡、恬、逸」,此與儒、釋、道三家「中正平和」「清微淡遠」「雅正虛靜」的美學追求一致。《書譜》亦有言:「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書法與琴樂都把「和」作為一個最高的追求目標,在「和」的前提下再通過方圓、輕重、剛柔、濃淡、曲直的變化來塑造藝術的生命。

書畫與古琴在抽象的點線面上有著共同的審美形態,《溪山琴況》中有輕、重、遲、速等論述,張子謙先生曾說:「得琴曲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之妙,方可入琴學堂奧。」書畫創作中枯濕濃淡、剛柔方圓等對比關係的運用也是書畫家所應具備的功力,我想,古琴與書畫,其前提一定要和諧,和藝術作品的情、意,對比關係的運用過度會造成做作、刻意、不自然之感,沒有對比關係又會顯得平庸、呆板、沒有生命力,比如琴曲《廣陵散》可以處理得對比強烈,形成一種氣勢奪人、劍拔弩張的緊張效果,而《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琴曲則需要把對比關係處理得平和、圓潤、取寧靜淡遠氣息,以合書畫之道、文辭之道。

(作者為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