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馬背上的水手 漫畫里的文學

《海狼》 [法]里夫·雷布斯 編繪 /崔書凝 譯/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3

《生火》 [法]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編繪/曹楊 譯/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3

文並供圖/蔣瀟瀟

「傑克·倫敦好似熊熊火焰般燃燒,吞噬著自己的生命:他當過生蚝竊賊、海豹獵手、淘金者、革命戰士、無業游民、戰地記者、飼養員、農場主、外海水手、內海遊艇水手,還是自學成才的作家,著有五十餘部長篇及中短篇小說……」

這是里夫·雷布斯在漫畫版《海狼》的自序中對傑克·倫敦的介紹。傑克·倫敦當屬20世紀初美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成功來自於他對生活的真實體驗,他有海上和路上的生動經歷,他的作品充滿了陽剛之氣和旺盛的生命力,情節引人入勝,富有寓意和哲理。在歐洲,不乏一線的漫畫大師選擇他的小說進行改編,以圖像的方式將故事更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海狼》和《生火》就是其中的兩本,充分展示了歐洲漫畫的特點——非常講究故事的文學性和畫面的藝術性。

傑克·倫敦從小熱愛閱讀,除了愛書之外,一生中最喜歡的是大海。13歲那年,他用打工攢的錢買了第一艘舊小船。15歲,他成了「蚝賊王子」,在最強悍的蚝賊中也已赫赫有名。17歲時,他選擇了最有傳奇色彩的一條船來實現他的水手夢——將前往朝鮮、日本、西伯利亞進行90天捕豹作業的索菲·薩瑟蘭號。他永遠是船上最勤奮、最勇猛的那一個,曾經憑藉一己之力駕駛這艘船脫離一場暴風,並因此贏得老水手們的尊重和信服。

1903年,離開索菲·薩瑟蘭號九年後,他買下了一艘名叫浪花的單桅小帆船。當時,他不僅渴望再次過海上生活,還在思考一篇海上的長篇小說,「這是一篇我當海員時,一次七個月的航行中所發生的事,幾乎原原本本。我越是經常想起這趟航行所發生的事,越覺得這段經歷很驚人。」他在浪花號上裝載了食物、卧具,在海灣內航行一周,追蹤當年在河灣港汊中當蚝賊與漁場巡邏隊員的舊跡。一周結束,鼻孔裡帶著海水鹹味,起繭的雙手老感到仍有纜繩在手。他回到家中,在書桌前坐下來寫《海狼》頭一章。小說的舞台是一條船上的「禁閉空間」,故事則是兩個男人之間的較量:信仰叢林法則和尼采式超人哲學的船長「海狼」與信仰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知識分子范魏登。

《海狼》像一個霹靂打進市場,一夜之間便風行一時,發行數周后便獨佔暢銷書榜首,遠遠超出別的書。這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僅因它的真實與生動,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前所未有的故事背景,還因為它提高了現代小說的文化素質。在此以前,美國人什麼地方見過像「海狼」拉森同范魏登之間發生的精神與物質較量中如此驚險的懸念,如此驚心動魄的生與死的搏鬥?像那樣使人興奮、使人為之奮鬥的成熟的哲學,美國人何曾有過?《海狼》至今仍像1904年12月那樣擁有眾多讀者,許多評論家認為它是傑克·倫敦的最佳作品。

里夫·雷布斯的漫畫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詩意、大膽、自由度相當大的改編,賦予經典文本一種現代性和活力。他畫筆下的《海狼》是一部「史詩般強而有力」的圖像小說,是一次將20世紀經典文學圖像化的成功嘗試。他的畫風粗獷凝練,分鏡極富電影感;線條細節豐滿,筆觸極具表現力;畫面匠心獨具:各章以不同色調區分,冷暖交替,完美展現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心理的大起大落。

當「海狼」拉森初次登場時,文字是這樣描述的:「一個粗壯的身影從桅杆陰影中走出,直到那時我才注意到他。毫無疑問,這個令人聯想起某種原始野蠻之物的巨人,就是『海狼』拉森。」而畫面則配以橘紅色調,「海狼」以一個俯視的身姿壓過來,面部和軀幹的陰影襯托出陰森的雙目,一種魔鬼逼近的恐怖感油然而生。

在一個迷人的夜晚,「海狼」與范魏登就靈魂永生與生命的價值展開探討。對這個情節,作者採用深藍色調描繪,綴以點點星光。只有進行哲學探討時,「海狼」才表現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一個用文明而非野蠻在對話的人。這是全書中難得的寧靜時刻,儘管范魏登不贊成海狼的理論,但精神的較量總是比較柔和的,在這種時候,即使范魏登說了觸犯「海狼」的話,他也只是一笑而過。

最終,范魏登和女作家終於逃脫「海狼」的魔掌,在一座無人島登陸,這時畫面色調變成了象徵希望的淺綠。可是,隨著「海狼」幽靈般的逼近,色調逐漸轉變成令人壓抑、焦灼的黃色,預示著故事在結尾達到了一個戲劇性的頂峰。

傑克·倫敦有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取名《馬背上的水手》,大概是因為現實讓他年幼時就過上了動蕩不安的流浪生活,他從骨子裡一直追求經歷豐富、充滿刺激的冒險,不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上。同時,出身底層又飽讀詩書的他,既通曉社會的本質,又了解人民的疾苦,便總是通過作品為同胞吶喊發聲。他書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過著朝不保夕的艱辛生活,為了獲得財富有時不得不以生命做賭注。短篇小說《生火》講的就是一個無名淘金客為了在克朗代克掘金致富而凍死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來源於傑克·倫敦的真實經歷。當最早的淘金熱在1896年春季興起時,傑克加入了那支先鋒隊。他在阿拉斯加患上了壞血病,臉上生滿了瘡,僅有的幾顆牙齒也鬆動了,腰以下幾乎完全癱瘓,右腿彎得不能伸直。他回到家時,身無分文。雖然在阿拉斯加沒有挖到一兩金子,他卻比任何老淘金者的收益都要大得多。這次的經歷讓他成為北疆小說代表作家,成就無出其右者。

曾兩次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法國漫畫家克里斯多夫·夏布特,被業界譽為「漫畫家中的詩人」。他首部引進國內的哲理漫畫《燈塔》,廣獲好評。他根據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改編了《生火》,通過畫面將原作的精華提煉出來,生動再現了廣袤的冰雪荒原上一個男人與他的狗的驚險故事。

在書中,背景運用黑白灰色調突顯冰原的廣袤與荒涼,成功營造出一種寒冷、肅穆和令人深感擔憂的氛圍;人物與近景則著以彩色,只有那團帶給人溫暖和希望的火是鮮艷、明快的,而它卻轉瞬即逝。畫風逼真寫實,線條遒勁有力,既塑造出雪原環境之惡劣,又刻畫出人物經歷之艱辛。

畫面僅配有幾句旁白,使氛圍顯得更為凝重、壓抑。人物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與其命運的走向息息相關,隨著書頁的翻動,那種寒冷的感覺變得越來越明顯。

雖然故事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尾,但是作家對於死亡的表現手法卻令人心慰。也許為生活所迫,也許性格使然,淘金客選擇到這裡碰運氣尋求財富和刺激,並因自己的莽撞和自負而丟掉了性命,這是他挑戰大自然的權威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傑克·倫敦給世人的警示。夏布特對這個情節的處理充滿了詩意,讓讀者對淘金客的死終於能夠釋懷。

在《海狼》自序中,里夫·雷布斯寫道:「『作家』一詞所承載的不僅是其作品及行為舉止,還包括他的困惑煩惱、放浪形骸、理想願望,以及夢想的灰燼。冷卻的灰燼依舊溫暖著我們,猶如那些幾千年前就已燃燒殆盡的星星,如今,依然在我們眼中閃閃發亮。」

大海中閃爍的星光,冰原上跳動的火焰,都是傑克·倫敦對於生命的追問和夢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