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新圖譜,中國正面臨壓力?| 波士頓諮詢

過去三十年,美國經濟處於較好的階段,大致分歧的世界觀影響著製造企業的投資和採購決策。拉丁美洲、東歐和亞洲大部分地區都被看作低成本地區,而美國、西歐和日本則被看作高成本地區。

但這種世界觀現在似乎已經過時了。工資、生產率、能源成本、貨幣價值和其他因素年復一年地的細微變化悄悄地但也極大地影響了「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圖譜。新圖譜包含了低成本經濟體、高成本經濟體和大量處於兩者之間的經濟體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局面。

例如,相對成本的變化令人吃驚。十年前誰會想到巴西現在成為製造業成本最高的經濟體之一或者墨西哥的製造業成本會低於?雖然倫敦仍然是全球生活和旅遊價格水平最高的地方,但英國已經成為西歐製造業成本最低的經濟體。俄羅斯和東歐的製造業成本則上升到與美國幾乎等同的水平(見下圖)。

為了了解全球製造業的經濟轉移,波士頓諮詢公司對全球前25位領先出口經濟體作了四個重要方面的分析:製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這前25位出口經濟體佔全球工業製成品出口接近90%。

新的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顯示這些經濟體的製造業相對成本發生了變化,這促使很多企業重新思考過去幾十年對採購戰略的假設以及未來發展生產能力的地點選擇。為了辨別和比較相對成本的變化,我們分析了2004年和2014年的數據。這項評估是我們持續研究全球製造經濟轉移的系列成果之一。

在制定指數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成本競爭力在多個經濟體有所提高,而另一些經濟體則相對下降。通過這個指數,我們發現了製造業成本競爭力變化的四種顯著模式(見下圖)。

面臨壓力: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低成本製造業基地的幾個經濟體由於多項因素結合,自2004年來面臨著成本優勢大幅減弱的壓力。例如:據估計,相對美國的工廠製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巴西的製造業成本高於西歐;波蘭、捷克共和國和俄羅斯的成本競爭力也相對減弱,目前它們的製造業成本水平與美國相當,僅僅比英國和西班牙低幾個百分點。

繼續削弱:幾個過去十年製造業成本就相對高的經濟體競爭力繼續削弱,它們的製造業成本高於美國16%-30%。主要原因是生產率的低增長和能源成本提高。競爭力繼續削弱的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瑞典和瑞士。

保持穩定:從2004年到2014年,很多經濟體相對美國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保持穩定。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經濟體,雖然工資大幅增長,但生產率快速提高和貨幣貶值對成本起到抑制作用。相比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動態平衡,所有我們分析的成本驅動因素在荷蘭和英國都保持相對沒有太大變化。這四個經濟體的成本競爭力使它們未來可能成為所在地區的製造業領先者。

全球新星:相比其他全球前25位出口經濟體,墨西哥和美國的製造業成本結構有更多的提升。由於工資增長率低、生產率持續提高、匯率穩定和擁有巨大的能源成本優勢,這兩個經濟體現在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新星。我們估計,目前墨西哥按單位成本計算的平均製造成本低於。全球前10位商品出口國中,除了和韓國,其他經濟體的製造業成本都高於美國。

製造業相對成本的這些動態變化將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它們的製造業選址,從而導致全球經濟發生巨大轉移(見下圖)。這意味著全球製造業可能更加分散在各個地區。因為全球各個地區都有相對低成本的製造業中心,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更多消費商品將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製造。鑒於上述這些趨勢,政府領導者越來越意識到穩定發展的製造業對經濟的重要性。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鼓勵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並且採取行動提高製造業競爭力。

「成本競爭力的驅動力」圖譜

從2004年到2014年,四個主要因素促使製造業競爭力發生巨大改變。這些因素使過去低成本和高成本地區之間的區分變得模糊。這四個要素包括:

工資:各個經濟體中製造業工人的時薪仍然存在巨大差異。但快速上漲的工資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很多主要出口經濟體的競爭優勢。雖然從2004年到2014年,所有全球前25位的出口國的製造業工資都出現上漲,但和俄羅斯的年均工資增長率達到10%-20%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10年,而其他經濟體的年均工資增長率僅為2%-3%。

匯率:貨幣價值的變化對一個經濟體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是兩方面的:要麼更貴,要麼更便宜。從2004年到2014年,貨幣價值的變化使印度盧比兌美元貶值26%,盧比兌人民幣升值35%。

勞動生產率:單個製造業工人產出的增加即生產率的提高。從2004年到2014年,全球各個經濟體生產率提高的情況呈現巨大差異,這解釋了各個經濟體總製造業成本的最顯著變化。從2004年到2014年,墨西哥、印度和韓國等經濟體的製造業生產率上升超過50%,而義大利和日本的製造業生產率則出現下滑。一些工資增長率低的經濟體在更具生產率對工資作出調整后,單位勞動成本就沒有明顯優勢了。

能源成本:自2004年來,由於頁岩天然氣資源的大規模開採,北美天然氣的價格已經下降了25%-35%。相比之下,波蘭、俄羅斯、韓國和泰國等經濟體的天然氣價格上升了100%-200%。這對使用天然氣作為生產進料的化工產業產生巨大影響。類似地,澳大利亞、巴西和西班牙等製造業經濟體的工業用電價格也大幅上升。因此,北美以外很多經濟體的整體能源成本都比2004年上升了50%-200%。這明顯地改變了各國依賴能源的產業的競爭力。

為了比較從2004年到2014年全球前25位工業製成品出口經濟體在這四個方面的成本變化,我們把美國作為基準,然後把四個方面的得分加起來得出各個經濟體相對美國的整體製造業成本競爭力得分,美國的分值定為100。如果一個經濟體在我們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得分達到110,那麼它的平均製造成本就比美國高10%。

當然,工資增長率、生產率、匯率和能源成本以外的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供應鏈地點選擇的決策。物流成本、經商容易程度和是否存在腐敗等次要因素也會影響某個地點對製造業的吸引力。

我們在研究中已經發現,在很多直接生產成本很有吸引力的經濟體中,上述次要因素存在的缺點阻礙了製造業的增長(見下圖)。這些次要因素與本地情況密切相關,甚至在同一個經濟體的不同地區也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我們的成本指數模型並沒有計算這些因素。但明智的製造企業在決策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四條不同的路徑

匯率以及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在過去十年的波動變化使全球前25位出口經濟體的相對製造業成本結構發生驚人的變化。曾經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的製造業競爭力現在真正變得全球化了。全球各國的成本競爭力排名也經歷了大幅調整。

隨著我們對這些宏觀經濟趨勢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發現: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的大部分經濟體發生的成本轉移呈現四種常見模式:面臨壓力、繼續削弱、保持穩定、全球新星。

面臨壓力

過去被認為是低製造業成本的經濟體包括:巴西、、捷克共和國、波蘭和俄羅斯,它們的競爭優勢從2004年到2014年大幅減弱。現在,其中幾個經濟體的平均製造成本估計比美國還高。巴西的製造業成本急劇上升:2004年巴西的平均成本低於美國大約3%,到2014年估計高於美國23%;2004年波蘭和俄羅斯的平均成本估計分別比美國低6%和13%,現在它們的平均成本都大致與美國持平;2004年捷克共和國的平均成本低於美國大約3%,現在估計高於美國7%;同期相比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優勢估計從14%下降到4%。

促使這些變化的關鍵因素各不相同。飛漲的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了和俄羅斯的競爭力。例如:十年前,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製造業平均工資在大約是4.35美元每小時,在俄羅斯是6.76美元每小時,相比之下美國是17.54美元每小時。在十年間,和俄羅斯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製造業平均工資翻了三倍,達到12.47美元每小時,俄羅斯達到21.90美元每小時,而美國僅上升了27%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從2004年到2014年,和俄羅斯工業用電的成本估計分別上升66%和132%,而天然氣成本則分別猛增138%和202%(見下圖)。

表面上看,俄羅斯能源成本優勢減弱令人費解。俄羅斯是天然氣和石油的主要出口國,俄羅斯國內製造企業的天然氣成本比美國低30%,但俄羅斯天然氣價格相比美國急劇上升。究竟什麼原因?原來是美國頁岩天然氣產量的大幅增加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急劇下降,而俄羅斯仍然依賴傳統天然氣,從而導致天然氣成本上升。因此,即使俄羅斯製造企業仍然享受全球最低的天然氣成本,但相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大幅減弱。另外,俄羅斯的製造業競爭力被一些成本指數中不計算的次要因素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各項國際指數的全球排名中較為落後,「經商容易程度」排名第92,物流效率排名第95,廉潔指數排名第127。

巴西各個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巴西被看作主要新興市場,但即使在十年前如果根據生產率進行調整后,巴西製造業成本相比美國的優勢並不大。現在情況更糟糕,從2004年到2014年巴西相比美國製造業成本上升26%,其中四分之三的上升是由巴西的高工資和生產率低增長導致的。

巴西工廠工人的工資在過去十年增加不止一倍。收入提高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典型標誌。這十年的經濟穩定增長使數百萬巴西家庭從貧困人口邁入中產階級。但巴西生產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消工資提高對製造業成本的影響。事實上,從2004年到2014年,巴西的總勞動生產率僅提高了1%,在我們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的25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9。

波士頓諮詢公司之前的研究表明巴西工資的高增長和生產率的低增長是巴西人才短缺、投資不足、基礎設施落後和體制複雜而低效的主要原因。工業用電成本翻倍和天然氣成本接近60%的增長也削弱了巴西的成本競爭力。由於上述因素,在我們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巴西與義大利和比利時並列「最不具製造業成本競爭力經濟體」第四位,排名在澳大利亞、瑞士和法國前面。

十年前,波蘭是歐洲最具成本競爭力的經濟體,現在它相比周邊經濟體仍然有優勢。例如:波蘭的製造業成本相比德國低20%,不過比起2004年的比例23%優勢有所減少。另外,由於高能源成本和工資上漲,波蘭失去了相對全球某些最強大競爭對手的優勢。波蘭的生產率從2004年到2014年適度增長了大約38%,但由此產生的優勢被貨幣增值抵消了。

繼續削弱

十年前,大部分西歐經濟體的製造業成本相對較高。如今,西歐某些經濟體的成本競爭力更不如前。比利時相對美國的平均製造成本上升了7%,瑞典8%,法國、義大利和瑞士10%,澳大利亞21%(見下圖)。

造成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包括:能源成本上升、貨幣升值、生產率增長乏力。2004年以來,上述六個西歐經濟體的電力成本平均上升了59%,天然氣成本上升了94%。這些經濟體的平均工資漲幅高於美國大約10%,而生產率增長低於美國大約10%。例如,澳大利亞的平均工資從2004年到2014年上漲了48%,而勞動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見《澳大利亞:進一步失去競爭力》)

澳大利亞:進一步失去競爭力

亞洲對煤、鐵、礦石和天然氣的需求在過去十年呈爆炸式增長,這極大地促進了自然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數以千億計的澳元湧向採礦、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並且創造了數以千計的高薪工作,使澳大利亞在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中仍然保持活躍的發展勢頭。

伴隨著澳大利亞資源產業繁榮的卻是製造業的衰退。澳大利亞的汽車產業遭受的打擊特別嚴重。2004年,澳大利亞汽車產量接近40萬輛,總產值約為90億美元。到2012年,澳大利亞汽車產量減少將近一半。最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澳洲福特計劃在2016年關閉其發動機和汽車工廠;日本豐田汽車和美國通用汽車也宣布了將在2017年關閉它們在澳大利亞霍頓汽車公司的子公司的工廠。結果將是這些工廠(從廣義上看就是澳大利亞的汽車產業)將裁員數千人。

雖然澳大利亞的汽車裝配線規模相對較小,並且零件工廠很難與國外更大型、更高效的工廠相提並論,但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都聲稱關閉工廠的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亞的高生產成本和強勢的澳元。我們的研究證實了澳大利亞的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急劇惡化。澳大利亞在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的25個經濟體中表現最差,自2004年以來澳大利亞相對美國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下降了21%,其平均直接生產成本超過了德國、荷蘭、比利時和瑞士。事實上,澳大利亞在我們指數涵蓋的每個方面(工資、生產率、能源和貨幣匯率)的競爭力都在進一步減弱。

澳大利亞豐富的資源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導致工資上漲和澳元增值以及資本外流,從而最終導致製造業成本競爭力下降。過去十年,澳大利亞製造業工資上漲了48%,商品出口使資金流入,這些都導致了澳元對美元增長21%。同時,絕對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下降1%。

澳大利亞製造業生產率自2004年以來增長乏力,部分原因是資本投資減少。從2004年到2012年,澳大利亞在冶鍊產業的驅動下,年均總實際投資增加超過60%,達到4300億美元。但澳大利亞的製造業投資卻減少6%,僅為204億美元。澳大利亞製造業成本競爭力下降的另一因素是製造業生產率的低增長,而且這方面的情況在過去五年更加嚴峻。其他導致生產率低增長的原因包括:缺乏靈活性的勞動法規;技能人才計劃和勞動力生產率計劃得不到足夠投資。

如果澳大利亞其他產業保持高增長,那麼製造業的不景氣也許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隨著資源和基礎設施產業的增長放緩,製造業作為多樣化經濟的組成部分,其價值日益顯現。好消息是過去幾年澳大利亞的其他產業(如:自然資源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另外,澳大利亞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澳大利亞另一鼓舞人心的現象是,儘管紡織、服裝和電路板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製造轉移到國外,但精密醫學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需要創新和先進技能的高價值產品的製造規模在擴大。澳大利亞在高價值產品製造方面有一定實力,因此也有較多機會。

然而,澳大利亞要發揮作為高價值產品製造國的潛力,就必須提高成本競爭力。這需要企業和政府承諾大力投資澳大利亞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中的技術、技能培養、生產率提升計劃和資本設備。

為了說明這些進一步失去競爭力的經濟體中生產率增長有多乏力,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比較:從2004年到2014年,韓國單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產量增加56%,同一時期義大利單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產量減少6%。義大利的情況與其鄰國奧地利也形成鮮明對比,奧地利單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產量自2004年以來增加了大約24%。儘管奧地利是我們競爭力指數的25個經濟體中平均工資第六高的經濟體,它的相對成本競爭力在過去十年卻沒有大幅下降,因為生產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資的上漲。

在大部分競爭力繼續削弱的經濟體中,靈活性較低的勞動力市場也是造成根據生產率調整后勞動力成本很高的原因。法國是另一個在生產率增長方面落後的經濟體,從2004年到2014年,法國單個工人平均產量比美國低14%。部分原因是法國在我們指數包括的25個主要出口經濟體中勞動法規是最嚴苛的,例如:法定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不超過7小時,僱主必須為工人提供30天的帶薪年假,嚴禁夜班。

保持穩定

我們指數包括的25個出口國中有4個經濟體(既有發展中經濟體也有發達經濟體)從2004年到2014年在全球能源成本上漲的情況下保持了穩定的成本競爭力。它們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荷蘭和英國。其中每個經濟體的製造業整體成本高於或低於美國不超過2%。

這四個經濟體的成本競爭力相比所在地區其他經濟體有大幅提高。相比我們指數中另外10個歐洲經濟體以及俄羅斯,英國和荷蘭的直接生產生產成本結構有明顯提升。同樣,相比我們指數中另外5個亞太地區的經濟體,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成本競爭力也有提高。因此,我們把英國、荷蘭、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評為「地區新星」。

英國成為了西歐製造業成本最低的經濟體,緊隨其後的是西班牙。根據我們的指數,英國相比比利時的競爭力提高大約5%,相比波蘭6%,相比法國8%,相比瑞士9%。英國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使它在經濟環境轉變時能夠更容易調整勞動力數量,這是英國的主要競爭優勢(見《英國:地區新星》)。因此,英國也許是投資的好地方。

2008年6月,當印度塔塔汽車公司以23億美元從福特汽車收購捷豹路虎時,很多人擔心英國輝煌工業歷史上另一標誌會轉移到亞洲,並且伴隨轉移的還有數千份高薪的工作。但隨後捷豹路虎在英國的三個生產基地的情況快速好轉。現在,捷豹路虎大力投資擴大生產,它在英國伍爾弗漢普頓(Wolerhampton)在建一家最先進的、投資8.4億美元的新工廠。捷豹路虎將在3月為該工廠首批1400個職位招聘人才。該工廠將用於生產高技術、低排放的新型發動機。捷豹路虎稱將在2015年前在英國索利哈爾(Solihull)的工廠新增1700個職位,該工廠生產採用新型先進鋁結構的捷豹XE高級轎車。

其他全球汽車製造企業也利用英國作為西歐製造業成本最低的經濟體的優勢。據《金融時報》稱,自2010年來多家汽車公司宣布在英國的投資達到100億英鎊(約合168億美元),其中包括日產汽車、本田汽車和寶馬集團的MINI系列汽車的擴產。英國汽車產量自2009年以來增長了大約50%。《金融時報》預測到2017年英國的汽車產量將再增長三分之一,達到200萬輛。在英國製造的汽車超過80%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其他經濟體。

由於英國過去十年工資的適度上漲基本上被生產率的提高抵消,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英國的直接生產成本結構相對其他領先西歐製造業出口國10%的提升。英國相比波蘭和捷克共和國等東歐經濟體以及等亞洲經濟體的競爭優勢也有所提升。

因此,從玩具火車到時裝的各類製造企業都重新把生產工廠遷回英國。英國製造業諮詢服務公司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中小製造企業有11%稱過去12個月已經把國外的生產工廠遷回英國,有22%稱將把工作轉移到國外。

英國的優勢不僅在於勞動力成本。英國的企業稅率是歐洲最低的,並且從現在的28%降低到2015年前的20%,接近美國一半的水平。英國米德蘭茲郡和牛津郡的汽車產業、英國布里斯托爾的航空產業、英國東倫敦和沃里克郡的高科技製造業形成了包括工程和零件供應商在內的英國強大的先進位造業生態系統。

但英國真正具有顯著優勢的方面是勞動力的靈活性。加拿大政策研究機構菲莎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給英國勞動力市場整體監管的評分是西歐和東歐所有經濟體中最高的。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使在英國的製造企業比其他歐洲經濟體能夠更快速地調整結構。當投資周期恢復增長時,靈活的勞動力市場還更能夠吸引企業到英國建立工廠和創造就業。

從2004年到2014年,荷蘭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勞動力成本相比美國有所下降。因為在這段時間裡,荷蘭的製造業工資年均增長率僅約為1.7%,而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約為2%。荷蘭工業用的天然氣和電力成本低於大部分歐洲鄰國10%-30%。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製造業成本構成變化更大,某些方面的成本上升,而另一些方面下降。雖然這兩個經濟體在過去十年平均製造業工資上漲不止一倍,但生產率的提高和貨幣貶值抵消了工資的上漲。從2004年到2014年,印度盧比兌美元貶值26%,而印度尼西亞盧比兌美國貶值20%。兩國的能源成本也有相對增長,從2004年到2014年,印度天然氣價格年均上漲6.5%,而印度尼西亞天然氣價格年均上漲5.2%,增幅都遠低於領先的亞洲製造業經濟體。

如果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能夠改善不利於它們的競爭力的方面,那麼它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來打發增加工業製成品的出口。雖然印度尼西亞在全球前25位出口國中直接生產成本最低,但在物流效率方面排名全球第59位,廉潔指數排名第114位,經商容易程度排名落後到第120位。另外,印度尼西亞需要完善本地供應鏈,以減少對進口材料、零件和機器的依賴。印度的低成本優勢也被次要因素的落後排名抵消,物流效率排名第46,廉潔指數排名第94,經商容易程度排名第134。(見《印度:保持穩定》)

如果說有一個產業從印度低成本優勢不斷提高中獲益最大,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棉紡織和服裝產業。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而且勞動力數量龐大並處於增長中。另外,印度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十年幾乎沒有增長,這就使印度對勞動力成本佔總成本接近30%的服裝產業極具吸引力。相比之下,沿海省份的勞動力成本幾乎翻了三倍。

但印度的服裝產業僅佔全球服裝貿易的3%,而且在印度也沒有出現大量建設棉紡織或服裝工廠的情況。相反,印度棉花和紗線仍然運往,然後在位於、孟加拉、柬埔寨和越南的工廠中織成布料再製成服裝。

其中的原因說明印度仍然需要克服某些困難才能充分把低成本優勢轉變為製造業投資和各個產業出口的增加。從直接生產成本來看,我們的指數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印度相對美國的競爭力保持穩定。在亞洲範圍內,印度有潛力成為地區新星。生產率快速增長和貨幣貶值抵消了印度平均製造業工資的增長。印度自2004年以來電力和天然氣成本提高的幅度小於其他主要的亞洲出口經濟體。

但直接生產成本以外的次要因素帶來了其他風險和隱性成本,從而削弱了印度的競爭力。印度海港效率低下,延長了貨運時間。在印度通常需要6個月才能完成建立一家新工廠所需的監管手續。印度的勞動法規使企業在淡季管理勞動力難度大並且成本高,這打消了企業在印度建立大規模、高成本效率的工廠的積極性。雖然政府確定的電費較低,但事實上很多印度製造企業必須支付比其他亞洲經濟體多得多的電力成本,因為印度常年電力緊缺,很多工廠必須自備高成本的柴油發電機。

當然印度製造業也有樂觀的方面。印度正在建設貨櫃碼頭和高速公路,電力交易量的增加降低了某些產業的電力成本。另外,印度正在建設經濟特區,加快監管手續審批速度並幫助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印度政府作出更大努力提高印度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的地位。

但印度要把低成本優勢轉化為資本,首先要對勞動力、能源和投資法規進行改革。如果新任印度政府能夠完成這些改革,那麼印度就很可能成為亞洲下一個製造業新星。

全球新星

美國和墨西哥的製造業成本競爭力在過去十年相比我們指數中的其他所有經濟體有大幅提高。這兩個經濟體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工資以及貨幣匯率保持穩定或者相對其他經濟體競爭力有所提高。這兩個經濟體的能源成本非常有競爭力(見下圖)。

墨西哥重新成為領先的低製造業成本經濟體。自1994年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后,墨西哥的製造業投資和對美國的出口猛增。但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墨西哥的很多工廠都轉移到。但現在這些工廠又開始重新回到墨西哥。

影響墨西哥製造業成本的最大因素是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勞動力成本。2000年,墨西哥製造業勞動力成本是的2倍。但自2004年以來,工人的工資幾乎翻了5倍,而墨西哥工人的工資僅上漲了67%,如果根據墨西哥對美元匯率折算后僅上漲50%。雖然的生產率增長率較高,但墨西哥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平均勞動力成本目前估計比第13%。另外,墨西哥的電力和天然氣成本也很有競爭力,因此墨西哥的總製造業成本估計比低5%,比美國低9%,比波蘭低10%。比韓國低11%,比巴西低了整整25%(見《墨西哥:全球新星》)。

墨西哥:全球新星

十幾年前,墨西哥的製造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20世紀80、90年代,美墨邊境的工業區建立起數以千計的聯營工廠(maquiladora,位於墨西哥境內,屬於美國公司)。隨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徹底改變了全球製造經濟。從服裝到汽車,製造所有一切的美墨聯營工廠的投資和就業都蜂擁般轉移到工人數量眾多並且工資極低的。

現在,這個局面似乎要逆轉過來了。甚至在一些佔據壟斷地位的產業,墨西哥工廠的外商投資也重新呈現增長勢頭。例如,從2006年到2013年,墨西哥的電子產品出口額增加不止兩倍,達到780億美元。夏普、索尼和三星等亞洲企業佔據墨西哥電子產品製造業投資的三分之一,而十年前這個比例僅為大約8%。

墨西哥諮詢公司IQOM指出,事實上,電子產品製造產業的最大投資者、台灣電子產品製造巨頭富士康技術集團公司是墨西哥第二大出口企業,僅次於通用汽車。富士康公司稱墨西哥奇瓦瓦州聖赫羅尼莫的富士康工廠擁有5500名工人,每天出口800萬個人電腦,目前工廠正處於大規模擴張中。

促使墨西哥製造業復甦的是成本競爭力變化。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顯示,十年前的平均直接生產成本比墨西哥低6%,而現在墨西哥則估計比低4%。其實墨西哥製造業成本構成在我們指數全部25個經濟體中提升幅度最大。

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猛增並且生產率無法抵消由此帶來的影響。而墨西哥從2004年到2014年平均製造業工資的增長有67%被生產率的提高抵消,另外11%被墨西哥比索兌美元的貶值抵消。墨西哥還得益於美國頁岩天然氣開發導致的天然氣價格下降,自2004年來,墨西哥工業用天然氣價格下降37%,使墨西哥相對其他大部分出口經濟體具有能源成本的優勢。

除了成本以外,還有幾個因素也有利於墨西哥。墨西哥與44個經濟體(比任何其他經濟體都多)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議》,這使得墨西哥商品能夠免關稅進入美國。

墨西哥人職業道德很強。相比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其他任何他經濟體的人民,墨西哥人的年均工作時間都更多,並且勞工衝突較少。大部分墨西哥製造企業都懂得如何通過減少濫用藥物導致的暴力行為,從而消除安全風險,不過它們仍然需要對此保持警惕。

墨西哥在交通運輸設備、家用電器和計算機硬體等很多工業產業中正經歷快速增長。全球頂尖汽車零件製造企業中有89家在墨西哥設有工廠,有70家在墨西哥設有裝配線或生產相關組件。

墨西哥總統恩里克·佩納·涅托(Enrique Pena Nieto)可能通過促進基礎設施發展、完善投資環境和降低能源成本來進一步提高墨西哥的競爭力。例如,墨西哥能源產業向私營開發者開放頁岩天然氣和海上石油的開發權的做法將提高墨西哥能源成本競爭力。這一做法可能加強墨西哥作為全球製造業新星的地位。

從2004年到2014年,美國與其他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之間的製造業成本差距大幅擴大。目前,美國的平均製造成本估計比英國低9%,比日本低11%,比德國低21%,比法國低24%。在較大的發達出口經濟體中,只有韓國的平均製造成本與美國接近,韓國的平均製造成本僅高於美國2%。事實上,正如波士頓諮詢公司在之前的研究中討論到,美國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中製造業成本最低的經濟體。同時,美國實現製造業成本大致與東歐經濟體持平。美國與的製造業成本差距也在快速縮小,如果這一趨勢持續10年,那麼這個差距將會在十年內消失。

勞動力是美國提高競爭優勢的關鍵。美國是發達經濟體中勞動力市場是最靈活的。在全球前25位製造業出口國中,美國在「勞動力監管」方面排名最前,工人生產率也最高。美國生產的很多產品根據生產率調整后的勞動力成本估計比西歐和日本低20%-54%。

美國獲得巨大的能源成本優勢是最近的事情。雖然全球工業用天然氣價格都在提高,但自2005年以來由於美國正式開始重新開採地下頁岩天然氣資源,美國的天然氣成本卻下降50%。目前,、法國和德國的天然氣成本對於美國不止3倍,日本的天然氣成本甚至接近美國的4倍。由於頁岩天然氣還是化工產業等產業的重要進料,因此低成本的頁岩天然氣還有助於使美國的電價低於大部分其他主要出口國。這對鋼鐵和玻璃等能源密集新產業來講就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天然氣成本僅佔美國平均製造成本的2%,而電力成本僅佔1%。但在大部分其他主要出口國中,天然氣成本佔平均製造成本5%-8%,而電力成本佔2%-5%。

由於美國天然氣儲量廣泛分佈,價格預計將在未來幾十年保持在每1000一立方英尺4-5美元以內。另外,由於還需要一段時間其他經濟體才掌握開採頁岩天然氣的能力或者美國才出口國內的頁岩天然氣,所以至少在未來5-10年北美仍然佔據主要成本優勢。

也有幾個領先的製造業出口經濟體不屬於上述四種模式,因為它們的成本結構的變化沒有呈現上述明顯模式(見下圖)。雖然德國和日本相對英國、美國和荷蘭的優勢也有所減弱,但德國和日本相對、巴西和很多歐洲經濟體則保持了優勢或者優勢增強。另外,韓國和台灣相對美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成本競爭力減弱,但這兩個經濟體在、俄羅斯、泰國、波蘭和捷克共和國等新興市場佔據重要份額,並且相對巴西、澳大利亞和法國的優勢大幅增強。雖然自2004年以來,加拿大相對美國的成本競爭力減弱11%,但加拿大的優勢並沒有繼續削弱,因為它也得益於天然氣成本的下降。

過去的世界觀把世界分成高成本製造業地區和低成本製造業地區,這個觀點在過去三四十年對企業來講是適用的。但正如上述我們通過波士頓諮詢公司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觀察到情況,企業應該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十年前,很少人預測到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同時發生的工資和能源成本持續而又巨大的改變。但在變幻莫測的全球經濟中,有理由相信這種變化將持續下去並且各個經濟體的相對成本競爭力將出於動態變化中。無論是企業還是政策制定者都不能滿足於現有的競爭優勢。

成本競爭力落後的經濟體需要馬上採取行動避免製造業競爭力進一步減弱,而那些領先的經濟體也不可以固步自封。

成本競爭力的變化對全球運營的製造企業有深刻啟發。這些啟發包括:

提高生產率。由於過去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巨大工資差距在縮小,提高每個工人的生產率成為獲得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應該重新評估提高自動化和其他可以大幅提高生產率的措施對成本帶來的好處。

思考整體成本。雖然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等直接生產成本仍極大地影響製造業的選址決策,但充分考慮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例如,物流、企業效率的障礙以及管理越來越長的全球供應鏈的隱形成本和風險都可能抵消勞動力成本和匯率方面的優勢。考慮縮短供應鏈的隱性成本優勢也很重要,例如:進入市場速度更快、靈活性更高和根據特定市場定製產品的能力更強。

考慮更廣泛供應鏈的意義。雖然目前某些經濟體直接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企業還必須考慮零件和材料的需求。也許企業現在還沒有找到可靠的本地供應商。但在某些情況下,價值鏈斷裂可能導致物流成本提高或者額外的關稅或其他成本。企業要從端到端供應鏈的角度來理解它們形成網路的決策,從而避免意外風險。

完善商業環境。企業應該與業務所在經濟體的相關監管部門和政策制定者保持溝通,說服它們減少企業經營的困難並採取發展基礎設施和減少腐敗等措施提高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

重新評估企業商業模式。想用同樣的工藝和原材料就「面面俱到」的模式肯定不是最佳的選擇,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生產的優勢,考慮對產品或商業模式進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本地需求。例如,使用本地供應的不同材料或者在資本設備成本低於勞動力成本時利用機器人和3D列印等製造技術更為合理。相比在其他地方使用同樣的材料和工藝,作出類似的改變將使企業更好地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

調整全球網路。企業是時候重新評估企業的全球生產運營和採購網路,並使它們與全球製造經濟轉移相適應。明確全球各個地區目前和未來的產品需求,在全球選擇最佳的商品和服務供應商。

對很多企業來講,全球製造經濟轉移要求它們用新思維洞察世界,而不是把世界僅僅劃分為低成本和高成本兩個方面。製造業投資和採購的決策應該更多地根據對各個地區競爭力的最新的、準確的理解。那些用過時的成本競爭力理念發展生產能力的企業,那些無法把長期趨勢運用到自身場景中的企業,很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處於劣勢;而那些根據全球製造經濟轉移調整業務的企業,那些靈活應對經濟轉移的企業,則很可能成為贏家。

相關閱讀

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明略數據工業行業解決方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