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以上帝的名義大開殺戒:十字軍東征

以上帝的名義大開殺戒,說的如此大義凜然,這個說的就是十字軍東征。

拉丁語: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前後共計有八次。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

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作為一系列影響整個歐洲乃至中亞地區的戰爭,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讓我們往下看。

在騎士文學中也不乏男人自我吹噓的故事。最可氣的是:騎士文學作者一邊寫動人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一邊挨個城堡吟唱自己的故事,趕上騎士不在家,便試圖勾引美麗的女主人。要知道當時騎士出門打仗可能一走幾年,生死不明。守活寡的年輕女子冷不丁接待一個風流倜儻又知書達理的詩人,需要多大的自持力才能抵擋誘惑?!抵住誘惑的會後悔幾個月,在管家和僕人的眼皮底下偷情又要擔很大風險。一旦被發現就要看騎士丈夫的肚量了。做女人難,自古如此。不過在騎士幾百年的歷史中,他們對女人的態度逐漸在進步。最初,婚姻不過是騎士擴大權力與影響的工具;後來,越來越多的騎士與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喜結良緣;再後來,騎士除了在戰場上的強悍之外,也學會了舉止得體和柔情似水,成為真正的護花使者。

不過,終日兒女情長就不是騎士了。沒有戰爭的時候,騎士就是騎士的敵人。他們或者受其他騎士的侵犯,或者自己出去生事,攪得四鄰不安、雞犬不寧。教會本來就視騎士為強盜,對比武更是早就下了禁令,因為比武除了使用暴力,還引發一系列在教會眼裡極不健康的情感,如嫉妒、貪婪、仇恨等,與女人掛鉤就更大逆不道了。騎士不僅無視教堂的禁令,彼此爭鬥竟然打到教堂也不住手。這還了得。教會於是約法三章:比武可以,但是只能在特定的時間,有的地方規定一年有80天,還有的地方是周一至周三。其餘時間是所謂的「上帝的和平」。違者重罰,貴族被驅逐出境,奴僕被大卸八塊。

後來,教會想出了一個更好的主意: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允許騎士享受暴力的樂趣,但讓暴力為教會服務:保護教堂和教區內的弱勢群體。教皇更是棋高一著,想出了十字軍東征的主意。當時,基督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阿拉伯人佔領,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也頻頻向西部的基督教世界告急。於是,教皇烏爾班二世在1095年11月發表了那個著名的講話:「所有昔日的強盜現在可以變成基督的士兵,所有為幾塊銀元而賣命的現在可以獲得永恆的報酬。」他指的是死後上天堂。教皇講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總動員。這不是一石二鳥嗎?既發揮騎士的戰爭能量,又防止他們在家門口擾民滋事。次年,一支近三萬人的西歐多國部隊出發了。他們先在君士坦丁堡驅逐了土耳其人,之後繼續向聖城行進。由於大多數士兵是徒步,幾千里的路程,又加上在君士坦丁堡的耽擱,三年之後,1099年,這支人困馬乏的大軍才抵達耶路撒冷。雖狀態不佳,但士氣不減。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基督徒,當時正流行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說法,只有贖罪和祈禱才可能獲救。最虔誠的表現則莫過於去耶路撒冷耶穌墓(當然是空的)朝聖。怎奈阿拉伯人攔腰堵路,還迫害基督徒,連教皇都呼籲施暴了。因此,這些累得半死的十字軍戰士剛剛踏上耶路撒冷的土地,第一個念頭是「美」,第二個念頭便是「殺」。別看他們疲憊不堪,可架不住陣勢嚇人:除了步兵加騎兵三萬人之外,還有看熱鬧、朝聖或趁火打劫的兩三萬基督徒。阿拉伯人先在心理上矮了半截。雙方廝殺得昏天黑地,把什麼耶穌或安拉的教誨全都置之度外。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公元1100年耶路撒冷王國的誕生、基督徒的勝利而告終結。原來的騎士被加上了「基督」的頭銜。

奪回聖城,騎士名聲大噪,社會地位上升。他們不再是低級貴族,各路諸侯甚至國王都自稱為騎士。最有名的莫過於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人稱「獅心王」。他不僅像獅子般勇猛,還是戰略家,經常以少勝多,即使敵人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東方出了個同樣具有傳奇色彩的騎士—薩拉丁。他統一了埃及、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是歷史上第一位庫爾德裔的蘇丹。作為遜尼派代表,他在當埃及宰相的時候,就不遺餘力地打壓什葉派,可見這兩大勢力的爭鬥也是由來已久。1187年,薩拉丁從基督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教皇格利高里八世又發出聖戰的號召。兩年後,英、法、德聯軍開始東征。那一次西歐聯軍里,最丟人現眼的是德國人。大名鼎鼎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紅鬍子皇帝巴巴羅薩還沒有趕到戰場,就在河裡洗澡的時候淹死了。日耳曼軍心渙散,不戰而返。法國國王因與理查意見分歧也很快打道回府。於是「獅心王」成為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統帥。他與薩拉丁都是智勇雙全,又都有騎士風範。在一次戰鬥中,「獅心王」的坐騎受傷,薩拉丁送他一匹駿馬。兩位將軍都給對方部隊帶來過慘重的傷亡,也都享受過無數輝煌的勝利。在後來的談判中,薩拉丁派人給生病的英格蘭國王送去水果和冷飲。「獅心王」決定放棄佔領耶路撒冷,雙方握手言和。薩拉丁在聖城歡迎十字軍隊伍,基督徒與穆斯林通宵達旦地狂歡。

當一部分歐洲人在中東與穆斯林拼殺的時候,另一部分歐洲人在西班牙與穆斯林學者攜手合作,尋找遺失在黑暗中世紀的科學。在伊比利亞半島伊斯蘭統治的阿爾-安達魯斯王國(8世紀到15世紀),歐洲學者發現了醫學、數學和被阿拉伯世界保留併發揚光大的古希臘自然科學。

他們第一次讀到阿拉伯語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並將其翻譯成拉丁語。「當時,歐洲正處在精神復興的前夜,與教會提倡的柏拉圖主義相比,亞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學更接近現實、更實用,令歐洲學者歡欣鼓舞。」

說到此,阿拉伯人原來對歐洲文化的貢獻不小,而他們從歐洲人那裡學來了一神教。6世紀在麥加出生的穆罕默德對基督教十分著迷,打坐靜思好幾年,自稱得到了上帝的啟示。他學習耶穌的榜樣自稱先知,把基督教的上帝奉為安拉。可以說,羅馬帝國分裂的一個間接後果是伊斯蘭教的發展壯大。穆罕默德在7世紀去世之後,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快從阿拉伯地區蔓延至北非、西班牙、伊拉克、波斯、中亞和南印度。伊斯蘭教佔據了基督教的很多地盤。在此過程中,兩大宗教互相滲透。《古蘭經》就包括《舊約聖經》的部分內容。如果說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母親,那麼伊斯蘭教可以說是基督教的侄女。猶太人雖然是一切宗教的始祖,卻沒有人因此而感激他們。他們當時不是受基督徒統治,就是受穆斯林的統治,相比之下,穆斯林的統治更為寬容。因此,11世紀猶太人的文化中心分佈於西班牙的穆斯林地區和非洲北部。在夾縫中生存的猶太人成為各種文化之間的橋樑。他們將阿拉伯詩人、數學家或天文學家的作品翻譯成希伯來語,再通過拉丁文進入基督教文化。基督徒對充當文化使者的猶太人卻橫豎看不上眼。11世紀,猶太人在弗蘭肯地區受到公開的迫害和驅逐。

回到十字軍東征。從1095年到1270年的近200年裡,基督教世界的宗教與世俗統治者總共發動了八次十字軍東征。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八場血腥,1228年的第六次東徵兵不血刃,以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都得到朝聖權利的談判結果而告終。當時的穆斯林首領對基督教世界的代表腓特烈二世說:「你與我們談判,你們的教皇肯定不會滿意。」這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回答:「讓朝聖者和全體基督教徒滿意足矣。」

當歐洲騎士東征的時候,蒙古軍隊大舉西進,入侵匈牙利,劫掠波蘭,繼而轉向奧地利,使歐洲陷入一片恐慌。教皇派使者前往蒙古帝國,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蒙古大汗貴由則要求教宗和其他歐洲國家臣服。誰也不能說服對方。蒙古軍隊接著佔領西亞、中亞和北部,重新打通絲綢之路。1260年,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前往,受到忽必烈的熱情歡迎。他讓兩人回去拜見教皇,請他派100名拉丁文學者來。但教皇對此沒有理睬。想想看,假如教皇滿足了大可汗的要求,那麼歷史可能將會重寫。1271年這兩位威尼斯人再度前往的時候,帶上了不到20歲的馬可·波羅。就在那一年,忽必烈實現了征服全的夢想,成為元世祖。

嗯,最後一張圖的電影上周末剛上,大家應該都看了

儘管蒙古統治者沒有皈依基督教,但那時候基督教已經被波斯人傳入幾百年,唐朝稱之為景教。忽必烈時代出了兩位有名的蒙古族景教修士。兩人在去耶路撒冷朝聖的路上,路過美索不達米亞,在波斯見到蒙古人親上加親。那是蒙古人的盛世,在波斯建立了蒙古汗國。忽必烈的一個侄子就曾擔任波斯的蒙古可汗。兩位修士在波斯樂不思蜀:一位在巴格達做了基督教大主教;另一位修士掃馬於1287年被波斯的蒙古可汗派到西方,他的使命是與那裡的宗教和世俗領導人談判,讓十字軍隊伍與蒙古人結盟,共同對付埃及人。掃馬在巴黎與法國的美男子國王腓力四世舉行親切會談,在羅馬受到教皇尼古拉四世的款待,出盡了風頭。不過掃馬連十字軍東征的末班車都沒趕上,雖然和尼古拉四世討論了組建新十字軍的事宜,但是當時歐洲的世俗統治者對宗教戰爭失去了興趣,開始在歐洲爭奪第一把交椅。新十字軍也便沒有了下文。這也許是人類的幸運。假如那些認為在十字架掩護下可以無惡不作的基督徒與彪悍的蒙古人結成軍事聯盟,那麼遭殃的將不只是埃及人。

作者介紹:張丹紅,德籍華人,德國著名經濟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國語言文學專業,讀研期間專註於海涅研究。到德國后對經濟產生興趣,目前在德國之聲經濟部任高級編輯。作為經濟記者,張丹紅得以近距離接觸歐洲政要,零距離觀察歐洲。在歐元危機最劇烈時期,她通過財新網專欄「歐元日記」幫助讀者了解歐洲貨幣聯盟;她還在歐洲發行量最大的中文報紙《歐洲新報》定期發表有關德國時政和風土人情的文章。2015年5月,張丹紅成為德國之聲第一個非母語專欄作家。眾多德國著名的問題專家和經濟學家都是她忠實的讀者。

噹噹獨家簽印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