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馬未都:明代龍紋瓷器的奧妙

朱元璋登基時百廢待興,但洪武二年景德鎮燒造官窯之事還是提上了議事日程,只不過當時之需僅限於祭祀用器。

隨著時局穩定,宮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後期,朝廷不斷頒旨,命令景德鎮燒造各類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極具時代特點,形象頗為費解。上海博物館藏洪武青花春壽龍紋梅瓶,體態一如元之舊樣,但頭部變化很大,呈圓形貓臉,俗稱貓臉龍。

此類龍形象還在洪武釉里紅梅瓶出現過,其頭部特點均為角軟無鬣,圓臉貓睛,十分奇特。

洪武一朝31年,與後世永樂間隔不遠,而洪武之龍與永宣之龍大相徑庭,尤其洪武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似刻意而為,僅靈光一現。

明洪武 青花春壽龍紋梅

上海博物館藏

凡文化現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後人未必能夠充分解釋。洪武貓臉龍的文化緣由,顯然是一個動蕩變革時代的產物。

歷史上在改朝換代初期,多有嘗試性的改革,需要傳達新政權的信息,貓臉龍是否在傳達某種信息也未可知。

明洪武 青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瓷器上的龍紋最兇猛的就是緊隨其後的永宣兩朝。洪武時期另有一類龍紋作品形象與之接近,從道理上講時間也應與之接近。

這批洪武晚期的官窯瓷器,龍紋概念清晰,無論模印還是描繪,形象上與永宣紋樣相差無幾,例如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雲龍盤,大英博物館藏外醬釉里霽青印龍紋盤,

這類瓷器以品質論為官窯無疑,龍紋形象與貓臉龍明顯有異,具備了中規中矩的龍之形象,從另一角度反襯了貓臉龍的詭異。

明永樂 青花釉里紅龍紋梅瓶

景德鎮珠山出土

隨後的永宣時期,龍紋作品大增,形象日趨完善。最為典型的是青花大器上的表現。

故宮博物院藏永宣時期的青花雲龍紋天球瓶,青花穿花龍紋扁圓瓶,景德鎮永樂 地層出土的青花釉里紅龍紋梅瓶,

龍之形象生猛,通身粗壯,四肢強健;趾甲較之元龍縮短,形如匕首;龍首飽滿,張嘴龍上顎翻卷如象鼻,閉嘴龍嘴鈍如豬,俗稱豬嘴龍;

眼側如比目,角齊如刀切,極少分叉;鬣毛豐滿呈球狀,怒發衝天,排列整齊;總之一派勃勃生機,反映出明初永宣時期的國力與國勢。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故宮博物院藏

宣德青花龍紋作品常見小件,碗、盤、洗一類,由於形式所限,龍紋姿態不一,居器物正中心者最為生動有力,

如台北故宮藏宣德青花海水龍盤,龍騰空而起,身呈三彎,前肢反肘,龍首反顧,五爪呈風車狀,是為永宣時期力度最大者。

明宣德 青花波濤龍紋盤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永宣時期龍紋形象為歷史最為厚重時期,前期永樂龍紋不可避免地殘留元代龍紋的痕迹,比如三爪流行,不見五爪;

而後期宣德,繼承了永樂的總體形象,只作了小處改進, 比如五爪呈風車狀。經統計,帶宣德年款的龍紋作品基本以五爪為主,罕見三爪,由此可見瓷器紋樣的演進過程。

進入明中期,瓷器上的龍紋逐漸發生改變,以成化弘治作品為例,龍紋由永宣之兇猛向成弘之俊美轉化。

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龍紋天字蓋罐,龍奔波於海水之上,盡 管身上也三彎,也翻肘向上,配上一副眼鏡眼,總給人水中玩耍之相,不思進取。

明成化 鬥彩海水龍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件弘治青花荷塘游龍碗,龍依然動態十足,但與永宣龍紋一比較,就知龍之心態,身在心不在,雖荷塘游魚紋宣德朝常見,但魚龍有別,弘治龍替魚游於荷塘,呈現出一派祥和景象。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正德皇帝為明代最不循規蹈矩的君王,我行我素,天馬行空,自封「威武大將軍」。應龍形象在正德一朝大量出現絕非偶然,讓龍生出翅膀不在於讓龍飛,而在於讓臣民看見龍 能夠飛,進而體現皇帝的意圖。

明正德 青花應龍紋出戟

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皇帝血脈至嘉靖帝拐了個小彎,前十帝都一脈相承,因正德無後,其堂弟被從湖北武當山請出,匆匆坐上寶座。

嘉靖很長時間不適應這突變的生活,仍迷戀在童年的道教浸淫中,這對嘉靖一朝的瓷器影響至深。

嘉靖時期的龍紋至此變得粗率,有點兒找不到北的感覺,與其他道教相關的圖案比,龍紋顯得漫不經心,尤其大器上的龍紋本應該扭動身體,

但嘉靖去掉扭,只剩下動,爪不再鋒利有力,而如蟹爪一般鬆散,鬣毛如濕重的帽子,頭方眼圓,嘴巴似能張不能合,看一看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雲龍紋罐即可體會。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類龍的表達則為興奮狀,如故宮博物院藏嘉靖五彩龍紋綉墩,座面龍為正面形象,這種正面龍自嘉靖 始。

龍處於興奮狀態,一副首次登台演出的樣子,四肢誇張如拉丁舞姿;器身龍披五彩,背之鰭與腹之蜃重彩勾勒,鬣毛如彩旗飄揚;這點與後世萬曆五彩某些龍紋作品近乎相同。

明嘉靖五彩龍穿蓮池紋綉墩

故宮博物院藏

萬曆朝以後,明朝進入衰期。僅從龍紋即可看出徵兆。明十三陵定陵出土一對青花龍紋帶蓋大瓶,與故宮博物院藏同類作品一致,為萬曆御窯重器,僅此重器,依然可以看出國勢衰微。

龍紋在全器比例中明顯縮小,有些把握不住空間的感覺;姿勢依舊,由囂張變為恐懼,尤其後肢有欲逃脫之感,讓人觀之心碎。

明萬曆 五彩穿花龍紋水丞

故宮博物院藏

大明到了崇禎,氣數已盡。儘管崇禎帝躊躇滿志,但回天無術。看崇禎時期龍紋就會感到社會學的奇迹。

觀復博物館藏青花崇禎龍紋缸,龍老態龍鍾,毛髮細弱,觀之如雪,似有一言難盡的苦衷,史書說,明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

這話崇禎雖未聽說過,但他一定感覺過。否則龍紋不可能以這種凄涼之勢向社會呈現,鄭重傳達即將謝幕的信息。

明崇禎 素三彩龍鳳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明崇禎 青花龍紋缸

觀復博物館藏

龍作為神獸,作為天子象徵,在明朝隨社會萬象起伏。明初永宣時期其形壯美,傳遞著一個嶄新王朝的宏圖大略,勃勃生機而又向外散發著熾熱的光芒。

永樂下西洋,修大典,建報恩塔,建紫禁城,都可以解釋為龍之精神;

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度過了土木堡之變帶來的30年的黑暗期,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龍變得成熟而優美,龍以一種親和之態遊歷於日月山川,宮廷民間。

朝廷之龍優雅,閑庭信步;民間之龍附庸,隨和豁達。朝野共同讓龍行天下。

明晚期雖長達百年,從嘉靖帝起,皇家血脈側出,龍似乎變得態度曖昧,慵懶不思進取。看著大明王朝一天天地衰弱,龍突然傳遞出凄美之相。

(責任編輯:收藏友道 RMB688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