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電影《敦刻爾克》的未解謎團——「該死的英國空軍」在哪兒?

77年前,發生在法國北部敦刻爾克港口那場驚心動魄的撤退行動如今已被冠以奇迹之名載入史冊。可是在當時,空曠的灘頭上,大量飢腸轆轆、精疲力竭、等待救援的英軍士兵只能無助地忍受德國飛機彷彿永無止境的轟炸和掃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尖嘯、梅塞施米特Me 109戰鬥機黑壓壓的身影折磨著他們的神經,那是一段噩夢般的經歷。在克里斯托弗·諾蘭最新戰爭大片《敦刻爾克》中,一名士兵悲憤交加地吼出當年很多人的心聲:

「該死的(皇家)空軍在哪兒?!」

現在,我們自然知道,英國飛行員們同樣在奮力搏殺,同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一如電影所展示的那樣。不過,把視角轉換到77年前,在頻繁遭受空襲的陸軍和海軍眼中,大不列顛的空軍確實缺乏存在感。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將一一加以剖析。

電影《敦刻爾克》中,德國轟炸機在海峽、海灘、防波堤上空凌虐著英軍

一名士兵忍無可忍,憤怒質問:「該死的空軍在哪兒」——他指的當然不是拚命刷存在感的德國空軍。這個場景沒有絲毫藝術加工的成分,而是歷史上一段喧囂塵上的觀點。

電影中兩名圈粉無數的噴火飛行員。

山雨欲來

19405月下旬,30多萬英國遠征軍被困在法國北部敦刻爾克港命懸一線,他們前方是咄咄逼人的德軍,背後就是英吉利海峽。為了搶救下這支陸軍精華,大英帝國三軍緊急動員,展開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與此同時,希特勒對德軍裝甲部隊下達了著名的「停止前進」命令,轉而將消滅包圍圈內聯軍的任務交予空軍獨立完成。這為陷入絕境的英國遠征軍爭取到一線生機,同時也意味著,天空中的較量直接決定了行動成敗。

油畫《敦刻爾克的小船》,收藏於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該畫反映的正是「發電機」行動中著名的「小船傳奇」:大型艦船受限於體型,很難靠近敦刻爾克和加來的海灘,即使駛入也凶多吉少。這時,包括商船、民船在內的各式小型船隻自告奮勇湧向戰火紛飛的法國,船員大都是平民百姓。他們將儘可能多的士兵從灘頭運到深水區域的大船上。後來局勢惡化到大船不便行動時,這些小船一次次橫跨海峽兩岸,將聯軍官兵帶回英國。油畫中除了燃燒的港口,千帆競進的海面,還有幾架飛機拖著尾跡在煙幕間穿梭追逐。

如果說二戰爆發時,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可畏的空中力量,那麼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恐怕就是英國空軍。作為世界第一支獨立空軍,英國皇家空軍裝備精良、飛行員訓練有素,尤其是噴火式戰鬥機,比德國單發戰鬥機主戰機型Me 109 E速度更快、升限更高,水平機動性更好。此外,高度發達的航空業及成熟的供應鏈能夠彌補飛機數量上的不足。相較於橫掃了波蘭和西歐的德國空軍,皇家空軍最大劣勢在於實戰經驗和戰術水平,敦刻爾克的空戰就充分暴露出了這一點。

194063日,皇家空軍一架 「哈德遜」巡邏機飛過敦刻爾克,遠處是煉油廠的熊熊大火和濃煙,這一幕幾乎成為標誌性畫面,巨大的煙柱能同時指引英德雙方飛行員

「發電機」行動的空中掩護重任落到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第11大隊肩上。該大隊匯聚了戰鬥機司令部半數兵力,駐防英國東南部,距離敦刻爾克最近。無論戰鬥機司令部掌門人休·道丁上將還是第11大隊指揮官基斯•帕克少將都深知前路艱險。道丁希望保存手中這支本就單薄的軍隊,用於防守本土,他預計至少需要52個戰鬥機中隊,才能抵禦德軍未來對英倫三島的空襲。然而,自510日德軍入侵西歐,短短12天里皇家空軍就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一線戰鬥機。無怪乎道丁痛心疾首,強烈反對毫無節制往法國投入戰鬥機,他甚至以公開信的形式說服了丘吉爾收回對法國總理雷諾關於增援更多戰鬥機的承諾。

但如今,道丁陷入兩難境地,既要竭盡全力為撤退的同胞撐起空中保護傘,又不能削弱本土防空兵力。為此,帕克少將計劃每天4301930之間,每隔50分鐘出動一支中隊的兵力,分波次、不間斷巡邏和掃蕩從法國布洛涅至比利時奧斯坦德的沿海區域,保護官兵和船隻撤離海灘並與敵機交戰。然而面對德軍300多架轟炸機和500多架戰鬥機,帕克手中的200余架戰鬥機註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掩護所有遠征軍官兵和海運船隻。

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之父休道丁上將(18801970年),一手促成了雷達以及噴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的發展。

皇家空軍傑出的防禦大師基斯帕克少將,1892年出生於紐西蘭,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王牌飛行員。作為高級將領,帕克經常駕機視察前線,「發電機」行動中他就親自駕駛「颶風」飛臨敦刻爾克,察看戰況、聆聽一線戰報,並據此調整次日計劃。帕克所作所為極大地鼓舞了他的飛行員們。

戰鷹展翅

當時,英國空軍第11大隊主要裝備單引擎的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還有少量無畏式戰鬥機。「颶風」已經在法國與Me 109E頻頻交手,充分領教過這個對手的可怕。性能更優秀的「噴火」由於數量少,原本防守本土。直到5月下旬,英法聯軍危如累卵,金貴的「噴火」終於被派去巡邏法國海岸。它的登場不啻於皇家空軍亮出了最後家底

《敦刻爾克》劇照,1Me 109對 「噴火」窮追猛打。據統計,撤退行動中共有42架「噴火」和29Me 109被擊毀。

521日,皇家空軍第74中隊的阿道夫·馬倫上尉在敦刻爾克擊落德軍一架He 111轟炸機,對方右側發動機冒出濃煙、殘片飛舞的一幕被 「噴火」照相槍拍到。

德軍在天空的霸權確因「噴火」首次面臨挑戰。不過,德軍飛機坐擁主場之利,而無論「噴火」還是「颶風」都深受航程限制——它們從英國東南沿海基地起飛,飛到敦刻爾克后實際作戰時間不到30分鐘。一旦英國戰鬥機返航補充燃油和彈藥,空中掩護便留下巨大缺口,德軍前方觀察員可以見縫插針,呼叫空軍發動襲擊。

敦刻爾克空戰是一代名機「噴火」與Me 109的首回合交鋒,皇家空軍在法國的戰役即將謝幕,但一對宿命冤家貫穿整個二戰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三張圖均為編號N3200的噴火I型戰鬥機。1940526日,第19中隊中隊長傑弗里·斯蒂文森在敦刻爾克被Me 109被擊傷散熱器和尾翼,他迫降在海灘並被俘。他的N3200號「噴火」於1986年被發掘,經修復和還原后在法國博物館展出了幾年,2000年回到英國,現收藏於帝國戰爭博物館

以寡敵眾

由於意識到英軍正通過敦刻爾克撤退,德國空軍加大了轟炸力度。比如529日,皇家海軍一天內就痛失3艘驅逐艦、5艘大型運兵船、1艘大型貨輪和1艘護衛艦,還有6艘驅逐艦被擊傷(其中3艘來自法國海軍)。很明顯,英國戰鬥機需要深入內陸,在德國轟炸機到達敦刻爾克前擊退對方,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部隊在海灘深受轟炸之苦卻不見自己人的戰鬥機,或者只見到寥寥幾架。

另一方面,雲端之上的激烈廝殺遠遠超出地面士兵和水手的視野。還有一部分空戰發生在海峽上空,「噴火」和「颶風」發現任何級別的艦船遭到空襲,都會上前攔截敵機,這些都是掩蔽在沙丘背後的士兵們看不見的。

皇家空軍第610中隊的「噴火」編隊巡邏法國海岸,61日該中隊首次任務就有2架被擊落、6架被擊傷,元氣大傷

對英國戰鬥機飛行員而言,客場作戰、航程限制和數量劣勢都限制了他們的發揮。姑且不論對付轟炸機,相較於Me 109至少以3040架規模出動,英軍一個戰鬥機中隊區區12架飛機在數量上便落於下風,結果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蒙受損失。大多數情況下,英國戰鬥機剛上前攔截轟炸機,立即遭到龐大的德國戰鬥機機群圍攻,陷入苦戰。

很多英國飛行員在灘頭迫降或跳傘后,瞬間從空中守護神淪為額外的營救人員。他們和步兵一樣,冒著德軍飛機的掃射,千辛萬苦才能趕到救援點。運氣好的,順利登船;點背的,勉強獲救,只是難免被陸軍和海軍士兵拳腳相向以泄憤,畢竟後者早已認定空軍純粹在打醬油;最不幸的是被拒絕登船。第17中隊的「颶風」飛行員肯·曼格少尉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攻擊1Ju 88轟炸機時,飛機被對方自衛火力擊傷,不得不跳傘逃生。他設法在港口找到一艘船,卻遭到一個陸軍軍官粗暴阻攔,理由是「此船隻供陸軍人員使用,空軍沒份」。作為業餘拳擊手,曼格也懶得廢話,一拳將對方揍進水裡,淡定地上了船。然而第二天上午,他依然義無反顧飛回敦刻爾克。

皇家空軍第65中隊1架迫降在敦刻爾克隊的 「噴火」,飛行員燒了座機后乘船回國

222中隊的戴維斯少尉是這樣講述他在敦刻爾克迫降后的經歷:

531日)我們一大早起飛,我擔任默梅根的3號機。我們沿敦刻爾克海岸線來來回回實施幾輪掃蕩。陰沉沉的天空,雲幕低垂在1萬英尺高,我們再次轉向西邊,接近敦刻爾克時,防空炮騰空而起,我爬升鑽進雲層躲開了它們,正準備穿雲而出時,發動機一陣振喘,發出刺耳的聲音,接著開始失靈。我降低高度,正好迫降在馬爾迪克堡海灘的西炮台對面,一門法國75毫米大炮咆哮而來……後來他們告訴我,把這架『噴火』當做『斯圖卡』。

我趕去敦刻爾克(加來也失守了),只見滿地狼藉,防波堤盡頭停著一艘掃雷艇和明輪船,這地方剛被Me 109掃射過,四周漂浮著屍體,碼頭也遭到一架Ju 88轟炸和掃射。雖然掃雷艇已人滿為患,一個水手最終還是朝我招手,示意上船,午夜過後我們總算回到拉姆斯蓋特。

610中隊的皮特·詹金斯中士則沒那麼好運,他的領隊長機約翰·埃利斯上尉回憶說:

我們在海灘上空1.2萬英尺同時遭到海軍和敵軍的防空炮襲擊,僚機詹金斯中士的機翼斷裂,棄機跳傘后落在一艘驅逐艦大約兩英裡外。我冒著它的炮火飛下去,在它與詹金斯之間低空飛了一個來回,示意有人落水,然而得到的回應只有更多的炮火。從此我再也沒見到可憐的詹金斯。

血淚教訓

暴露出種種協同問題后,皇家空軍一直努力嘗試彌補空中掩護的缺口。鑒於飛行員回來報告他們常常以少打多,解決之道自然是擴大編隊規模。於是,駐同一個機場的兩、三支中隊開始聯手出擊。理論上沒錯,結果很遺憾。戰鬥機司令部此前從未實踐過聯隊作戰,也沒規劃過相應戰術,導致問題層出不窮。第一,中隊之間無共用的無線電頻率,通訊困難。第二,聯隊出動時由誰帶隊指揮?時不我待,英國人用了最簡單的辦法:幾位中隊長輪流負責。於是一個中尉指揮兩個少校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還出現過資歷較高的小隊長帶隊。為了調和上述問題引發的矛盾和混亂,各中隊飛到戰鬥區后只好自掃門前雪。

換言之,皇家空軍雖然看似投入大型編隊,但在敦刻爾克依然呈游兵散勇。戰鬥機徒勞地奔波在海峽兩岸,未能形成有效的團隊作戰。這還引發另一個問題:幾個中隊大致在同一時間開始返航時,空中掩護就更加破綻重重。

19中隊的喬治·昂溫中士後來回憶說:

我們雖然排成聯隊隊型,但不管怎麼飛,一到敦刻爾克就亂了。僅有兩三次任務沒遇到鋪天蓋地的德國飛機,我們很快被衝散,那一刻只能各自為戰。正事沒辦多久,又得返航補充燃油和彈藥。大多數人在內陸或者海上與敵機發生交戰,也難怪陸軍說從沒看見我們。不僅如此,海軍的防空炮也朝我們開火,我們只能飛在高空!

在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之下,海灘上的士兵往往如驚弓之鳥,會朝天空飛過的任何飛機開火。不過由於當時缺乏防空炮,他們只能靠步槍對空還擊,效果可想而知。這個場景在電影《敦刻爾克》中亦有展現。

隨著行動深入開展,又一個致命弱點凸顯:英國戰鬥機採用的基本編隊戰術是V型三機小隊,即一個長機在前,搜尋敵機,兩個僚機在後面並排而飛,彼此掩護。一個中隊12架飛機首尾相銜排成四個V型小隊。這種隊型在和平時期或者晴空萬里的演習中確實簡潔漂亮,卻難以接受戰場考驗,因為兩個僚機視野受限,既要跟緊長機,又要勞神費力地避開彼此,在高度緊張的敵占區,這樣很容易疏於警戒,被敵機從後方偷襲。

相反,德國戰鬥機的強項恰恰是團隊作戰,他們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發展出來的四機編隊戰術靈活先進,兩個雙機編隊構成一個小隊,進可並肩發動進攻,退可相向而飛、彼此掩護。每個雙機編隊里長機負責擊落敵機,僚機掩護長機,每架飛機保持著鬆散間距,飛行員的注意力集中在空戰而非維持隊形。

英軍V型編隊示意圖。事實上,經過法國戰役中幾次交手,德國戰鬥機飛行員輕蔑地將這種死板的編隊稱為Idiotenreigen(一排傻蛋)。

德國空軍的四機編隊示意圖。一支戰鬥機中隊組成三、四個四機編隊並排飛行。四機編隊後來也為各國空軍廣泛採用。

《敦刻爾克》忠實還原了「噴火」三機編隊飛越雲層

皇家空軍第145中隊一名「颶風」飛行員回憶說:

只要有人呼叫『109式出現』, 12架『颶風』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四散規避,或者趕緊環顧四周」。從敦刻爾克到不列顛空戰,我們嚴格遵守V型編隊戰術,到了8月,第145中隊幾乎被消耗殆盡,不得不撤回後方重建。

我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油罐冒出的滾滾濃煙籠罩住海灘,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身處的位置。我們不敢飛太低,防空炮不長眼,而且地面士兵會將天上飛過的任何飛機當做德國佬開火。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我們的數量實在不多。於是我們通常飛在輕型防空炮射程之外的800010000英尺高度。

前文提到的昂溫中士也有過類似經歷:

我們發現,戰前所學完全派不上用場,三機V型編隊不可能維持,因為朝任何方向做急轉彎,位於外側的僚機通常都跟不上,隨後落單。我們的中隊長學得一絲不苟,做得一絲不苟,結果一絲不苟地被擊落了!他的小隊在我們首次貨真價實的空戰中被『梅塞施米特』全殲。

19中隊的喬治·昂溫中士,官方空戰戰績為:擊落13.5架德軍飛機,可能擊落2架,擊傷1架,均為1940年取得。他在敦刻爾克宣稱殲敵3架。

除了戰術落後、經驗不足。後勤問題也值得一提。固然英國航空產業發達,飛機和設備供應不成問題,只是戰爭頭一年,一切仍處於起步階段,交到各戰鬥機中隊手中的新飛機往往嶄新到連無線電都沒裝,駕駛艙里還掛著各種小零件。清理、加裝和調試、噴塗機身呼號等工作進一步耽誤了戰機投入作戰。

塵埃落定

「發電機」行動到641423分正式結束,在英國海陸軍三軍通力合作、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從敦刻爾克港口逃出納粹魔掌的聯軍官兵數量從起初預計的約4.5萬人突破到33.8萬多人,其中也包括一些飛行員。英國保住了陸軍有生力量,為四年後的反攻留存下希望的種子。

這次行動也令海軍和空軍損兵折將、代價高昂。從526日到64日,英軍至少出動3561架次作戰飛機,其中2739架次戰鬥機掩護撤退,平均每天約300架次。自身損失飛機177架。戰鬥機司令部損失了至少106架戰鬥機和69名航空兵,其中包括4名中隊指揮官。另有11人負傷。

同時期,德國戰鬥機和轟炸機出動約3815架次,因各種原因共損失92架(包括55架轟炸機,29Me 109戰鬥機),加上偵察機等其他類型飛機,總損失約132架。論交換比和損失率,德國空軍小勝,但總司令戈林曾在希特勒面前信誓旦旦「帝國空軍完全可將敵人殲滅在海灘」,可謂全然落空。

《敦刻爾克》中,英國戰鬥機排成三機編隊守護在小船上空。歷史上,船員們總是看到他們的戰鬥機勢單力薄,被龐大的敵機機群擊退甚至擊落,以至於他們對空軍的掩護極度悲觀和懷疑。

英國陸軍和海軍對空中掩護頗多腹誹,但如前所述,面對極為兇險的作戰環境和極為有限的資源,皇家空軍勇敢地做出力所能及的援助,倘若空軍「缺席」「失職」等指控屬實,撤退行動必然遭受更為嚴重的打擊和更大的人員、艦船損失。

艾倫·迪爾上尉可謂此時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中的佼佼者,5月下旬他在法國共擊落6.3架敵機,戰績獨佔鰲頭,但自己也被德軍轟炸機擊傷,迫降后幸運地乘船回國。他回憶自己那時「接連飛了10天,筋疲力盡」,對他而言,在敦刻爾克的戰鬥強度幾乎不亞於不列顛之戰任何時期:

「另外別忘了一件事,當時我們飛在外國領空,海峽上空完全缺乏通訊,我們使用著落後的高頻無線電,還要承受精神壓力:能不能回去?怎麼回去?生還是死?帶著所剩無幾的燃油,戰還是退?

迪爾和他的同僚們所做的努力在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中也得到充分肯定:

戰鬥機司令部竭盡全力,不斷在戰場上空巡邏,與敵人進行殊死戰鬥。他們不斷沖入德國戰鬥機和轟炸機中隊,重創敵機,將它們打得七零八落並逐出戰場。一天又一天,他們持續戰鬥,直到皇家空軍贏得光榮的勝利。有時敵機一來就是四五十架,但無論在哪裡遇上,英國戰鬥機隊都立刻向它們發起進攻;我們1個中隊或不足1個中隊,卻往往打下幾十架飛機,不久即擊落幾百架敵機。

……可惜,海灘上的軍隊無法看見,因為空中激戰常常是在幾英里以外或雲層上端進行的。他們壓根不知道敵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他們只知道敵機向海灘投下的炸彈,但這些敵機很可能有去無回。在陸軍中甚至對空軍有強烈的憤恨情緒,有些在多佛爾或泰晤士河港口登陸的部隊,由於不明真相,還侮辱穿著空軍制服的人。他們本該和空軍緊緊握手,但他們又如何能知道這一點呢?在議會,我千方百計地向大家說明真相。

▲敦刻爾克空戰後,皇家空軍首批王牌飛行員脫穎而出。6月27日,喬治六世來到第11大隊的基地為他們頒發傑出飛行十字勳章。照片中從左到右:約翰尼艾倫、羅伯特斯坦福塔克、艾倫·迪爾、阿道夫·馬倫、詹姆斯利撒德,這五人在法國共擊落25架敵機,四人活過了二戰。

德軍1架迫降在法國海灘的Ju 88轟炸機。到了19405月末,德國空軍自身也是強弩之末,還有一部分兵力被法國空軍牽制,實際上並不足以殲滅敦刻爾克撤退的英軍。

丘吉爾以他政治家的雄才偉略不吝盛讚之辭。皇家空軍的功績不容抹煞,但此間暴露出的問題——經驗不足、戰術落後、編隊作戰能力低下——同樣不應被忽視。從510日到64日,共計432架「噴火」和「颶風」損失在西歐,這個數量等同於20個滿員中隊。陣亡、被俘和負傷的飛行員數同樣驚人。更嚴峻的是,英軍撤離半個月後,法國徹底淪陷,德國空軍距離倫敦只差一小時航程!道丁最大的憂慮得到了印證。

包括敦刻爾克撤退在內,整場法國戰役給英國皇家空軍上了深刻的一課,也為他們積累下寶貴的經驗。四年後,又一個六月,皇家空軍與美國盟友一起,以雷霆萬鈞之勢稱霸了諾曼底的天空,不但為地面部隊撐起天衣無縫的空中保護傘,提供強大的航空火力支援,更將德國空軍逐出天空。這次,輪到他們的敵人痛苦哀嚎:「該死的德國空軍在哪兒?!

1940年德軍對包圍圈內的法軍和英國遠征軍投下的雙語傳單

風水輪流轉,這是1944年美軍對德軍地面士兵投下的傳單,大標題「德國空軍在哪兒?」

本文首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頻道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