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雨一直下,3000年來的北京大雨

唐曉峰等

預計上述地區降雨,還將持續4-8小時。

北京建城3000年,是古代城市建設的百科全書;北京建都860餘年,是實現古代都城建設理想的實踐者,也是集大成者。在古代城市建設和都城建設的歷史中最重要的是城與水的關係。圍繞城與水的關係,重點介紹六個方面,最後談幾點啟示。

北京市內啟動豪雨黃色預警

一、三個地理背景

五大水系

北京地區有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運河(溫榆河)水系、拒馬河水系、薊運河水系。除溫榆河外,其它四條河流都發源於河北省北部以及山西省北部的山區。

講北京的五大水系一定要從流域的概念理解,北京與河北、山西的水系是一個整體。河流的上游地區是水的源頭,北京的地表河流和地下水都受到來自源頭的補給。

北京小平原

北京城坐落在北京小平原上。北京小平原由永定河等五條河流為主沖積出的洪積沖積扇形成。洪水、河流在沖積搬運泥沙的過程中,較重的粗顆粒物先沉降下來,較輕的細顆粒物被運送到更遠的平原地區沉降下來,這種地質構造非常有利於上游山區降水滲入地下,順利通過粗顆粒物多的山前地區到達平原,平原地區細顆粒物多,不利於地下水下滲,因此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高,容易形成湧泉、湖泊、濕地。蓮花池、一畝泉、白浮泉、玉泉、萬泉庄、丰台等大量泉水基本都是這樣形成的出露泉水。

交通區位

古代大多數城市都是在交通要道上建立起來的。侯仁之先生研究認為,北京城的早期雛形出現在永定河渡口附近。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與北方的居民交往時,沿著太行山東麓大道北上,在古永定河渡口(現在的盧溝橋附近)過河,然後分為三條大道:一條道向西北行,出居庸峽谷,可上晉北山地和蒙古草原;一條道向東北行,出古北口,可到遼西山地和松遼平原;一條道向東行,循燕山南麓,出山海關,可達遼東各地。古永定河渡口成為當時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這就是北京城早期的雛形。

二、北京城依水而建

從歷史上看,北京城的選址、規劃、建設和發展都是由水源來決定的。北京城依水而建的水源有兩個,一個是蓮花池,另一個是高梁河。北京城的建設有三個重要節點,一是薊城,當時是北方的軍事重鎮,二是金中都,當時是北方政權的都城,它們都是依靠蓮花池建設的,三是元大都,統一國家的都城,它是依靠高梁河建設的,以後明清都城建設也是如此。

蓮花池公園 圖/ 中新社

薊城和蓮花池

薊城是史料記載北京最早的城市,距今至少三千多年。薊城是依靠蓮花池建立的。《水經注》有記載,水域面積有150公頃,是今天蓮花池公園的十倍。

除了薊城,北京曾有過幽州、燕京等稱呼。無論是薊城、幽州還是燕京,歷史上都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它既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原政權抵禦游牧民族侵擾的門戶,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原政權和北方游牧民族都志在必得。漢武帝伐匈奴、隋煬帝平定遼東都是以幽州為基地。以隋煬帝平定遼東為例,應徵士兵全部集中於幽州,共一百一十萬人,隋煬帝將其分為左、右十二路大軍。第一軍出發,以後每日發一軍,前後相距40里,經過40天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隋煬帝的御營最後出發,又連綿80里,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金中都

金朝的首都原來在今黑龍江哈爾濱附近,在海陵王掌權的時候,把都城遷到了燕京(今北京)。海陵王遷都的主要原因:一是金上京作為都城「僻在一隅,官艱於轉輸,民艱於赴訴」。二是海陵王急於完成統一大業。燕京是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門戶,遷都燕京有利於攻打南宋。三是海陵王非常仰慕中原文化,遷都燕京,有利於女真文化與先進中原文化的融合。

海陵王遷都燕京意義重大。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燕京從北方的軍事重鎮成為北方政權的首都,燕京從此揭開了作為王朝都城歷史的新篇章。第二,從歷史看,金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後來的元朝、清朝,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第三,版圖越過長城向北擴張,奠定了今天疆域的根基。

金中都是在薊城基礎上規劃建設的,依靠的仍然是蓮花池。蓮花池主要通過其下游的洗馬溝河為中都城供水,洗馬溝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宮,成為中都城中的重要水面,其中的一部分叫魚藻池,即現在白紙坊橋西側的青年湖。當時的洗馬溝河水穿城而過,今天仍可看到金中都南城牆的水關遺址。

隨著金中都城的發展,原來的蓮花池,已經不能滿足當時都城的需要,為此,金朝開鑿了高梁西河,將高梁河水引入中都城的護城河,並打通海淀台地,引玉泉山一帶的流水進入高梁河,加大了高梁河的水量。金朝向高梁河的水源拓展,為後來元大都向高梁河的轉移埋下伏筆。

高粱河 圖/ 琪琪

元大都和高梁河

金朝末年,蒙古族崛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蒙古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主要包括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四個汗國。即今天的保加利亞、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一部分、中亞葉密立河流域、高加索、伊朗、伊拉克、新疆天山、前蘇聯中亞地區。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建立元朝。元朝的疆域小於蒙古國的版圖。元朝定都北京,改金中都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國家的首都。

元大都的建設依靠的是高梁河。高梁河出自今西直門外紫竹院內泉水涌動的人工湖,此湖是金代為引用玉泉山水,增闢水源而挖。作為永定河的古河道,高梁河也受到上游西山地區潛水的補給。高梁河東流經什剎海、北海、中海,然後從金中都城東十里向東南流,在今通州馬駒橋附近注入當時的永定河。高梁河最重要的部分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什剎海,什剎海在元代稱作積水潭,當時的水面要比現在大很多。元大都興建時,將其南部圈入皇城內,專稱太液池。

1264年,忽必烈率文武百官來到金中都。當時金中都城已被摧毀。瓊華島是金朝的離宮,它就是今天的北海白塔山,島上有廣寒殿,忽必烈就駐紮在這裡。他就是在廣寒殿做出了營建元大都的決策。

設元大都。劉秉忠作為漢族知識分子,是元代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追隨忽必烈多年,與忽必烈關係密切,深得信任。劉秉忠選定積水潭東岸劃了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這條線就是現在的北京中軸線的位置。考古專家曾在地安門商場停車場的地方發掘出元代的石條砌岸,證明當時湖的東岸緊鄰中軸線。

中軸線確定后,元大都的規劃建設圍繞中軸線展開。中軸線在古代都城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是古代都城建設的最高理想。據考證,最早出現中軸線的城市是三國時期的鄴城,是曹操作為魏王的都城。之後,長安、洛陽、開封和金中都都有中軸線。所以我們講元大都依水而建,最核心的是中軸線依水劃定。明清基本沿用元大都的格局,也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中軸線。

三、北京城依水而興

北京城的大動脈——通惠河

元大都是當時世界上一座很大的城市,需要運送大量物資。當時陸路運輸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損耗巨大。《元史•郭守敬傳》中提到:「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歲若干萬石,方秋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水運的成本要大大低於陸路運輸,所以元世祖忽必烈決定開鑿通惠河解決元大都的物資運輸問題。

忽必烈任命郭守敬為都水監,負責修建通惠河。開鑿通惠河的關鍵是找到充足的水源。北京地勢西高東低,通州雖然水多,卻不能西蒙古民族有逐水而居的傳統,而且忽必烈就駐紮在太液池中瓊華島的廣寒殿,所以蒙古族統治者將大都的核心區確定在今什剎海、北海、中海一帶。

忽必烈對漢文化有一定研究,能讀漢語詩歌,他命劉秉忠負責建流。郭守敬從昌平白浮泉(今昌平區化庄村的東邊)開始,開鑿一條沿50米等高線蜿轉而行的水道,將西北地區的大小流泉匯入積水潭,從積水潭流向通州。為了控制水流,沿途「置閘二十有四」,抬高水位,漕船逆流而上。

歷史記載,當時忽必烈乘象輦來到積水潭畔,走上萬寧橋,見到「舳艫敝水」的場面非常高興,命名「通惠河」,並賞賜萬貫鈔幣給郭守敬。當時的萬貫,相當於黃金500兩,或者是白銀5000兩,大體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50萬元。眾人一同慶賀通惠河的開通,還有許多百姓圍觀,場面十分熱烈。

大運河開通后,主要運送的,一是糧食,二是建材,三是人。當時,北方連年戰亂,而南方穩定富庶,大運河將南方的糧食、建材等重要物資源源不斷通過通惠河輸送到元大都。糧船從通州直抵城內積水潭,這些糧食供給宮廷、充當官餉、供應軍隊和百姓。南方和大運河沿線的原木、石材、磚瓦等建築材料也是通過通惠河輸送到元大都。四川、雲南、湖廣等地的楠木、江蘇蘇州的金磚、山東臨清的磚瓦等都是修建宮殿必不可少的材料。

積水潭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方終點。運河終點物資集散、交易和人員流動推動了鼓樓西大街商業區的形成,也形成了《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的理想模式。鼓樓西大街是元朝大都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是北京最早的商業街,類似現在的王府井和西單。到了明代,北京城中通惠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城,漕船不再進城,停泊在東護城河。東直門、朝陽門一帶由此出現裕豐倉、儲運倉、太平倉、祿米倉、萬安倉等。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京津鐵路通車。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朝廷改徵白銀,取代漕糧,大運河漕運停止,700多年大運河轉運京師漕糧的歷史任務最終結束。

水脈與文脈

北京是一個文化底蘊積澱深厚的城市。水脈與文脈緊密結合的一個典型是北京的皇家園林。以皇家御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都是以治水揭開篇章的,其水源大都引自西山泉水。

金朝是皇家園林建設的重大轉折,以宋徽宗在汴京(河南開封)所築艮岳為範本,大規模建設皇家園林,重點是兩處,城內是魚藻池(今白紙坊橋西側的青年湖),城外是北海瓊華島。清代,皇家園林建設的重點轉向西部山區。清乾隆年間對西山、玉泉山水源進行了大規模整治、開發。

皇家園林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西苑、圓明園和頤和園都繼承著古代以「一池三山」為主題建築的皇家園林傳統。據《列子•湯問》所載先秦神話,稱:東海有三座仙島,蓬萊、方丈(方壺)和瀛洲,是傳說中的仙境。漢武帝把想

象中的三座仙山島嶼建在了漢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章宮的太液池中,開創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園林模式。元朝首先在太液池,就是現在的北海中堆築了三島。清代所建圓明園和頤和園營造的主題景觀依然是三山仙境。

皇家園林另一個特點是表現了自然的田園風光。歷代帝王都在御園中藉田躬耕,以垂範天下,還要仿建山野村舍,營造田園風光,追求村野之美的意境。如康熙年間,曾在豐澤園和春耦齋開闢稻田十畝一分。為驗田功、較晴雨,康熙曾在這裡種過試驗田,總結栽培經驗。可見,田園景觀並非僅為點綴園林的景緻,也是為了觀稼驗農。

皇家園林大量吸收了江南文化。清代御苑內的水體景觀,在寬闊的湖面岸邊或湖中,往往模仿江南的名勝。清漪園從整體布局上仿照了西湖,無論昆明湖水域的劃分,還是萬壽山與昆明湖的位置關係、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圍的環境,都與杭州西湖有異曲同工之妙。

皇家御園不僅是供皇帝休閑玩賞的場所,也是處理政務的場所。清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勵精圖治,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圓明園度過的。歷史上曾對雍正有過很高的評價,他洞察人心、懲奸除惡、保護良善,推行攤丁入畝,建立軍機處,實行奏摺制,削弱王公特權,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等。

史稱:雍正一朝,堅持御門聽政制度,諭旨批答,皆出親筆,不下數十萬言。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清代朝廷的一些重大活動,也在御園水畔舉行。乾隆年間,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前舉行盛大的煙火晚會。

四、北京歷史上的盛水景觀

歷史上的北京曾出現過令人稱羨的盛水景觀,河、湖、泉、井眾多,水量豐沛。如在今通州南部曾有一個大湖,名叫延芳淀,方圓數百里,蘆葦叢生,水面廣闊,禽鳥眾多。歷史上北京地區的河流水量很大,很多河流都能夠通行漕船。歷史上的北京地區水井也很多。清末,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記錄了北京內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北京歷史上的盛水景觀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這個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三千年來大部分時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較豐富;二是位於河北、山西的主要河流源頭水源涵養情況良好;三是水資源消耗不大。

五、歷史上的水災與防災

北京地區在水災問題上總體是安全的。與古都開封、洛陽相比,歷史上的北京城從未被沖毀過。但是,北京地區歷史上發生過大的水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歷史上,永定河是北京地區最易泛濫成災的河流。明成化六年曾發生特大水災。據記載,「自六月以來,淫雨浹旬,潦水驟溢。京城內外,軍民之家,衝倒房舍,損傷人命,不知其算。男女老幼,飢餓無聊,棲遲無所,啼號之聲,接於閭巷」。水災迫使北京四圍各州縣的流民進入京城謀生,大災過後更為嚴峻的是社會動蕩,「京城比來米價騰踴,民艱於食,乞丐盈路」。「在外州縣飢荒尤甚,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舉煙火、閉門困卧待盡者,有食樹皮、草根及因飢疫病死者,有寡妻只夫賣兒賣女賣身者,且今冬無雪則來歲無麥,事益難為」。第二年五月,大疫流行,順天府五城兵馬司在京城崇文、宣武、安定、東直、西直、阜城六門郭外,各設漏澤園一所,以收葬大街上的遺屍。

1890年夏天,北京城連日陰雨,晝夜不息,造成了永定河特大水災。由於災情嚴重,朝廷重視,發動百餘名官員、一萬多民工搶險,最後終獲成功。事後論功行賞,一個叫萬培因的水務官員,因有大功,被西太后升了十級,成為二品大員。為了紀念這次抗洪成功,用所剩材料在堵口子的地方修建了永定河大王廟,位於盧溝橋東。大王廟後來成為北京地區防洪抗洪的標誌性地點。

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水患相當重視。康熙將河務、漕運、平「三藩」作為執政的三大要務。清代修築永定河大堤是治理永定河歷史上的一個高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親自巡視,把渾河改名為永定河。

六、歷史上的排水系統

為了防止城區的雨澇積潦,歷史上北京城非常重視排水系統的建設。總體上講,排水系統主要由排水主幹渠、大街兩側和部分衚衕兩側的排水溝、滲井三部分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排水系統與城市整體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據考證,元大都時期,即已形成以護城河與城內大小溝渠相結合、與都城布局相呼應的排水體系。據《析津志》記載:大都初建時,即「先鑿泄水渠七所(作為排水主幹渠)。明清時期,增設了一些新的乾渠,排水系統更加完善。

二是明溝與暗溝相結合,縱橫交錯,相得益彰。元代的排水系統,主要是明溝。明清以後,將一些明溝逐步改為磚砌或石板覆蓋的暗溝。城內大街和部分衚衕兩側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溝。中華民國以後,陸續將規模較大的明溝改為暗溝。其中,御河(通惠河)從什剎海出來以後的城內部分全部改為暗河,今天的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佟麟閣路、南北新華街,東城區的南、北河沿大街、正義路等,原來都是明溝,中華民國期間改為暗溝。

暗溝的優點是衛生整潔,有利於城市建設,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暗溝的斷面面積遠遠小於明溝,排水能力減弱,地表水只能通過有限的排水口進入暗溝,遇到強降雨,容易造成積水。

三是護城河對北京城防洪排澇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上北京護城河系統十分完整和通暢。既是城市供水的河道,也是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是城市排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多次排泄京城的嚴重雨澇水患,對京城安全起過重大作用。

四是較好地利用了土地的自然滲透功能。歷史上北京不僅有許多河流湖泊,也有很多水坑水塘和人工開挖的滲井。城市雨水大部分是通過排水溝進入排水乾渠,然後藉助北京城西北高、東南低的走勢,流入南城、現在的龍潭湖、陶然亭和通惠河下游,有些是通過排水溝進入城內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塘,或是通過滲井直接滲入地下。

北京城排水設施最好的是紫禁城,經受住了600年的考驗。它有明暗兩套排水系統,能夠使宮內90多個院落、70多萬平米面積的雨水在很短的時間內通暢排出,通過北高南低的地勢瀉入內金水河。故宮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個龍頭排水孔,瞬間能將檯面上的雨水排盡。

七、幾點啟示

水與居民

1995年以來的20多年,北京市每人年均日常生活用水保持在40方左右。按2015年北京官方統計有2100萬常住居民,居民日常用水量約8億方。金中都居民約161萬,元大都208萬,明北京185萬,清245萬,平均200萬,如果按年均和人均40方用水量計算,金元明清平均每年生活用水總量8000萬方。

保護水脈和文脈

北京是一座積澱了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水脈滋養文脈,文脈賦予水脈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些地方水脈即文脈,水脈文脈融為一體。這幾十年來,北京嚴重缺水,水脈遇到了破壞,一代代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讓人擔憂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會打磨人們對歷史上北京城水脈文脈的美好記憶。回望過去,不只讓人們在歷史文化的殿堂里徜徉流連,還可以讓後代以史為鏡,了解千百年來人們怎樣歷經和平與戰爭、正義與邪惡、清明與渾濁,痛定思痛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對人性良知的永恆弘揚,對後世後代的寄語與忠告,對文明社會的不懈追求。在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文脈的時候,把水脈也加入進來,相得益彰,延續文明。

尋找新水源

在北京城發展的歷史中,人們一直在不斷尋找水源。從這個意義講,以水定城,水源不是固定不變的,增加的水源是人們不斷尋找發現出來的。這就是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燕京城擴建為金中都,以後又相繼大手筆建設了具有世界城市氣魄的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卻沒有受困於水的主要原因。現在北京缺水了,但我們不能缺少古人鍥而不捨尋找水源的勇氣和智慧。現代社會各方面條件遠遠好於古代,我們可以發揮現代政府的力量,現代社會的力量,現代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現代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力量,把找水的領域拓展得更廣,從降水到海水、污水,找水應當成為北京最有前景的事業之一。

北京屬於海河流域。境內有五大水系,由西向東分別為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

全市有流域大於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5條,總長約6400公里;現有湖泊41個;建有包括密雲、官廳等各類型水庫88座。2014年,本市有水河長2351公里,一、二、三類水質佔總河長約45%,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質佔總河長55%。

中心城管網覆蓋率為83%,城鄉結合部管網覆蓋率為33%,中心城外的11個新城規劃區覆蓋率為58%,農村地區覆蓋率為20%左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