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故宮「活捉」當代藝術

《記憶與當代》展覽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靈感設計的傢具。

出生於1988年的李明威,最近參加了人生中兩個重要的展覽:一個是她的研究所畢業展,她剛剛畢業於中央美院設計學院攝影工作室;一個是第57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平行展《記憶與當代》,在這個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主題展覽中,紅色的宮牆在她的鏡頭下成為黑白的山水。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展覽主題『記憶與當代』,就是要通過『藝術』這一具有獨特洞察力和廣泛延展性的文化視角,將當代藝術的生成發展作為著眼點,探索歷史文化所構成的『記憶』。」

於是,我們在展覽中能看到用光影「繪製」的故宮所藏名畫《江山萬里圖》,以故宮藏品為靈感來源的現代傢具,還有從捲軸、花窗、雕樑畫棟中得到啟發的裝置藝術……宮裡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模樣。

從到義大利,從北京到威尼斯,從600年的紫禁城到逾百年的雙年展,時間流轉,空間切換,故宮的記憶,究竟如何遭遇當代?

在故宮偶遇當代藝術家並不難

六七歲的時候,李明威跟著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就被故宮的牆吸引,「高高的、紅色的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李明威去爸爸的書房翻《我的前半生》,想知道皇帝長什麼樣、皇后又長什麼樣。長大后,李明威到了北京上大學,經常一個人去故宮,最吸引她的還是牆。

「故宮的牆最大的特點是多、高、長,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紫禁城的『禁』,就是通過牆來表現的。」但作為攝影專業的學生,李明威從禁錮的宮牆上看到了自由的山水。靈感來源於她偶爾聽到的一句話:昔古人敗壁張素,朝夕視之,既久而透見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人長時間觀察一面破敗的牆,會從牆面上的抽象形象中看到山水的意境。

從此,李明威常去故宮拍牆,雖然宮牆是紅色的,但她更願意用黑白來表現,因為「有歷史感在裡面」。不過,歷史也會變,有時候,故宮做維修,牆面被粉刷一新,拍攝過的「山水」,數月不見就失去了蹤跡;有時候,一面牆上,新的山水又在生髮。

在故宮,要偶遇李明威一樣的當代藝術家並不難。此次《記憶與當代》展覽,共有18位當代藝術家參展,類別不同,風格各異,一個共同點也許是,他們都常去故宮。

馮良鴻常去看故宮春秋兩季的書畫展,耿雪最喜歡的是故宮的瓷器,李洪波正與故宮合作一個課題「古代書籍藝術」,宋陵想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釋宋徽宗的作品,隋建國參展作品的主題是「延續」……

參展藝術家之一彭薇說:「每次我路過故宮、路過天安門,我都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宮殿之一,以至於我每年都要去好多次。」

彭薇最愛的是繪畫館,「我從小就喜歡的《千里江山圖》《採薇圖》,都是故宮藏品」。故宮幾乎所有的繪畫展,她都如數家珍。2015年,故宮博物院90周年大慶,舉辦《石渠寶笈》特展,彭薇排隊去看了兩遍,「雖然很熟悉《清明上河圖》,但真正看的時候,還是很感動」。

而最讓彭薇駐足的,是一張並不熱門的《宋李嵩錢塘觀潮圖》。這幅畫遠看像一張白紙,淡到了極致;近看卻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點組成,繪畫方式十分現代。「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古代繪畫為什麼能影響到我?因為好的繪畫不只屬於古代,它可以超越時間。」

任何當代藝術都攜帶傳統文化的基因

在《記憶與當代》展覽中,彭薇的作品是裝置藝術《遙遠的信件》。彭薇認為,面對傳統山水繪畫,自己並不僅僅「看見」某位大師的「畫面」,而應該「整個兒看見」一件通體完美的「手工製品」,包括古畫捲軸與冊頁的包首、封面,束畫的絲帶、連接絲帶的玉別,盛放捲軸冊頁的畫盒,當然,也包括題跋。

彭薇介紹:「古代繪畫都有題跋,而我的作品是反向的。在挪用古代繪畫圖像的同時,我用西方文人的信件、詩歌,『替代』了題跋;但這替代的位置、書法、效果,仍是『題跋』。這是有趣的對應遊戲——古人用題跋與繪畫交談,我借西方文人的書信與古人的畫交談,同時,也與現代觀眾交談。」

早在1993年就參加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徐冰,這一次帶來了一幅《江山萬里圖》。嚴格來講這並不是一幅畫,沒有畫布、沒有宣紙、沒有顏料,完全用光在空間中構成一幅圖像。

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手法,再現古代一幅實實在在的繪畫?徐冰說:「由於時間的作用,墨色與紙、絹徹底浸透在一起,使古畫獲得了豐富的魅力,而這種魅力可以用光來表達。因為光被稀釋和滲透在空氣中,變化極其豐富,勝過任何顏料。」

作為當代藝術家,徐冰成名已久,他的藝術有兩條貫穿的線索:一是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轉換;二是從當代社會的「現場」中獲得能量,並將這種能量轉換為藝術語言。

「任何當代藝術和當代的人,包括我,都攜帶著一種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深藏在每個人的身體里,藏得很深,即使有時候你不喜歡它,想掩蓋它,但它總是會跑出來。」徐冰說,「在我最想讓我的藝術表達出當代性、國際性的時刻,我做出來的東西,卻有非常強烈的思維的背景和古代哲學的方法。」

在徐冰看來,故宮作為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創作。「故宮是一個參照,當你需要判斷當代文明發展到今天的節點、走向、問題、盲點時,它會從一個坐標,給你一個判斷的標準。」

故宮不僅保存古代文化,還服務當代人的生活

李明威記得,自己小時候對古代的記憶是有疏離感的,「從小受到的藝術教育,講西方的東西多一些,最早知道的是『文藝復興三傑』,但對『四王』『四僧』『南北宗』,要大學后才知道」。徐冰說:「過去一二百年,我們處於一個學習西方的階段;現在,我們意識到文化的了不起之處。」

《記憶與當代》中方策展人之一、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表示,故宮博物院作為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進行公眾教育,把傳統與當代社會對接,而威尼斯雙年展正是一個這樣的平台。

「文物是靜態的,如何讓文物、讓古代藝術活起來,是我們博物館工作者和文創從業者需要解決的課題。任何文化、任何藝術,如果和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沒有切實聯繫,它就不會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王亞民說。

本次展覽跨越了時間、空間、行業、技術。除了18位藝術家,另有5位義大利時尚設計師用故宮元素設計了傢具;還有來自於11所美術和藝術院校的99位在校大學生,利用燈光、音響、全息、AR等新技術參與創作。

中方策展人之一、派格傳媒總裁孫健君說:「以前,我們誤以為故宮就是收藏古董的地方,而事實上故宮在這些年來,長期致力於讓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時尚。故宮不僅保存古代的文化,還服務於當代人的生活。故宮在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扶持當代藝術的創新。」

在展覽的開幕式上,徐冰說,自己沒有資格代表18位參展藝術家,而這18位藝術家也沒有資格代表所有的當代藝術家,但所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活在文化的基礎上。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1月26日。而從故宮的記憶出發,的當代藝術正走向下一個時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