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茶人茶話】全面詳解純乾貨:如何挑選古樹茶?

春季收茶馬上就要開始了,很多茶友對於古樹和台地茶還是缺乏直觀認識,在一個古樹滿天飛的時代,了解真相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把之前傳播廣泛的這篇文章再發一遍,這個不像有些文章說的那麼簡單、一目了然,但是卻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一篇文章。
另外一點大家需要了解的是,古樹的新茶並不能完全展現古樹的特點,甚至少部分都無法完全體現出來。至少要有一兩年的轉化才能真正領略古樹的魅力,這也是茗壽堂開啟「收茶模式」的重要原因。

需要避免的誤區
首先先說幾點需要避免的誤區。
第一個是聽故事。
故事可以隨意編造,這個是不能作為依據的。比如我家多少畝古樹茶山,動輒千年古樹之類的,實際上古樹絕大部分零散分佈在茶農手裡,茶商最多也就是簽個協議,而且茶農還不一定按照協議,茶農信奉的是誰給的價高賣給誰。除非是野生古樹,一般栽培古樹樹齡五百年以上都很少很少,而那些珍貴的野生古樹林也大多限制採摘,哪有那麼多千年古樹?再有什麼名人故事就更加不靠譜,和茶沒關係。
第二個是看照片
誰去茶山都能拍個照,這個只能做個參考而已,並不一定說明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掛牌,不過,掛牌和收茶是兩回事兒,有掛牌並且收茶的,也有非常多隻掛牌不收茶的,也有俺們這種基本不掛牌,但是也會收掛牌樹的鮮葉的。原因很簡單,掛牌茶農收的是掛牌的錢,收茶不管你掛不掛牌,自由競爭。
還有一種情況是,人也去茶山了,也是在當地收的茶,但是個人品鑒水平有限,缺乏品種環境等知識,可能買到假貨或者收的茶品質較差。即使蹲在茶樹下面等著也未必就是好茶,所以看照片不能充分說明問題。
第三個是看名氣與價格
名氣大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是名氣大真品很少,每年在茶山就被各種渠道分流了,流入零售市場可能性不大。價格高低是人定的,也說明不了什麼。

購買渠道
這個是很多人不太注意的問題,但卻是我們第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選對了渠道就大大增加了可能性,否則在茶葉市場里盲目大海撈針,可能性就太小了。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規模化的產品是否有可能用古樹作為原料?一般的古樹茶山總產量從幾噸至百噸量級不等,但是其中真正的古樹茶產量一般不超過幾噸,這幾噸茶來源和流通渠道又是完全分散的,從分散的茶農到分散的茶商,具體到每個渠道手裡往往只有幾百公斤。(價格高的名山分流的更細,可能被渠道分散為幾十公斤甚至幾公斤,價格低的茶山有可能單一渠道有幾噸)
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根據產量來估測可能性。簡單的數學告訴我們,這種量級首先不可能滿足大廠的需要,因為量級上有百倍的差距。較大的品牌的主要產品也不可能用古樹作為原料(不排除某些定製產品可能會玩古樹),有些說是古樹,從量級上計算有十倍的差距,必然有小樹混雜(當然這已經算是業界良心了)。
那你說單一古樹量不夠,不會多種古樹拼配嗎?純古樹,尤其是高端古樹搞拼配,發燒友自己玩的有,批量產品基本沒見過。付出這麼高昂的成本,卻不一定被認可,試想一下換做是你是否會做?
所以真正的古樹純料最大可能是出現在古樹定製產品、小茶商或者個人手中,而不是規模化產品之中。
當然這只是大方向的問題。小茶商或者個人就一定是真的嗎?當然不一定啦。還有大茶商的老總、加盟商個人感興趣自己玩幾百斤古樹,也不是沒有可能啊,只不過這種茶不會以成熟產品的形式在零售市場流通。
說了這麼多,究竟怎麼選購古樹,最重要還是要喝。古樹的品鑒博大精深,這篇文章不可能窮盡,我們來點乾貨,讓大家快速入門。
區別古樹和台地
要想鑒別古樹,最快的方法是從台地入手。為什麼呢?因為古樹品種千差萬別,口感差異太大,沒法統一。台地品種相對簡單,一般一個地區常見的就幾個品種,具體到一個茶山,往往就是一個品種,只要喝過了,記住了就行了。
說一點,坊間流傳的古樹和台地鑒別方式基本都不靠譜,為什麼,還是那個道理,古樹的品種太多太複雜,這才是古樹魅力所在,你歸納總結的在某個具體茶山可能有效,但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
古樹葉子該有多大?大葉小葉中葉都有。形狀?寬葉細葉圓葉扁葉都有。還有什麼拉絲啊,厚度啊,鋸齒啊,葉脈啊,葉距啊,對不起,都是局部有效,你要問我,都能輕鬆找到反例,還不用我們的資料庫完全建成,目前搜集到的茶樣已經足以打破這些傳說。
結論是什麼?結論就是兩條:
一:你要是對這片山確實熟悉,了解該地區台地和古樹的品種差異,那你可以通過葉底甚至干茶來判斷。
二:如果不是這樣,是沒法通過葉底判斷是否古樹的。
那你說咋辦,咋辦?只能喝啦。
古樹香氣口感各種各樣,你要試圖總結,十分困難!但是和台地茶差異又很明顯,我可以說什麼層次、回韻、茶氣,但是這些東西比較抽象,你要是坐我對面邊喝邊說還行,你要是就拿著書本照貓畫虎,恐怕還是有難度!
不繞圈子,還是拿經驗來說話,怎麼最快的判斷一款茶是否古樹。一個是對台地茶品種和口感要熟悉。如果是一年以上的茶(合理存儲),古樹茶會明顯呈現區別於台地茶的香氣、口感、韻味,這些香氣口感可能千差萬別,但只要和你熟悉的那種台地感覺不同,基本就可以判定。不同地區的台地雖然也會有差別,但總的來說還是和古樹有一定差距,這個相對就好判別了。
剛做出來的新茶相對來說要難一些,因為古樹的特質還未完全展現,但是仍然可以區別。總的來說,台地茶生硬、毛糙、單薄、貧乏;古樹要豐富、柔和、細膩、內斂。這還不是說滋味強弱,古樹即使香氣高口感重,個別品種甚至很苦或者澀,但口腔的感覺仍然是細膩豐富的,而台地茶即使茶味較重,仍然是單薄的。這個感覺其實說不太明白,你和我爭論我也沒法回答,只能講到這裡。當然,好的古樹新茶也會呈現特徵性的香氣滋味,這個就更容易了。品茶和看人一樣,有底蘊沒底蘊開口沒幾句話,甚至不用開口就知道了。當然不同地區肯定有差別,但是只要喝台地喝得有記憶了,一入口就八九不離十。
上面說的是新茶,如果是老茶要更容易,古樹的轉化豐富性要比台地茶強太多。
另外可以輔助我們判斷的是農殘反應,這個看我們前面的論述,如果身體敏感,不用什麼品鑒,一杯台地下去,農殘帶來的反應已經接收到了。當然也有農殘較低的台地或者生態茶什麼的(說是生態但未必達到,只是農殘可能會少點),或者體感遲鈍,那也可能反應不那麼明顯。所以僅作為一個參考。
在對台地建立識別系統之後,還需要和真正的古樹對照,一定要有來源可靠的標準樣。開始階段從一兩個茶山入手,這其實並不難,很快就能區分。這樣就會慢慢明白我前面講的那些了。打個比方,天天在潘家園逛地攤永遠入不了古玩之門,多去看博物館和精品,再不斷對比,慢慢就有感覺了。實際上如果你喝純料古樹一段時間,不僅口感有記憶,身體也有記憶,台地茶就很難入口了。
還要提一點的是,有一種是實生苗(群體種)的小樹,這種和古樹有一點差異,但和扦插苗的台地茶差異更大,作為喝古樹的進階課程,我們仍然可以區分這些小樹和真正的古樹。但在開始階段,先能區分台地就可以,畢竟實生苗小樹和台地茶還是有本質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慢慢也能品出拼配茶。當然,這是說台地茶佔一定含量的拼配茶。像有的大師說的十幾種拼配,如何高妙,那個超出人的品鑒能力範圍了。

如果你要是去茶山收鮮葉,有更簡單的辦法,一上手就可以啦。要是對這片山熟悉,一打眼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不過一般茶友用不到,這裡不多說了。

什麼是好茶?
如果我們區分開了古樹和台地,我們還要問一句,古樹茶都是好茶嗎?當然不一定,古樹茶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我們需要選擇性價比高的品種。這就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是好茶?我相信好茶是有標準的,但實事求是講,這個標準目前還不那麼明朗,這也說明市場還不是那麼成熟。
這並非是故弄玄虛,大家如果看一本台灣雜誌叫做《普洱壺藝》(這是原來名字,現在也叫《茶藝》)上面經常有各位大師普洱茶打分品鑒會。比較有趣的是,每次各位大師的品鑒結果差異很大。一共七款茶,你說第一,我可能認為就是第七,從統計學上來說,就是方差過大,數據過於離散,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數據可參考性不太大。
那你說,咋辦?談好茶標準這個話題太大,是我們多年的研究方向,不是一篇文章說得清楚的,也是未來市場的關鍵。那我們反過來說,什麼是不好的茶,這個爭議不是那麼大,我們就容易說了。
首先一款茶採摘與加工過程中不能有大的缺陷。我們把問題分為瑕疵和缺陷,瑕疵可以容忍但盡量避免,缺陷不能容忍。
採摘等級不均、過高或者過低、或者雜有黃片,這些可以看做瑕疵,只要不嚴重尚可接受。
茶葉萎凋要沒有捂到發酵,有些許紅梗可以接受,如果葉片大面泛紅就明顯發酵了。
殺青需要適度,略欠,青氣有一些可以接受;過度就必須避免了,過度可能呈現綠茶的烘炒香,或者高溫的那種悶香,這種茶是不可以選購的,後期不會有好的轉化。這樣同樣適用於工藝過程中其他涉及到高溫的步驟,比如壓餅后的乾燥。
湯色有點渾濁,有些碎末黑點,這些可以稱為瑕疵,只要不太嚴重,尚可接受。
最主要還是看口感。口感有雜味兒不可接受,口感呈現綠茶、紅茶之類的味道不可接受,呈現其他不舒服的味道不可接受。
把這些不能接受的排除,接下來就看大家的品鑒水平與偏好了,這個隨著大家品鑒的細膩,經驗積累,以及過來人引導,水平會有所提升,不過仍然還是有所偏好。古樹如此豐富,我想說,香高的有好茶,香柔的也有好茶;苦澀的有好茶,清甜的也有好茶;層次豐富有好茶,簡單直接的也有好茶;要綜合的來看,這個容我們慢慢再說。
開始階段,在排除了問題茶之後,不妨從自己喜歡的口感入手,循序漸進,比較靠譜。如果一味聽從張大師,李大師的說法,大師可能忽悠,也可能是真有水平,但和你自己不相應,還是白搭。從自己出發,有品鑒的樂趣,再以開放的心態去體會其他人的說法,逐漸提高,這種做法比較可取。切忌從書本或者某人處學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這種就是邯鄲學步,連最基本的辨別能力也喪失了,就搞麻煩了,說實話這樣的人也不少。
還要說一句,別迷信名山,名山茶自有一定道理,但是假貨較多,即使真貨也往往因為採摘過度,小樹比例過大等等原因導致口感不那麼理想,性價比有點下降。這個你只要一年一年喝下來就會明白,十年前的班章易武景邁冰島和現在的差異一言難盡。
新茶老茶
普洱茶領域有個奇怪的現象,都說是越陳越香(當然也是有條件的),但是往往賣的都是新茶。這是什麼道理?不是越陳越好不對,而是這個社會目前處在還是一個比較短視的階段,誰也不願意看長遠,或者也沒能力看長遠,能快速變現最好,茶商一般沒能力大量壓貨,大玩家存點貨倒有可能。另一個原因是社會信用不夠,新茶還能從原料把關,n年的茶誰知道原料怎麼回事兒?最終的原因也是市場品鑒能力還不成熟,因為好茶即使沒看到原料採摘和加工過程其實也沒關係,茶自己會說話的。
說實話,好的古樹茶在新茶階段消耗掉非常可惜,有的茶剛開始連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還沒有發揮呢,一般總要經歷一個四季寒暑,才能初步看出端倪,三五年才能把握一個脈絡,換句話說,實在急著喝也要在一年以後慢慢喝比較好。
那就涉及到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從新茶喝出一款茶的存儲潛質?
有的人說,不能要香的,因為香氣一兩年就散了。其實這個問題是存儲的問題,現在更多人了解密封存儲的重要性,在密封或者近似密封條件下,香氣只是優點不是缺點。
有的人說,苦澀重的好,這是早年濕度較高倉儲得出的經驗,在存儲理念發展的今日,已不再適用。有的苦澀重的茶越存越淡,有的一開始味淡的茶反而會轉厚重。這是奇妙的地方。
那我們主要關注新茶的哪些方面呢?
一個是香氣的性質,除了新茶的清香浮香之外,這款茶還體現了什麼獨特的香氣類型,雖然到後面這個香會變化,但不會完全沒有線索,這個我們需要在品鑒中尋找蛛絲馬跡,只要感受到了這個線索,無論這個香怎麼變化,都是一個有價值的因素。
一個是口感的層次,有的茶口感會轉甜潤,有的茶會轉厚重,這個需要經驗來把握,比較難描述。無論如何,一款好茶即使在新茶階段,口感仍然是飽滿的,細膩的,帶給人愉悅的感受,讓人回味。
再一個是茶氣的潛質,如果一款茶有力道,有通透感,或者熱力,他的走向在新茶階段也會體現,當然因為時候未到,會比較散和浮,但細心一點會體會得到。
還有生津、回甘、喉韻等等,這些比較好理解,可以作為一個參考點,但占的比重不宜過大,就不多說了。
古樹茶在新茶階段,口感往往比台地茶柔和,但這並不說明力道強弱,識茶如識人,好比有底蘊的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而膚淺招搖之人稀里糊塗度日,同樣數年,大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從一開始去感知一款茶的底蘊了。(節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