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滿清的剃髮令有多殘忍?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

文|草堂君

很久以前,的男人也是有辮子的。那是在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統治的時候。1645年,南明弘光朝廷覆亡,清廷多爾袞以為可高枕無憂,轉而以征服者姿態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向全國頒布剃髮易衣冠令,一時間,清兵四齣,遊行於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以前也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有的入鄉隨俗,一切都以漢民族的習俗為主,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也有的是各過各的,不做強制性要求,比如蒙古貴族統治時期的元朝。但是滿清入關后,為了徹底讓漢人放棄反抗,要求一律按滿人的穿衣打扮來。於是就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規定。

不過清廷的策略有些殘忍和血腥,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情形是「有蓄髮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就這樣男子剃髮蓄辮,被加以征服與被征服的含義,成為滿族貴族統治的重要標誌。

歲月流轉,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當時軍政府貼出來的第一張告示就是「剪辮啟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當時城市內外都設有「義務剪辮處」,凡來剪「文明」髮式或剃光頭者,一律免費。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剪辮子其實早就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就已經蔚然成風了。當時剪辮最早開始於在海外定居的華僑及暫居海外的華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維新派及留學生,前者為與當地社會同風同俗,後者又加有明顯的反清色彩。比如革命領袖孫中山,和留學日本的魯迅,他們早就把辮子剪掉了。

1903年以後,學生剪辮不乏其人,遇有科舉考試,則戴上假髮辮。剪辮留學生從外洋回鄉,行游市中,人們不但見多不怪,且贊之曰「時尚」。學堂學生剪辮,學堂監督如此表態:辮髮有無,雖屬無關輕重,然此事尚未奉有明文,故已飭令諸生暫緩辦理。

除了民族感情,其實剪辮子也是出於講衛生的考慮。男人留長辮子,不僅極不衛生,也給體育和軍事訓練帶來很大麻煩。這都跟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發生衝突,所以辮子不能不剪。並且,當時的與國際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這種接觸當中,辮子就成了一個累贅,甚至是一個恥辱,負面影響很多。(栗強)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