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老清華的心理學》系列連載之四 優秀學子(2)

陳鶴琴(1892-1982),祖籍浙江上虞百官弄。8歲入私塾,15歲由姐夫資助入杭州蕙蘭中學。1911年2月(清宣統三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秋轉入北京清華學堂(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1914年(民國3年)8月畢業。同年考取公費(「庚款」)留學美國,與陶行知同行,就讀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

1919年8月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1928.9),創辦多所國小、幼稚園和中學。1939年任中華兒童教育社主席。創辦了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師範學校——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抗戰開始,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下,投身於進步文化活動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難民教育委員會及國防救濟會難民教育股主任,創辦了救濟會中學、兒童保育院、報童學校。次年,創辦了《活教育》月刊。抗戰勝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1945年回滬任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接管外國人所辦中國小,創立上海市立幼稚師範學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師範學校。這兩所在當時堪稱最現代化的幼兒師範學校為剛剛起步的幼教師資培養提供了最佳範本,在兒童教育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1946年兼任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校長,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長。並先後擔任中共創辦的上海省吾中學、華模中學和報童國小校長、校董事會董事長。1948年4月,赴菲律賓,在馬尼拉暑假國小教師講習會講學。8月,赴捷克參加世界兒童教育會議。解放前夕,兩次遭國民黨特務逮捕。民國38年(1949)5月曾先後兩次遭國民政府當局逮捕,經上海五位大學校長聯合營救獲釋。8月,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9月,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解放初期( 1949--1952),陳鶴琴曾任春暉中學校董。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先後當選為全國和江蘇省政協一至五屆委員、副主席,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員,教育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任南京師範學院院長等職。為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二、三、四、五屆委員,江蘇省第一、二、三屆副主席。

在兒童教育領域,陳鶴琴教授擁有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他主辦的《兒童教育》、《活教育》雜誌,是兒童教育最負聲譽的學術刊物。1921年出版了陳鶴琴、廖世承合編的《智力測驗法》(上海,商務印書館),對智力測驗作了詳細的介紹。1922年出版了《語體文應用字彙》(上海,商務印書館),為第一本漢字查頻資料,開創了漢字字量的科學研究。1925年,他根據教學、研究、觀察、實驗中所積累的材料,寫成了《兒童心理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鶴琴教授畢生從事兒童心理與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以及生活教育。他非常重視實驗與實踐。他以幼子陳一鳴為對象,從出生之日起,對其身心發展作連續觀察和文字、攝影記錄,長達808天,《兒童心理之研究》第一章「照相中看一個兒童的發展」,展示了他的兒子從一個半月到兩歲七個月的生活照片86幅嬰兒期的發展進程。1927年,他在東南大學任教期間,在南京建立教育實驗區,為推廣國小教育作實驗。陶行知先生創辦曉庄鄉村師範學校時,他擔任校董會董事併兼任該校第二院院長,為推廣鄉村幼稚園進行實驗,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陳鶴琴教授為幼兒教育事業作出了更重要的貢獻。他是一位邊知、邊行、邊寫、邊講,即把研究、實踐或發表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學者。他同時研究兒童,同時創辦幼稚園,同時在自己的家庭里實施幼兒教育,同時宣講兒童心理和幼兒教育。他創立了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完整體系。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面的、整體的,從託兒所、嬰兒院開始,到幼稚園和國小,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形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歷史故事叢書》(陳鶴琴、陳選善,上海,世界書局,1942)、《國小自然故事叢書》(陳鶴琴,上海,上海民眾書店,1939)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他還為幼教、小教界主編了多種輔導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國小教師》、《活教育》《新兒童教育》等。陳教授為了推廣與普及關於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創辦與領導了幼稚教育機構、中華兒童教育社,通過學術團體的活動,對幼稚園教師、國小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行了輔導。

陳鶴琴教授也是一位愛國民主主義者,並且隨著人民民主革命的發展而不斷地進步。他在美國留學期間,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實驗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回國以後面對舊舊教育的因襲舊法、脫離生活、死讀書本,便立志改革舊教育、創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後邊。陶行知先生批判舊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對陳教授的教育思想影響很大。因而陳教授把這句話改成「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因此,陳教授提出「活教育」的口號,試圖用「活教育」來改革的舊教育。陳教授曾請陶行知作了中華兒童教育社社歌。這個社歌體現了他在兒童教育上的一貫主張。歌中所謂「發現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變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是一套完整的兒童教育原則。

陳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均寫於1925年)等。

參考文獻:張文郁,《陳鶴琴先生與兒童心理研究》,《大眾心理學》,1983年第1期。

陳鶴琴先生軼事:

轉學清華學校

宣統三年六月里,小哥看報,看見清華學校招考。初試由各省提學使主持,複試由學部尚書主持。凡年齡在十五歲至十八歲者均可投報。當時我的年齡實已足十九歲了,小哥當時叫我去試試看。我因為不肯說謊,不願意去投考。后經小哥及幾位蕙蘭老同學的慫恿,才去報名,把年齡少報一歲。那時投考報名的一共只有二十三個「大人」。監考的是浙江巡托增蘊,主考的是提學使袁某。考的科目是國、英、算。二十三名中取了十名運氣得很,我居然列在倒數第二呢!過了幾天,我們十個人報送到北平去參加複試;每人還得著旅費二十元。

到了京城,我由蕙蘭同學楊炳勛、姚天造二人的介紹,住在仁和會館里。考試分兩場。頭場有國文、英文、算學:二場有史地、科學。若頭場不及格,第二場就不得參加。這次考的人不是二三十人了,有從各省報送的,也有直接在京里報名的,一共有一千多人。考堂里濟濟一堂,著實可觀呢!這兩場考試,一共有一星期的工夫。每天,天還沒有亮,我們就要出去考了。到了考場里,我看見考試官周自齊戴了大紅頂子,穿了緞子馬褂,端端正正坐在上面,一本投報的名冊擺在桌子旁邊。唱名的把名字一個一個地唱出來,他老人家用大紅銀珠筆在名冊上一個一個地點著。名點好,考生就各按座位坐下來受試。第一場共取了一百六十名,我列在第八十二名。第二場共取一百名,我取在第四十二名。考取之後,必須由同鄉官做保。承姚天造兄的厚愛和介紹,請到范煙泰先生來做我的保證人。到了清華,我被排在高等科一年級。那時清華還沒有改為全學制的大學,不過是一個初級大學(Junior College),等於大學三年的程度,所以我就在清華讀了三年。這三年書總算不是白讀的。我得著了不少有用的知識,認識了許多知己的朋友,還獲得了一點服務社會的經驗,立下了愛國愛人的堅強基礎。

我的清華時代,好像萬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氣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遠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飽滿;我的勇氣,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堅強;我的自期,非常宏遠。那時做人真覺得有無窮愉快。

清華學校原是某王公的花園。有荷花池,有假山,有溶溶的清流,有空曠的操場,有四季不斷的花草,有嶄新巍峨的校舍。環境之美,無以復加。學校監督是唐開森先生。他是一個基督徒,待人非常懇摯,辦事非常熱心,視學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不久,他得病去世了。我們都覺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位可愛的慈母。

我進校還不過一個月,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說孔子聖誕日,全校師生,西籍教員除外,一律須去致祭,向孔子牌位行跪拜禮。聽說政府還要派大員來監祭。那時我們一般從教會學校來的學生,覺得非常惶恐,就去請示唐先生。唐先生比我們還要擔憂。學生不去祭孔,也還可以原諒。他做監督的怎麼可以不去祭呢?我們討論之後,決定不去參加。到了祭孔日。不知唐先生到哪裡去了。我們是沒有參加。

讀了不到兩個月書,武昌起義了。學校發遣散費,每人送路費二十元。那時全校學生都開始離校南返,我還是獨自文縐縐地在房間里讀書,不願離開!幸而同鄉楊炳勛促我一同南返,但是我們走得太遲了。我們從北平乘車到天津,在天津坐太古郵船南下。船上的房票不論大單間、官艙、艙房、通艙統統賣光了。我們就買貨艙票,睡在貨艙里一口棺材旁邊。其實貨艙里也擁擠得不堪,連走路的地方也都沒有了。這是我一生次中第一次的逃難。

我回到杭州,就把「相依為命」二十年之久的一條辮子,由母親親自剪掉了。這條辮子是母親賜給我的,是母親每天早晨替我梳打的,現在我奉還給她,她老人家把它好好兒保存著。辮子剪了之後,我又回到聖約翰去讀書。第二年清帝退位,民國成立,清華登報開學,我又北上去讀書了。

大學時代的人生觀

在清華讀書感動我最深的,有三本書:

1. 約翰·班揚(John Bunyan)《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這本書是作者在監獄里寫的。班揚是一個宗教革命宗,反對當時英國舊教的專制與腐化。他主張:⑴ 信教自由;⑵ 得救須重生,重生須受浸禮;⑶ 教義以《新約》為根據;⑷ 教會的組織應民主化,最高權應在教友,不在教會。班揚的主張完全是針對舊教的,所以舊教的權威把他下獄達十二年之久。這本書就是描寫一個基督徒如何上天,一路上遇見什麼困難和試探。我看了之後,好像得到了做人的指南針。

2. 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黑奴魂》(Uncle Tom』s Cabin)(今譯《湯姆權叔的小屋》,作者注)。這本書描寫了美國當年黑奴之痛苦生活,我看了大為黑奴抱不平,對於被壓迫者就發生無限的同情,並在心靈中激起了很深刻的民族意識。

3.《富蘭克林自傳》(Banjamin Frankin:Autobiography)。在這本自傳中,富蘭克林描寫他自已怎樣從學印刷到做政治家的。我讀了之後,感到一個人要有成就非努力非奮鬥不可,非為人服務,為國效勞不可。

未了我要談談我的國家思想了。在童年時代,我的人生觀無非在顯親揚名。在中學時代,我的人生觀在濟世愛眾。在大學時代,我的人生觀除濟世愛眾外,還能注意到救國呢。這種救國的觀念是在清華里養成的。清華創辦的歷史我很明白。清華的經費是美國退還的庚款。庚款是甚麼呢?無非民脂民膏而已。所以我覺得我所吃的是民脂民膏,我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將來遊學美國所有的一切費用,也都是民脂民膏,現在政府既然以人民的脂膏來栽培我,我如何不感激呢?我如何不思報答呢?愛國愛民的觀念從此油然而生了。

本文摘編自:錢穎一、李強主編的《老清華的社會科學》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315-324.

本文首發於「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公眾號

彭凱平個人公眾號

個人公眾平台獨家刊發,歡迎轉載,敬請註明出處!公眾媒體轉載需授權,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