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見聞對話| 社科院宋泓: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短期難下降 未來經貿談判將回歸BIT

「習特會」已結束20餘日,此次會面的最大成果經貿「百日計劃」(100-day plan)已經啟動,川普政府急切地希望通過擴大出口降低對華貿易逆差。不過,受制於現有產業鏈,美中貿易逆差恐怕很難逆轉,而且未來兩國最具前景的經貿合作也並不在此。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在與華爾街見聞對話時表示,儘管美方可能在高科技產品等領域提高對華出口力度,但這在短期內無法「抹平」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這是因為中美貿易實質上為以為最終加工基地的東亞生產網路和北美消費網路的互動,的貿易收益實則分配至東亞的多個經濟夥伴處。在已形成數十年的區域分工下,即便美國加大對華出口力度,其對華貿易逆差數據恐難出現實質性下降。

宋泓認為,未來川普政府會逐步意識到這一點,並將重啟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推動兩國經貿合作。

以下為對話實錄:

華爾街見聞:川普政府為何會將降低貿易逆差問題置於投資談判之前?

宋泓:有兩方面原因。其一,BIT談判實際上是上屆美國政府的推動項目。川普上台後沒有完全繼承上屆政府的一些做法。他上台後BIT談判進程出現擱淺,不再像以前那樣突進。

另外一個原因,川普上台後的貿易政策和經濟政策裡面,他的百日計劃中有一個重新界定中美經貿合作的設想,更多側重在中美雙邊的貿易的平衡。川普的百日新政試圖以新的框架來解決問題。

華爾街見聞:未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否會下降?

宋泓:恐怕不能。從整個前景裡面來看,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實際上是東亞生產網路和北美的消費和生產網路之間的關係,而非簡單的雙邊關係。

因為出口美國的產品包含來自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零部件或外包服務,因此對美出口的貿易順差裡面的很大一部分就要轉移到韓國、日本等經濟夥伴處。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對日本、韓國以及很多東盟國家的貿易都體現在了對華的貿易數據上。

這種關係形成於上世紀90年代。90年代之前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是雙邊的,每年都是貿易逆差,出口以初級加工產品和資源產品為主,進口都是機械、資本和技術。但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推出沿海地區參與國際大循環戰略,成功引進「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轉移,變成東亞加工貿易的中心。儘管規模較小,但改變了中美雙邊貿易的性質。之後逆差轉為順差,規模不打斷擴大。最終成為了亞洲生產網路裡面的加工和製造樞紐基地。從規模上講,對美貿易順差的最終受益約有50%轉移到日本、韓國等國。

這樣的格局一直維持到現在,當然這裡面的原因也包括資管產品技術水平、品牌大幅度提高,但是這樣的雙邊關係已經完全淹沒在區域的分工關係里。川普上台後,不會改變這種結構,這樣的分工關係是全球市場發展的必然。

目前的人工、資源成本都在上升,部分製造業加工基地出現向外轉移。但由於產業規模很大,周邊國家和地區尚無可以大規模承接這種體量,而且很多潛在承接地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完全替代在東亞、東南亞製造業終端樞紐角色的國家或地區短期內還無法出現。

華爾街見聞:目前中美間的貿易格局大概能維持多久?

宋泓:我認為至少可以維持十年左右。

此次百日談判的主要目標是讓雙方都能夠比較理性、比較現實的去觀察中美之間的經貿格局和分工關係。在這種格局裡面,我們再考慮怎樣能夠滿足川普新政府上台以後的焦慮和對各種不平衡的不滿。那麼從結果上來看,這種貿易格局不會改變。這是一種現實。

通過百日的互動以後,一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就是修修補補的方面。另外一方面,雙邊的交流和溝通可能會更流暢一些。所以這樣美方能夠更客觀、更現實地理解中美之間的這種關係、格局,也能夠逐漸接受這種格局。

華爾街見聞:美國可能在哪些方面擴大對華出口?

宋泓:農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能源等。農產品會是一個較大的增量,不過要取決於未來產品質量保障、產品長期供貨的穩定性等等因素。

另外一個可選項就是石油的出口,不過這一項恐怕很難出現較大增量。每年石油進口額很高,近兩千億美元,主要進口地集中於中東與非洲。如果美國能夠大規模對華出口石油,這一項基本就可以抵消。不過,美國的石油生產規模恐怕無法滿足長期穩定的需求。而且也需要穩定的外交關係作保障。

華爾街見聞: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在對華高科技出口政策上的限制日趨嚴格。2007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對華出口管制清單》,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科技產品不得對出口。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美國對華貿易的逆差?

宋泓:美國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管制確實是加大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即便把中美貿易裡面雙邊的可以平衡的因素都考慮進來,比如放鬆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甚至取消)、服務貿易開放水平達到世貿成員平均水平、農產品貿易開放,即便是把這些領域都做足,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還會很大。主要的原因,還是前面提到的結構性因素。這幾個因素無法填滿目前中美之間貿易差額。

川普上台以後的政策跟歐巴馬是有區別的。歐巴馬政府實際上是收緊了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的管制,所以這方面可能加大了貿易逆差的規模。

川普更貼近實用主義,更加註重商業利益,他可能會放鬆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但是這是杯水車薪,恐怕很難徹底改變不平衡的格局。未來逆差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

華爾街見聞:您曾提出,中方對與未來中美經貿合作的設想在於希望通過推動BIT談判來形成雙邊經貿投資的整體框架。但美國從里根時代以來,就對使用外商投資存在較大的限制,您認為川普執政期BIT是否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宋泓:在歐巴馬時代,中美關心的路線圖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夠共同推動全球的新貿易投資規則的形成。從中美兩個大國的經貿關係來看,肯定是要經過互惠性的雙邊談判。BIT則將被分配在路線圖的第一序列,通過談判達到更多部門的開放,包括一些新規則的形成,如負面清單等。

現在川普尚未明確提出美國在全球經貿、區域經貿中的作用和角色,中美經貿關係也存在諸多不確定之處。所以目前的百日談判,中美雙方先彼此摸底,表明彼此的姿態。

在百日談判的互動裡面,如果最後大家都意識到,即便通過努力貿易還是不能夠平衡的話,那麼就雙方就會用一種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兩國的關係,再尋求一種比較理性、比較長遠的構架。那麼中美BIT的談判可能會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未來,川普可能會重新審視上屆政府的努力成果。

對中美來講,雙方希望開拓一個新的投資合作的新水平。這樣一種合作有利於重新界定中美關係,從而達成戰略互信。

歐巴馬政府2012年已經提出了關於雙邊投資協定的藍本,但是目前很難達到這一水平。中美未來的相關經貿關係需要兩國進一步的「討價還價」。

華爾街見聞:未來中美的貿易談判與BIT是否將互相推進?

宋泓:肯定會有,貿易和投資合作會一同向前走。原來最先提出BIT談判的原因就是兩國的經貿合作可操作的領域都是跟投資相關的。

投資的領域從中方的角度來講,美方認為還有一些服務、高端製造領域還可以再進一步進行合作,進一步去開放。另外一方面,中方的企業最近這幾年也需要大規模向外走,因為在美國受到的限制也很多,所以這方面投資領域的談判推進后,其對於雙邊貿易就又能進一步地拉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