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蔬菜大棚大量撂荒,惠農政策如何接地氣?

原標題:蔬菜大棚大量撂荒,惠農政策如何接地氣?

作者:胡印斌

201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決定在土默特左旗等7個旗縣發展設施農業,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16萬畝蔬菜保護地,其中溫室大棚要佔70%。然而,央視記者前不久在土默特左旗、賽罕區、和林格爾縣發現,多年過去,當地成片成片的大棚空置、破損,冷清得只能看到一兩個放羊的村民。僅賽罕區一個村,就有近500個大棚、1000多畝地撂荒。(央視《經濟半小時》3月29日)

如果不是央視記者實地走訪,或許呼和浩特市的大棚「神話」還將繼續流傳。以賽罕區為例,在賽罕區政府回復央視的函件中稱,賽罕區設施蔬菜「總面積已達到5.5萬畝,蔬菜投產率達到95%以上」。按此計算,未投產的5%,合計面積2750畝。而僅僅從記者實地走訪的4個村計算,閑置大棚已經超過3000多畝。

事實上,與當地政府幾乎是習慣性的虛誇相對應,大棚項目的上馬基本上遵循了這樣的流程,即辦公室閉門決策,然後無視正當程序大幹快上,最後是投資者和老百姓都不感興趣,無人接盤,只好在內蒙古高原的天空下年復一年地閑置、曬太陽。而耕地都建大棚了,農民想種地都不可能了,只剩下荒草萋萋,羊群星散。

不能說當地發展設施蔬菜的做法不對路,也不能說選擇大棚的決策沒有市場,高原日照充足,蔬菜品質好,不僅可以滿足當地需求,輸出內地也是一條致富路。但問題是,任何決策都應該符合基本的市場規律,並應和農民的需求,再好的惠農政策,首先也必須「接地氣」,順應農民的訴求,並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上邊的「好」找到下邊的「土壤」之後,才會枝繁葉茂。

現實卻是,其一,政府的主動性並沒有引發農民的積極性。這邊幹得熱火朝天,那邊卻在觀望,或者根本就是有心無力,難以承接。當地很多農村的青壯年往往更願意選擇進城打工,留下來都是老人和孩子,根本不可能承當種植大棚蔬菜這樣的強體力勞動。

其二,政府只看到了種菜的整體效益,而這兩年市場上蔬菜價格低迷,農民的種菜積極性並不高。尤其是,政府一下子規劃了十幾萬畝的大棚,未來的銷路顯然不是一個小問題。事實上,2010年前後,內蒙古不少地方政府鼓勵農民大種土豆,結果供給增加了,而價格卻一落千丈,很多農民損失慘重。前車之轍土豆留下的創痕還在,自然也會影響農民種菜。

而從建設施工的程序看,當地的一些做法未必妥當。據報道,儘管大棚項目已經啟動4年多了,但不少地方連最基本的土地流轉協議也沒有和農民簽署。這樣,政府的做法並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老百姓寧可袖手,也不願意承擔費用參與共建蔬菜大棚。

特別是,由於項目缺乏公開透明,市縣(區)政府承諾的每畝大棚共計補貼3萬元,究竟有沒有到位,到位了多少,如何使用這筆錢,也無從知曉。這也導致不僅被佔用農地的農民不滿意,就連墊資承建的工程隊也拿不到工程款。種種糾結與尷尬之下,一片片已建好、或建到一半的蔬菜大棚只能閑置在那裡。

據報道,此事經媒體介入之後,當地已經行動起來,正在尋求解決之道。但無論如何,這一問題的教訓也是深刻的。地方政府不是不可以引導農民發展產業,其惠民利民的苦心也並非不可以理解,但這其中,除了要依法行事之外,相關決策一定要在充分調研、徵集民意的過程中形成決定,決不能搞那種拍腦瓜的「閉門決策」,更不能單純為了政績,違背市場規律,一哄而上搞項目。(胡印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