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發展成為一種信仰

——讀《發展史: 從西方的起源到全球的信仰》

這是一則現在看來或許有些遙遠、但在將來可能被視為極有前瞻意識的新聞。據國外媒體報道,中東一些富國開始投資太空資源開發。報道同時援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成果,即太空中僅一顆小行星上鉑的礦藏量就可能是地球上一年開採量的175倍,價值可能在25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之間。如同從陸地走向深海,在大肆佔有資源的傳統發展思維驅動下,哪裡有資源,哪裡就會弔足人類的胃口,人類開發資源的腳步便永不停歇,哪怕是那些遙不可及的星際。

對於人類因此取得的科學進步,瑞士著名學者吉爾貝·李斯特非但沒有感到欣喜,反倒覺得,如此以盲目擴大資源消耗的發展思路,只會加速人類對自然的瘋狂透支,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我們生活的星球越來越不宜居。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嚴厲批判傳統發展模式的著作。藉助本書,吉爾貝從歷史的、遺傳學的角度出發,探尋「發展」的定義,並追溯「發展」理念從產生至今的演變過程。通過釐清「發展」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進路,吉爾貝回應了「無增長」的爭論以及對主流經濟範式的質疑,甚至對整個經濟「科學」提出質疑,最終作者認為可以設想存在一條「后發展」道路。

迷茫,傳統發展模式之困

這似乎是一個人類最為稱道的時代。且不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開始遠足宇宙深空,而曾經被認為地球能夠供養的人口數量一再突破,至今已越70億大關。至於生活中的變化更是琳琅滿目——倘若我們偶爾回首幾年前的一幕幕,總有恍若隔世之感。

當越來越多的人大奏發展凱歌時,吉爾貝卻感到巨大危機撲面而來:地球上人均可利用淡水越來越少,人均可耕地面積也在銳減,現探明石油僅可供人類使用數十年,原始森林被大肆砍伐破壞,溫室氣候愈加明顯,極端災害氣象頻發,物種滅絕加速……原本寄予厚望的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結果在各國道貌岸然的爭論聲中,黯然謝幕。

十萬年前,當智人從眾多動物中脫穎而出,攀上生物鏈頂端時,人類瘋狂消耗資源的腳步從此便不再消停。然而,人類對此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自欺欺人地認為,與增長和『發展』所帶來的良好效果相比,對環境的破壞只是不得已而必要的小惡」。美國生態經濟科學家科斯坦薩團隊通過研究曾提出了「增長的極限」的定值:33萬億美元——「如果全球GDP(當時)中涵蓋環境和『自然資產』預算,那麼很可能會增長到33萬億美元」。

在以大肆撮取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思維下,人類對資源的佔有只剩貪婪:如今「全球20%的人消費了我們這個星球的80%的資源,而且為了維持體系的運轉不得不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再動員至少4倍於此的額外資源」。雖然這些人佔據著絕大多數以財富等名義存在的資源,但依然看不到滿足的跡象。這也意味,另外80%的人則只能消費剩下20%的資源——有錢人樹立了經濟發展的標杆,但很可能也是自然資源無節制消耗的惡例。

顯而易見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方面是少數人——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紙醉金迷,揮霍浪費,另一方面是被忽視的大多數人只能依靠極少的資源,缺衣少食,艱難度日,而人們卻大肆讚揚他們能夠如此完美地實施自力更生」。我們通常只是把這些現象看成是貧富差距,甚至賦予了勵志的動人內涵,鮮見深入到資源分配不均本質層面嚴肅批判。

正如科斯坦薩團隊的研究結論,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表面看似資源豐富,實際上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按照吉爾貝的逆耳之言,如果人類不能從傳統發展模式中懸崖勒馬,不久的將來……也許人類根本就看不到有什麼將來。

尋根,傳統發展思維之踵

雖然並不乏學者指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很少有人回到發展的源頭,鑽研最初發展思維的形成。吉爾貝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從發展源頭探析這一思維形成的過程,從而釐清傳統發展思維為什麼弊病叢生卻依然為人頂禮膜拜不舍不棄。

吉爾貝直言不諱地指出,「發展」的大多數偽定義主要錯誤在於它們普遍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用一個人或者一群人來代表社會存在的理想環境。言外之意,這樣的定義並沒有真正從整個人類生存角度出發,許多時候根本不可能兼顧到發展的可持續問題。

細加深究不難發現,吉爾貝這話的背後其實還隱含了這麼兩大命題。一方面,發展應該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追求,而不是少部分人,或者少數個別超級大國的發展進步。除非人類不視同類為自己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不對貪得無厭的私慾加以約束,即便有能力從星際中開發資源,但以現在這樣粗放式消耗資源的速度,人類很可能等不及從星際中獲取足夠的資源,便把自己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吉爾貝從宗教、哲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傳統發展思維形成的脈絡。從歷史的視角看去,人類對於財富的觀念便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從最開始的食物分配,到後來的開疆拓土,無論是衡量一個國家還是個人的財富,本質上往往取決於兩個字:資源。

誠然,近代經濟學的興起,確實使得過去那種血腥的發展模式表面看起來更為文明,但這種發展思路同樣只是基於人類短視下的想當然,並未能真正綜合各種因素,特別是充分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就此,吉爾貝詼諧地反問道,「建設一個財富不斷增長的世界的空想遠比一個資源有限的地球的現實美好,不是嗎?更何況這種空想改頭換面,是以人們信以為科學的形式出現的!」也就是說,人類至今形成的發展思維是以開發佔有資源為重要前提,比如財富和幸福的體現就常以資源數量多寡為尺度。不能不說的是,人類引以為豪的許多科學技術,本質上會加快資源消耗速度。

吉爾貝早就料到有人可能會反對他的這些觀點,所以他特彆強調,歷史發展思維的形成與傳播得益於神話和權力機器,這一點從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中能夠找到痕迹,其中還不乏包裝成英雄故事。近代雖然科技發展迅速,但「這種所謂經濟學(依然)藉助『專家』、政治家、決策人的言論傳播,推銷他們的偽真理,將人們的精神格式化。同樣的『規律』被用來解釋——通常是馬後炮——某件事情及相反的東西,這並不重要,重要的依然是說服人信以為真」。

當人人開始迷信自古以來的發展思維時,傳統的魔力便無所不在——「教條始終壓倒了對於現實的明智觀察。換句話說,很不幸,信仰成為舒適的庇護所,免得提出種種麻煩的問題」。當傳統發展思維成為一種不容質疑的宗教式信仰,即便偶有看透本質的智者,也會因蚍蜉難撼大樹顧慮,至而選擇做一名傳統發展思維的忠實信徒,不僅成本更低或許還可以從中漁利。至於那些傳統發展思維的忠實信徒,則肯定不會質疑自己所堅信的那些信仰。

突圍,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資源緊缺會帶來巨大問題時,一些國家開始採取了所謂的補救舉措。比如針對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人工造林便成為最火爆的話題。姑且不說這樣的努力微不足道,人工造林並不能看成自然多樣化的理想結果,因為人類只會按照自己偏好,刻意挑選植被品種,結果很可能變成人工助長生態失衡,進一步加劇植物多樣化的消失。或者可以認為,人類崇尚單一化整齊化的審美標準,本質上只會加速消除植物界的「異已」,踐踏植物的多樣性。沒有植物的多樣性,即便滿目蒼翠,可持續發展仍舊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吉爾貝認為,一些能夠洞見本質的思維之所以未能得到充分重視,根本原因在於愈加泛濫的「思想殖民」現象,即越來越多的人懶于思考,只是貪圖安逸享受,把飽食終日、鐘鳴鼎沸、肥馬輕裘當成了畢生追求,結果,改造傳統發展思維更是逾加艱難。

吉爾貝並不是專於批判,針對傳統發展思維積弊,他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在他看來,可以「通過重新調整收入和工作時間來減少失業,確立重新分配財富的資本運動,設定能源消費配額,禁止私人汽車,通過自願接受的節儉來重建另一種生活質量,終止無節制的唯生產論。只要目的不變,我們可以放棄把手段改進得更加有效,如此等等」,同時「改善一切人的生活條件和社會正義並不要求增大對資源的耗費,而要求掌握資源者充分考慮到資源的逐步消失,適度地使用資源,或者進而讓大家共享因為資源屬於大家,而不屬於個人。這就要求走出盲目相信『多』必然是『好』的經濟蒙昧主義」。

需要指出的是,吉爾貝所提出的新發展思維,落腳點依然在於「發展」二字,雖然被冠以可持續,但資源消耗依然會增長,只不過速度比過去變得更慢,只不過將過去迫在眼前的資源殆盡危機努力后移,基於資源有限性的危機並未真正消除。還有,從個人層面,吉爾特極力倡導「有節制的富裕」。這句話看似不難理解,但對於節制分寸的把握到底該作何界定,想必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者: [瑞士] 吉爾貝·李斯特

譯者: 陸象淦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 20172

定價: 68.0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