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普:為什麼高處往下看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下面這些自拍照,很多人會感到眩暈。

照片算不上什麼,當電影院大屏幕上出現這樣的鏡頭時,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會認為,這些玩命自拍的蜘蛛俠們天生就是不恐高的。

其實,一百多年前法國就有位膽子更大的蜘蛛俠,他叫雷歇爾特(Frantz Reichelt),其實應該叫蝙蝠俠,因為他穿成這樣:

雷歇爾特是位裁縫,他的滑翔斗篷是自己設計裁剪的。

1912 年 2 月 4 日早上 8 點 22 分,在萬眾矚目中,雷歇爾特穿著滑翔斗篷,從埃菲爾鐵塔 57 米平台處縱身躍下。

可惜這個名叫「遠征號」的飛行斗篷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雷歇爾特筆直撞向地面,撞出了一個 30 厘米深的大坑。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醫生在隨後的檢查中發現,雷歇爾特可能在落地之前已經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了,因此他著陸的過程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痛苦。

讓雷歇爾特無痛苦離世的,是人類對高度的恐懼。

祖先的寶貴遺產

人類對於大多數特定事物或場景的恐懼都與成長經歷有關,怕狗,怕打針,怕小丑,怕密閉的空間,怕社交場合……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蛇,一個人哪怕從不知道有蛇這種動物,只要看到蛇的圖片就會本能恐懼。

對蛇的恐懼是老祖先遺傳給我們的財富之一。蛇這種危險可惡的爬行動物是已知最古老的將靈長類添加入自己食譜的物種。甚至有研究者推測,人類分辨色彩的視覺能力就是在與蛇的生存競爭中習得的,無法分辨出三維空間里花紋和偽裝的靈長類都已成為盤中餐。

恐高也是例外之一。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到六個月的幼兒就會有選擇地迴避看起來會讓自己跌落的「懸崖」。儘管這些孩子剛剛學會爬行,從未有過從高處下墜的經歷。

視覺懸崖——一種常見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當一個人身處高處而又無法確保自己的安全時,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恐慌感。這是一種古老的保護機制,時刻提醒我們,人類的祖先曾經歷過一段失敗的猿猴生涯。

2016 年 8 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認為,人類祖母「露西」,一隻家喻戶曉的阿爾法南方古猿,因為失足從樹上跌落,卒於 318 萬年前。

▍研究團隊模擬出了露西的各種下墜方式

雖然黑猩猩和長臂猿有時也會從樹上掉下來,但人類的祖先顯然承受著更大的風險。南方古猿處於人和猿的中間態,他們已經可以直立行走,基本喪失了猿類的攀爬能力。對於這樣一隻相對笨拙的靈長類生物來說,上樹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沒明白這一點的古猿,可能都失去了進化成人的機會。

防止墜落的保護機制直接寫進遺傳程序里,現代人類不必再通過反覆試錯,去習得自己的祖先已經用血與淚驗證過無數次的經驗教訓。

希區柯克就是善用人類本能的大師,他在電影《迷魂記》中為表現男主角有恐高症,一開頭就用了這個讓觀眾產生眩暈感的鏡頭,它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不只是人,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都具備這種能力,豬、狗、山羊,甚至羽翼未豐的幼鳥,也是恐高的。而很多海洋生物則沒有這種能力,大部分海龜會毫無顧忌地在視覺懸崖上穿行。

為什麼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根據國外調查,有一半以上的人站在高處往下看時,都曾經產生過跳下去的想法,或者認真思考過如果自己掉下去了會發生什麼。

精神分析學派將這種衝動解釋為死的本能,這恰恰誤解了人體的保護機制。大腦通過這種荒謬的想法來喚醒你的警覺:靠得太近了,離危險地方遠一點。

人需要不斷地根據外界的反饋,調整身體姿態,以維持身體平衡,其中視覺刺激是最重要的反饋信息。閉上眼睛后,一個人甚至做不好一些最簡單的平衡動作,比如單腿站立。

來到空曠的高處時,人的視野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水平方向缺少實物參照,下方物體又會產生巨大的形變。身體平衡狀態在瞬間被打破,身體需要根據這些變形的視覺信息來重新調整姿態,因此會發生重心的擺動。這種擺動信息傳到大腦中,會立刻拉響警報:你在幹什麼?是不是想跳樓?不要衝動!

所以,在很高的地方,雖然有安全保護,我們還是無法抑制自己的恐懼,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發抖,腿軟。這實在是正常反應,沒什麼丟臉的。

比如你在登華山遇到這些路段時:

沒關係的。當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登華山,恐高症發作,勉強爬上來后不敢返回,淚流滿面地寫好了遺書。後來華陰縣令知道了,費了好大力氣才把他救下來。在蒼龍嶺蒙羞的名人不止韓愈,清代經史學家畢沅當山西巡撫時,在幕僚陪伴下登華山,除了沒寫遺書,重演了韓愈的故事。

所以,玻璃棧道這種在視覺上特別讓人容易恐懼的變態地方,特別容易看到這樣的情況:

你也可以成為蜘蛛俠

那些留下瘋狂自拍照的俄國蜘蛛俠,其實沒有那麼了不起。

下面這張著名的《摩天樓頂上的午餐》(是否自然真實尚有爭議)中的工人,氣定神閑是蜘蛛俠無法比擬的。

不過,我們對高度的天生恐懼是可以逐漸克服的,而且它與臨床上講的恐高症不是一回事。

現代意義上的恐高症(Acrophobia)這個詞,是希臘語的詞根 Akros(頂端)和拉丁語中 phobia(恐懼)的組合,是義大利醫生維爾加(Andrea Verga)在 1887 年創造出來的。

恐高症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組非常罕見的癥狀,因為那個時代的建築物尚不足以讓多數人離開地面。恐高真正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由城市裡越來越多的高樓引起的。

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中,恐高症屬於焦慮障礙大類,是特定恐懼症的一種。如果以產生輕度的不適和迴避來界定,人群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會體驗到恐高癥狀。但是真正達到診斷級別的恐高症患者應該在 5%以內。對於高度的恐懼會幹擾到他們的生活,他們從來不會嘗試觀景電梯,有的人連自家陽台都不敢去。

造成這種程度的恐高症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因為身體平衡出現問題,更容易感到眩暈噁心和身體不適,對老年人來說,這種現象較為常見。

對更多恐高的人而言,過去的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人曾經有過從高處摔落,或者看到別人墜落的經歷,就會建立起恐懼的條件反射聯結,隨著經驗的積累,對高度的恐懼也會逐漸加強。

也就是說,除了前面那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有成為蜘蛛俠的潛質。

讓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戰戰兢兢的懸崖棧道,工人師傅修建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心理諮詢理論認為,將一個人暴露在恐怖的情境中,並堅持下去,焦慮感就會減輕。根據每個人承受能力的不同,可以使用快速暴露法和系統脫敏法兩種技術。

對於恐高這件事情來說,快速暴露法就是一步到位的到達最高點,一旦克服了恐懼感,就不會再害怕任何高度;系統脫敏法則是循序漸進的逐級暴露,並最終到達最高點,徹底克服恐懼感。

我們大多數人對高度的恐懼,其實是隨著城市建築的高度不斷改變適應的。從來沒見過樓房的人,可能第一次站到五六層樓的陽台時就會出現恐高。第一次坐飛機的人,也多半在看窗外時心驚肉跳。

前混凝土時代人類最高建築科隆大教堂,建造耗時了 600 多年,完工於 1880 年,塔尖高 157 米,比 2000 多年前的埃及金字塔多了 10 米。

鋼鐵美學的代表埃菲爾鐵塔,曾經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物(1889-1931),高達 324 米,鐵塔上三個視野開放的觀景台讓很多人第一次體驗到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下面這位是 YouTube 知名視頻主,英國玩命狂魔詹姆斯·金斯頓

在他們的視頻中,俄羅斯小伙站在樓頂邁出一隻腳,腳下是令人暈眩的高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