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二十二:宏大敘事中的邊緣記錄

第一部獲得龍標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在完成拍攝兩年後,終於得以公映。

《二十二》預告海報

之前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過導演郭柯的採訪,並對圍繞這部影片的爭議有一些了解。直到看過影片之後,才終於有底氣可以寫下自己的感受。

雖然這部影片的豆瓣評分在公映后迅速上漲至8.7分,

但在幾個月前,圍繞韋紹蘭老人拍攝的前作《三十二》的豆瓣評分為9.2,《二十二》的評分只有7.3。乃至專門有人在討論版發帖問:《二十二》到底差在哪裡?

《三十二》劇照

過於平淡、結構鬆散——這是此片為大部分人詬病的地方,彷彿導演欠缺處理這種明明很「有料」的素材的能力。

但我認為,並非如此。相反,可以很明確地看出,在拍攝《二十二》時,導演對這個題材有了更成熟的看法,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有不同的態度。

正如海報上寫的,它是一部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紀錄電影,而非扛大旗的歷史紀錄片。

於是我們看到老人們坐在家中,身邊雞犬相聞;看見兒孫們肆無忌憚地在鏡頭中打鬧;看見無休止的洗衣服、做飯、吃飯等日常生活……

《二十二》預告片劇照

如果說《三十二》的張力來自於「自己流淚自己抹」和「這世界紅紅火火,吃野東西也要活下去」的兩相對照,那麼《二十二》的潛力,也許就在於對這個特殊人群去標籤化的表達。這個過程在前作中已經開始,並在本片中得到了完善。

影片中涉及這些老人慰安婦經歷的細節很少,並在她們表現出抗拒的時候點到即止。大部分時候,她們都在講述自己的丈夫、兒女,回憶自己的父母和童年歌謠。她們有人孓然一身,居住在養老院,回顧自己當年的崢嶸歲月;有的由後代輪流照顧,表示有點錢花、有東西吃,就很幸福了。

在詩意、精緻到每一幀都能當攝影作品的鏡頭下,觀眾們預設中的國讎家恨和血淚控訴,幾乎未曾出現。無論是被頻繁使用的框式構圖,還是情感宣洩時的前景遮擋,影片全程保持著冷靜和剋制。

《二十二》預告片劇照

《二十二》預告片劇照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一個細節。有次有人拿了張80多歲的日本人的照片給王玉開老人看,本以為她會生氣、難過,可是她笑了。她說日本人也老了,連鬍子也沒有了。

她們被擄去做慰安婦的日子短則三個月,長則兩年。但在那之後,她們都度過了七十多年的漫長人生。大概,沒有任何旁觀者能真正了解這七十年給她們帶來的變化。

甚至,其中一位老人在被問及最大的願望時,是「中日友好,不要再有戰爭。因為有戰爭的話,會有更多人受害。」這種態度,想必讓許多人感到驚訝。

但這並不代表這部影片完全繞過了這些老人的苦。

在有媒體介入前,她們不約而同地在鄰里和兒孫面前對自己的遭遇保持沉默;好幾位老人都沒有結婚或者喪失生育能力,孩子是收養的;有些老人家徒四壁,除了低保以外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有些志願者送的愛心物資,到她們去世時都是嶄新的……

導演關注於她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在大雨之中,雪原之上,將這種苦用溫和、不驚動她們的方式表達出來。平緩而略帶陰鬱的鏡頭風格,代替了受害者揭瘡疤式的直接訴說。

《二十二》劇照

這部影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在昏暗的房間從正面拍攝一個老人坐在長凳上剝花生(或者別的堅果)。這個鏡頭持續了很長時間,然後慢慢上搖,直到在磚牆上出現老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不依憑任何對話和故事, 這個鏡頭極致的日常感和世人加諸老人的身份放在一起,本身就非常有力量。

《二十二》預告片劇照

另一個對我個人而言十分震撼的段落,是片中提到的位於武漢市區的慰安所遺址。

《二十二》中拍攝的武漢市區慰安所遺址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文科生,我背過那麼多戰役的日期和名字,卻對自己身邊的這些建築中的歷史一無所知。而且一些老人依然居住在武漢。

這在令我感到愧怍的同時,切身感受到這個題材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的邊緣性。更別提之前某地將慰安所遺址作為妓院拆除引發的輿論風波。

這種邊緣性在影片內外都有所體現。

除了影片中展示出來的一些老人生活的困窘,作為戰爭受害者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道歉和賠償,在畫外,她們的遭遇也不能說符合她們的際遇。

據導演介紹,林愛蘭老人曾是紅色娘子軍的一員,潛入日軍為部隊偷過子彈,並打死過兩個日本人。政府因此獎勵給她兩個紀念章。後來,她被抓去做慰安婦,喪失生育能力,並被毆打至雙腿殘疾。

林愛蘭老人和導演交談

但林愛蘭老人去世之後,墳頭卻只有一抔黃土。導演從老人的養女處得知,按照當地風俗,只有兒子或男性親屬才能為逝者立碑。經過多方聯絡,老人去世四個月後,終於有了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抗日女戰士林愛蘭女士之墓」。老人生前最珍愛的兩枚紀念章,一枚隨她入土,一枚捐給了「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

林愛蘭老人之墓

可貴的是,導演在用影像記錄她們最後生活的時候,最終放棄了將她們拖入主流人群對這個標籤的想象,而選擇為觀眾展現這些命途多舛的老人生命中真實的悲傷和喜樂、堅硬和淡然。

2012年,導演郭柯為自己的紀錄片起名《三十二》,是因為當年逾20萬慰安婦,僅剩32人倖存。

2015年,數字變成了《二十二》。

2017年8月14日,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海南最後一位慰安婦「含恨去世」的消息。至此國內「慰安婦」倖存者僅剩8人。《二十二》公映。

可以說,《二十二》是對最後一批倖存者的搶救性記錄,而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對受害者的消費。影片以葬禮為始,葬禮為終,「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只留下為慰安婦訴訟問題奔走二十餘年的志願者一聲嘆息:「早知不會有結果,也許當初就應該不去打擾她們。」

《二十二》劇照

也許在所有老人都去世的時候,公義仍不會到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因為這部影片,她們生活過的痕迹不會再被抹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