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快速增長可能是個坑?

產品的冷啟動,就是要找到用戶和使用場景。如何從0-1,是每個產品人深刻的焦慮。

如何獲取用戶?什麼樣的增長才是好的增長?

有人認為,儘可能快、儘可能多地去獲取用戶,就是王道。

但也有不少知名產品人認為,過度追求快速增長,反而可能成為企業面臨的大坑。

產品冷啟動,面臨0-1的過程時,「如何快速增長」是產品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但是快速增長這件事,到底好不好?

不一定,有可能是個坑。

▌首先,有可能會發生定位錯位

曾經有一款火爆朋友圈的產品,叫做「足跡」。儘管本身是一款旅行類的產品,但因圖片的廣泛傳播,很多人把它當成了美圖秀秀。

導致最直接的結果,是伺服器撐不住。而更致命的,是產品定位發生了糾結:一款旅行類的APP,卻湧入了很多把它當圖片用的用戶。

這是產品人必須面臨的問題:新來的用戶比原來的用戶多了非常多。那麼是照顧原來的用戶,還是新來的用戶?

這恐怕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第二,匆忙擴張卻圈錯了用戶

2013年微信成了國民應用,阿里很著急,花了很大力氣做「來往」。

這麼晚做的東西,要怎麼快速增長?阿里給整個公司的員工定了要求:每個人必須加滿一百個好友。

這樣一來,來往的第一批用戶是什麼人?淘寶賣家。

因為,阿里員工很多事淘寶小二,而他們接觸最多的人是淘寶賣家。員工為了完成任務把合作的賣家拉到「來往」,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個平台成為賣家樂園,充斥商品廣告。

第二批用戶就更奇怪了,獵頭。

因為「來往」上一開始都是阿里員工,所以他們在上面的昵稱就是公司花名,好友也都是公司同事,很好辨別。這對獵頭是一個好時機,馬上進入,擴張通訊錄,直接聊直接拉走。

後來人力資源部發現公司花名做昵稱不行,直接叫停了。

但是又引申了另一個問題,不讓用花名、實名,就沒辦法光明正大地加同事。淘寶賣家也不願顯示自己的身份。這時候,你就發現有人把人頭像改成了失足婦女的照片,名字也起得很曖昧。

這個時候,產品變得非常奇怪,並且,不像是一個用戶的產品。

新浪微博2009年開始做,很快就火了起來。一年半之後,騰訊開始著急了,跟進做了騰訊微博。當時公司非常重視,調動了騰訊各個部門的精英。

在新浪微博大勢之下,騰訊微博面臨兩個問題:

  • 內容不夠多

  • 用戶不夠活躍

騰訊採用的解決辦法就是把QQ簽名直接同步過來。好友看見你的簽名內容給你評論,騰訊微博就可以光明正大給你推一條消息說「你的好友評論你了」。把你拉回來,活躍就提高了。

這是件想起來很美好的事情。實際結果卻是,很多人QQ簽名並不是完整的一句話,有的甚至只是「我的手機號改成……」

糟糕的內容放上來,根本沒法看,也沒有人有興趣互動。更致命的是,這樣的簽名,就算有人評論,你也不會回到騰訊微博的平台。

最後的結果就是質量變差,活躍下降。

有很多人,包括Google+的早期,他們的目標都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用戶。

這樣的話,很多人都會作弊,或者是這個產品體驗很糟糕。

在facebook有一個規定:不允許太快考慮病毒效應。我們要擁有高質量的用戶,我們要有「驚艷一刻」,而且不斷地去給用戶「驚艷時刻」。

每一個消費類產品都有這樣的驚艷時刻。

比如,你第一次用滴滴,點一下,車就來了。比如,你在京東上購物,它當天就送貨上門了,這就是讓你驚艷的時刻。這時,你會釋放出一種情感。

那麼,如何儘快給到顧客這種驚艷的時刻?

首先,衡量自己產品的驚艷一刻是什麼

facebook做了好幾千次測試,才找到屬於自己的「驚艷時刻」:讓用戶在10天之內找到7個好友,這讓用戶用覺得十分有趣。

而Facebook那些失敗的競爭對手,比如myspace,是因為他們的用戶找到好友的時間太長了,用戶沒有等到這個驚艷時刻。

所以獲取客戶要慢慢地做,穩定地做。你要儘快給到用戶價值,並且衡量:到底自己產品的驚艷一刻是什麼。你公司的每一個人都要為此負責,要能夠儘快創造這種價值。

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了。

你要一直持續給用戶這種「驚艷」的一刻。這就是你與用戶之間的交互,確保用戶能夠對你的產品非常投入。

如果你無法判斷你的產品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使用、是不是擁有對用戶的核心價值,就自己先使用起來,你是最好的用戶

如果你使用自己的產品非常積極、正面,你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自己的產品。

只要找到自己的「驚艷一刻」,持續給到用戶,你才能讓用戶去邀請他的朋友加入。不要想到這些病毒係數,而是要關注到驚艷一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事實上,2B市場和2C市場在運營方面有巨大的差別,最主要的是:

對於2C業務來說,用戶下單之後,基本運營活動就結束了。只有在增長乏力的時候,才會關注用戶的促活和留存。

因為用戶來源千差萬別,運營策略需要不斷跟隨用戶變化。通過市場運營引流的方法積累的一些客戶,第二次做活動可能吸引的就是另一批客戶。

對於2B業務來說,下單之後,對用戶的運營才剛剛開始。

公司購買之前,會花大量的時間驗證你的產品是否有效,甚至要通過競標方式決定。合作運轉起來后,才能變成只需常規維護。

從一個客戶簽約使用你開始,就意味著你鎖定了它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消費訴求。只要他不離開,每年都會給你錢。所以,你不斷累積的每一個客戶,都將成為未來幾年積累企業發展的現金倉庫。

第二,購買連續性不同

對於2C的用戶,要讓他產生持續消費;對於2B的用戶,要去關注他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其業務與產品之間,是否在一個正向的曲線上。

用戶在淘寶購買,不太容易有連續性:看到京東便宜,用戶就會去京東。

但企業不同。企業的連續購買,背後實際上是企業業務不斷升級的訴求——只要客戶還活著,還在不斷的發展,就一定會有不斷購買的需求。

2C的業務中,有一種策略叫做捆綁銷售。

比如商家要賣的爆品是鍋,但會搭配一個炒勺一起,給用戶套餐打八折。雖然炒勺不是用戶想買的,但是他額用得上而且便宜,還是會買。

但在2B業務中,企業級產品打包一起賣,客戶是不買賬的。

為什麼行不通呢?企業每一次購買背後是有非常明確的需求的:花公司的錢去解決一個十年之後才發生的問題,是不現實的。

所以,如果你想促成企業用戶的購買,就必須非常了解它業務的需求,傳統的促銷方式都會失效。因此對於2B的用戶而言,買什麼不重要,怎麼去使用它才是要關注的重點。

有的產品增量快,但體驗不好。也有可能是制度設計的問題:產品設計者與執行者,沒有進行最大利益的統一。

舉一個案例

大家可能在國內瀏覽網頁的時候經常發現:有各種各樣誘導性的廣告騙你來點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於廣告主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提升廣告的投放效率,也就是點擊率。

結果是什麼呢?網頁真正有效的點擊區域做得足夠小,其他所有區域都變成是廣告。

因為,反正最後領導是看數據的,轉化率提高就行。執行者就不會管這個轉化最終效果怎麼樣,是不是用戶被騙進來的。

這就會形成一個非常糟糕的循環。

而Facebook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就成為了移動廣告領域的王者,遠遠領先於谷歌和任何其他的對手。就是源於Facebook廣告上一個非常精巧的設計。

Facebook在廣告評分系統裡面加入了一個東西,叫做相關性指數。

什麼叫相關性指數?用戶在Facebook平台上可以跟廣告互動。比如把廣告關掉,或者在廣告下面評價,分享,轉發,互動會嚴重影響到廣告的評分。

這個評分會直接跟廣告的點擊、轉化率這些數字沉在一起,最終決定這個廣告能不能見到用戶。

比如我給一個下載出價是五美金,希望每個用戶最終從點擊轉化到下載我的遊戲。Facebook的做法,是把這五美金的價格乘以點擊率乘以轉化率,來競價。

第二,讓用戶為廣告評分

Facebook通過他的演算法,給廣告做了一個評分。如果用戶給你廣告點了一個贊,你的廣告評分就會增加;如果用戶打了一個叉,廣告評分會大幅降低。

做了這樣一件事情之後,騙用戶的廣告在Facebook上投放不進去了。只要用戶檢舉或者揭發你,你的廣告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展示給你的用戶了。如果你的廣告契合度和產品的契合度非常高,你獲取用戶的成本就會降低。

追求快速增長究竟會不會讓企業踩到難填的坑?讀完本文,你或許同意,或許猛搖頭。歡迎你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和經歷~

*本文由徐克臻根據混沌研習社課程內容整理而成,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直接在下方留言,我們會及時回復。

下周課程推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