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丈八蛇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說唐》中的單雄信使用的兵器都叫作「丈八蛇矛」。「丈八"是說這種矛很長大,「蛇矛」則被畫成矛身彎曲如蛇、矛尖分叉如蛇舌的一種兵器。樣子倒是符合「蛇矛」的名稱,可是從結構上分析, 這種樣式的兵器前端既不尖銳,兩側也不鋒利,沒有什麼實用性能,在考古中從來也沒有出土過這種兵器。所以,這種樣式的「丈八蛇矛」完全是想當然地向壁虛構出來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體形長大、被稱作「蛇」的矛呢?有的,它在先秦稱作「鈹」,到了後世叫作「槊」。

1983年在湖北江睃馬山出土了一件形制奇特的兵器,其形狀似矛但是比矛要長大,兩側像劍一樣有刃卻又有裝秘的銎,這是一件長兵器而不是一柄短劍。該器器身上有「吳王夫差自乍用鈼」八個錯金銘文,說明這是吳王夫差的兵器,但是「鈼」是什麼兵器呢?張舜徽先生釋 「鈼」 為 「矟」 的異文讀若 「笮」,釋作矛,所以這件兵器被稱為「夫差矛」。其實類似的兵器 1977年在安徽貴池就已出土過一件,形制、大小、花紋都幾乎相同, 只是沒有銘文,這件兵器也被定名為矛。但是,這兩件兵器比普通的矛要長一倍,而且兩邊有刃,形狀更像劍,這種形狀似劍、裝法如矛、功能介於矛與劍之問的兵器應該叫作鈹。

吳王夫差矛

關於鈹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說文解字》把「鈹」解釋為「劍如刀裝者",意思不太明確。漢晉以後文獻中幾乎見不到「鈹」字了、於是鈹也被人們遺志了。1979年秦俑1號坑出土了 16件形似短劍而帶有扁鋌的青銅兵器,因為其後連接符帶有鐧鐓的木柲,所以被確認是鈹,再聯繫《說文解字》才令人恍然大悟,所謂「劍如刀裝者」原來是「劍如矛裝」之誤。 後來有學者對鈹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鈹在戰國秦漢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兵器,只是後人不認識它,把它誤認為是長矛或短劍了。

吳王夫差矛

在江陵和貴池出土的兩件鈹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鈹,證明鈹的起源於春秋吳國的論斷是正確的。戰國時楚國的鈹。繼承了吳國鈹的特點都是以銎裝柲的,這類鈹可以稱之為有銎鈹。有銎鈹裝柲的特點與矛是一樣的,說明鈹確實是從矛發展演變而來的。但是,當鈹傳到北方后,龍方各國卻以本地慣用的扁莖劍為母本發展演變出了扁鋌鈹,於是形或了南北兩系特點不同的鈹。

鈹在戰國時代曾被廣泛使用,但是扁挺鈹由於結構上存在著弱點,使其在橫劈時無法克服鈹頭與木秘結合不牢的毛病,因此在實戰中漸漸被淘汰到漢代扁鋌鈹已經很難見到了,但是有銎鈹卻沒有這個缺點,還發展違一種在鈹頭和銎之間加一段短柄的有柄鈹,使鈹頭的分量更重、殺傷力更強。出土的漢代的鐵鈹大多數都是這種有柄的鈹。

漢代以後扁鋌鈹逐漸被淘汰了,但是有銎鈹和有柄鈹仍在儀仗和實戰中被廣泛使用。鈹比矛更長大作為儀仗更加威猛。而且西漢軍隊中有「長鈹都尉」一職。在漢畫石像中常常武庫的畫面,常常可以看到蘭錡上插著鈹。

既然戰國秦漢時代鈹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兵器,那麼為什麼東漢以後人們似乎不認識鈹是什麼東西了?原來是因為漢人對鈹的稱呼發生了變化。漢代南方人把鈹也叫做「鍦」 、 「鈒」 、 「鉈」 、「鎩」,音都讀作shi 、 she 、 sha。吳王夫差鈹自名「鈼」讀作zuo,兩者讀音在吳語中都是想通的。漢代以後鈹並沒有消亡,它的名稱讀音也沒有變化,但是它的名字被改寫為「矟」或「槊」了。

《集韻》解釋說:「矟,長矛,或作槊。」《釋名》解釋「矛長丈八尺曰矠,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可知矟是騎兵使用的長兵器, 所以又稱馬矟或馬矛,但是矟與矛的區別不僅在於矟比矛長,還在於矟的兩邊有刃,所以又稱為「兩刃矟」,這種「兩頭有刃」的矟就是鈹。吳語中「矟」 和「槊」的讀音和「鍦」「鈼」也都相通,而且和「蛇」的讀音也相通,所以民間就把「矟」或「槊」稱作蛇矛,因為槊比矛要長大,所以又稱之為丈八蛇矛,後人望文生義,把它畫成彎曲如蛇的矛了。

鈹這種兵器在漢代以後仍然一直在被使用,江蘇丹陽出土的南朝蕭齊墓畫像磚上有持槊的侍衛像,敦煌的西魏壁畫中有手持馬矟的騎兵像,從鈹( 槊) 前有鋒、側有刃的特點來看,《西遊記》中二郎神楊戩拿的兵器——三尖兩刃刀也應該是一種變形的鈹。由於鈹的體型大、分量重、殺傷力強,所以使用鈹(槊)的將軍常常都是猛將,不過隋唐以後鈹(槊)在戰場上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在依仗隊里還是屢見不鮮,例如軍事博物館的古代兵器館內陳列的十八般兵器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各種變形的鈹。正因為漢代以後鈹的形制與名稱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後來的人們就慢慢地變得不知道鈹為何物了。

▶對刀劍感興趣也可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1040089093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刀劍檔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