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大平台知識付費領域的路徑分化

為什麼內容付費如此如火如荼?

無論是「得到」上的知識大V,知乎live上的達人,還是分答上的非著名答主和講主,如此多人可以通過大眾內容平台的傳播實現價值——或者說掙到錢——首先是因為上一輪內容免費浪潮造就了「好內容稀缺」的事實。

過去,唯一能讓用戶掏錢的是教育和出版業,主要形式是花錢買培訓、花錢買圖書。這兩個行業設置了一個固化認識:學歷傍身或著作加身方能稱為知識工作者,才能有資格讓人為你的知識買單。

門檻高企的出版時代,知識生產者與消費者規模有限,互聯網開啟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無門檻的內容市場,讓內容生產者各逞其能,通過極其豐富和大量的平台發布內容,聚攏受眾,使得如今的知識市場供給與需求雙向興旺。

供給端過旺的時候,稀缺內容的價值就顯現出來。因此,內容付費又成為了大家眼中的「通途大道」。如今知識付費市場上的逐鹿者們,都必須面臨內容供給、平台供養、用戶定位這三個真問題。

內容供給端:源頭活水在哪兒?

重新審視互聯網時代的「免費」浪潮,無論是維基百科還是《羅輯思維》,都是一個藉助互聯網將「付費知識(圖書、論文等)」數字化、免費化的過程。在知識的免費化運動中,維基志願者、知乎用戶、分答答主、羅振宇們功莫大焉,是他們完成了碎片化的內容供給。

而付費時代,內容供給起了微妙變化,知識權力的轉移過程,即過去的教育者、撰述者(寫書人)逐漸被說書人、知識達人們替代。內容的高頻生產者,成了知識達人。

當達人們開始謀求「變現」,知識便想要「賣錢」——這和互聯網產品「免費—付費」的曲線策略異曲同工。

有了內容供給,不見得一定能賣錢。沒有人會為微博上的「段子」買單,但卻會為聽到一段60秒語音的「獨家經驗」掏錢;先有李翔專欄、吳伯凡專欄,後有薛兆豐專欄,為何能紛紛在得到平台上銷售一空?是因為這些內容具備兩個特徵:

一、內容有了產品形態;二、內容足夠稀缺。

如我們所見,微信的打賞、「得到」的付費訂閱、知乎、喜馬拉雅的付費直播或音頻、分答剛剛推出兩個月的「小講」,其實都在致力於一件事:幫助知識達人完成「產品化」。

199元一年的大V專欄,是「得到」的產品形態,其對KOL的選擇從李翔、熊逸到薛兆豐,從商業常識、哲學經典到宏觀經濟,得到顯然瞄準的是一個中產精英的市場,幫助其「共同成長」,或者說緩解中產焦慮。得到專欄是目前的內容付費中「單品」產值最高的,卻也是門檻最高的。

目前知識付費領域四大平台,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羅振宇的品牌加持,同時決定了「得到」專欄只能走寧缺毋濫的精品路線,挑戰在於,很難快速複製到100個、1000個。得到團隊向出版行業取了不少「真經」,例如版權經營,但是,一旦大V進入了封閉生態,曾經依靠冬粉而生的大V們必然面臨冬粉的流失,大V們需要在失去冬粉和獲取固定收入之間做出權衡。

羅振宇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知識付費並不代表「一切大V都能實現知識變現」。一旦知識平台源頭活水不夠用了,給大V們許下的平台夢會不會越來越遠?

知乎和喜馬拉雅均是從社區開始發展付費模式,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均來自於社區本身,喜馬拉雅和優質內容聯手,例如和馬東聯合推出《好好說話》等付費產品;而起家於傳播知識、經驗和見解的知乎,最終也走向了封閉,推出知乎live,為達人、大V們開闢通道,辦起了獨立於社區之外的收費講堂,也是對問答社區乾貨與知識氛圍的「釜底抽薪」。

有社區基礎的知乎和喜馬拉雅,優勢在於主講者可以通過原有的社區源源不斷地「拉新」。不過,進入變現階段的知乎,顯然已經進入退守姿態,失去了不斷發掘「普通人頭腦中的知識、經驗、見解」的野心。

一個難以忽視的細節是:越來越多的知乎大V開始到分答上開設語音課堂。讓知識、經驗、見解直接變現,分答正在接下這一棒。

付費平台們的路徑分化

內容付費平台們的產品設計、運營策略均是圍繞變現效率而展開。和得到的精英路線不同,知乎、喜馬拉雅和分答均選擇了一條「扶植草根」的運營策略。

這類平台需要思考的是:知識達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先說基於微信社交關係而生的分答。分答在知識網紅變現領域「起了個大早」,越來越多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出現在分答答主的語音里。

今年1月,分答開始著力推出「小講」,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希望通過小講從分答中區隔出一塊「實用知識服務」的自留地。分答小講也在幫達人做產品,產品形態不是直播,而是通過UGC方式——準確的說是PUGC——大規模激發「語音微課」。

情感理財育兒,是分答「小講」上的三大內容支柱

分答走紅的推手之一王思聰在最近也開通了「微博問答」。微博、知乎均是問答功能的追隨者,這對於分答這樣典型的「挖牆角」式平台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畢竟分答的基因不是一個產生知識網紅的地方,而是知識網紅們的冬粉變現渠道。

分答的討巧之處在於,初始用戶即有付費習慣。這或許是分答轉身,開始逐步淡化問答、主打「小講」的原因。

分答小講上sku極大豐富,大量情感、職場、理財達人們聚集在此,幾乎成為內容三大支柱。相對於音頻直播,分答小講的產品形態,其實為訂閱者與答主之間提供了大量的互動機會,而且不限於課程本身。顯然,分答在對過去那種很難有黏性的「問答」形態進行了二次思考。

對於知識達人們來說,當然想要「持續變現」,隨機性、被動性的問答就肯定比不上體系性、主動性、培訓式的付費講座。

喜馬拉雅、分答代表的PUGC模式,無論對於內容的供給還是平台的運營,顯然更有效率。

內容消費端:誰是真正的買單者?

目前知識付費的四大平台中,分答是唯一沒有經歷「用戶轉化」階段的。從在行到分答,初始用戶即自帶付費習慣。

曾經的免費內容社區的知乎live和喜馬拉雅都在經歷「用戶轉化」。儘管二者天然擁有大量用戶,但事實上面臨同樣的問題:轉化率。

某第三方數據平台曾透露,喜馬拉雅在推出「精品付費內容」后單月盈利增長。但類似的流量型平台,正處在「用戶基數較大」的紅利期,和得到上的大V同理,開設音頻欄目的主播們,更多是靠冬粉獲取流量賺取隱形收益,他們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對其內容的直接購買者。

流量型平台,想要沉澱下更多真正習慣掏錢的用戶,不僅要面臨免費用戶們的「不理解」,還可能要花更高的時間成本去獲取付費用戶。

得到的早期用戶,大多靠《羅輯思維》免費內容從流量型平台上吸引到的500萬的用戶中轉化而來,再通過數量有限(目前不到10個)的專欄進行付費轉化。接下來得到的運營可能要面臨一個問題,即如何把這500多萬的用戶(專欄付費用戶在100萬以下)分流給更多老羅加持的內容生產者。

誰擁有付費用戶群,對於成熟內容社區中的達人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吸引,這是分答小講撿的「大便宜」。由於分答小講沒有「免費用戶」的包袱,對於現存知識達人的「挖角」顯得順理成章。理性的達人或大V心裡很明白:到一個付費習慣良好的平台,他們事實上更容易獲得「訂閱者」,而不僅僅冬粉——冬粉並不全是有付費願意的。

由於受眾的分化與知識傳播形式的多樣,內容付費平台不可能出現一家獨大,而必然是戰國時代「各自稱雄」的局面。因此,大規模UGC的純付費平台顯然更有機會。UGC社區們的機會在於豐富的活水源頭和足夠的sku,而想要經營和爭奪頭部KOL資源的方式看起來「太重了」。

更大的市場一定孕育在每一個大眾化的細分領域中,知乎里的另類職人、分答小講上的「情感達人」,才是這一波浪潮中最有活力和最具規模的源頭所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