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華陽國志》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裡面到底有多少關於范長生的記載?

導讀

在「黔江星辰·范長生」大型系列報道採訪團在川期間,接受採訪的數位古代歷史學者專家以及青城山道觀里的道長在談論范長生時,均提及了《華陽國志》這本歷史著作。

那麼,《華陽國志》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華陽國志》裡面到底有多少關於范長生的記載?其作者和范長生是否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在得知成都市崇州的街子古鎮上有一座華陽國志館后,採訪團一行驅車前往,以期尋求這一連串問題背後的答案。

地方志鼻祖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華陽」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華陽黑水為梁州。」作者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說:「唯有天漢,鑒亦有光。實司群望,表我華陽。」且註釋說將漢水作為華陽地區的標誌。所以,《華陽國志》所記地區為《禹貢》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華山之陽、漢水之南而得名為「華陽」。

全書記載了公元四世紀中葉以前,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三省以及甘肅、陝西、湖北部分地區,以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結合,堪稱地方志「鼻祖」,一些學者在治史時會把這部書與《史記》比對來做研究,尤顯其歷史地位和文獻價值。

《華陽國志》全書十二卷,約十一萬字。全書內容,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一至四卷主要記載巴、蜀、漢中、南中各郡的歷史、地理,其中也記載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等,但以記地理為主,其類似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西漢末年到東晉初年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劉備劉禪父子和李氏成漢四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紀;十至十二卷記載了梁、益、寧三州從西漢到東晉初年的「賢士列女」,這部分相當於「正史」中的列傳。

《華陽國志》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專著,被中外史學界稱作「地方志的初祖」,英國李約瑟博士所著《科學技術史》中稱它是「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之一」,千百年來挺拔於地方志之林並成為地方志之鼻祖,為人們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和參考價值。

記者查詢資料得知,徐廣的《晉記》,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昭的《續漢志注》,李膺的《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初修的《晉書》以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

關於范長生的歷史記載,歷史學界歷來也都以《華陽國志》所載為基本依據。如《華陽國志》卷九《李特雄期壽勢志》載:「(范)賢名長生,一名延九,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涪陵丹興人也。」

華陽國志館

街子古鎮位於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後山連接。古鎮水系發達,地下水豐富,石板路兩側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斷,因而有「川西水鄉」之名。到達古鎮后,沿著江城街的青石板路,走至盡頭的街口處,便可看到一座氣勢宏大、風格清雅的「華陽國志館」矗立在眼前。

在華陽國志館大門兩側有一聯云:「如鑒如衡千秋筆,求真求是百代師。」這也是當地人們對方誌巨著《華陽國志》及其作者常璩的點睛之評。

走進華陽國志館大門,迎面可以看到《華陽國志》作者常璩(約291–361)的人物塑像。常璩塑像端坐台前,神情若有所思,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持筆,左手撫卷,似乎正在為一段文字的遣詞造句而苦心斟酌。看完旁邊的介紹,才知道常璩這位史學大家原來就是崇州人,所以他的家鄉為紀念常璩而在街子古鎮專門修建了一座華陽國志館。

館內導遊告訴我們,華陽國志館是以紀念常璩為文化主題,藝術再現了常璩的著史人生。展館分為接待區、展示區、收藏室、觀景區幾個區域,運用多種手法,展示了《華陽國志》中所記載的古蜀風流人物、史志典故、民風民俗、自然山川等內涵豐富的內容。

在華陽國志館內,玻璃櫥櫃里還陳列著不同時代不同的《華陽國志》書籍版本,館內牆壁上的文字、浮雕、雕塑還向參觀者展示了常璩及撰寫《華陽國志》的過程、歷代名家對《華陽國志》的評價,仿當年抄志坊的場地等,整個展館井然有序,各展室布局緊湊,雕塑、浮雕及仿古傢具製作工藝精緻,讓觀者耳目一新、如臨其境,對成漢政權時期的風土人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導遊向我們介紹說,《華陽國志》自成書以來,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

北魏崔鴻說常璩「少好學」。唐代房玄齡評價常璩「蜀之良也」。唐代著名史評家劉知幾則在《史通·雜述》中說:「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施於本國,頗得流行;至於他方,罕聞愛異。其如常璩之詳審,劉昞之該博,而能傳諸不朽,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

北宋學者呂大防在《華陽國志·序》中也說:「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 明代張佳胤說:「征所耳目,辨方核實,起自上世,終於永和,表著成敗,弘鋪傳贊,凡十二卷,號曰《華陽國記》,心亦勤矣。」 明朝張四維則贊道:「晉常璩《華陽國志》十二卷,所言梁益之故詳矣。觀其考貫方輿,章顯材哲,足以剖析疑誣,翼贊人倫,有味乎其言之也。」

師從范長生

在華陽國志館的一處房間里,有幾幅系列繪畫展現了常璩的人生軌跡,包括記載了常璩博聞強記、鑿牆搜簡、巧結藤橋、青城拜師、訪山問水、兒望母慈等一列故事。記者注意到,「青城拜師」環節是這樣描寫的:

「常璩人至青年,求學的願望更加強烈。他聽說青城山下長生宮范長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位得道的飽學之士,便想拜范長生為師。但范長生起初並沒有接受他,在常璩的誠心和堅持下,他終於成為了范長生的學生。」

從上面的一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信息:其一,青城山下長生宮的存在有了新的佐證;其二,范長生本人「甚有名德,兼善天文,破曉術數」;其三,《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不僅曾「依附范長生」,更是拜師範長生,成為了范長生的座下學生,後來更是和范長生同朝為官,由此甚至可以推測常璩的治學思想或許也受到過范長生的影響。

史料記載,常璩,字道將,晉世蜀郡江原縣人。江原常氏為巨族,頗多治學藝、擅文辭、喜著述者。4世紀初,因蜀地農民起義,當地士族紛紛率其部曲客戶流轉遠徙他鄉。常氏以常寬為首,跟隨杜弢等人遷徙到荊湘一帶。常璩當時尚幼,家境貧困未能遠徙,便依附青城范長生以自存,后受李雄綏撫。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范長生在青城山一帶勢力的強大,「附者眾多」。

成漢政權成立之後,為鞏固政權而招賢納士,慕常璩之名,拜為史官。常璩依據當時圖籍版檔,撰《梁益二州地誌》《蜀志》等書多種。到李勢即位,常璩官至散騎常侍,出入宮廷,侍從皇帝,傳達詔令,常理文書,參與要政決策。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史料和了解成漢政權內情,進行廣泛實地調查之便,為編纂史書《華陽國志》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東晉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常璩勸李勢降,後任桓溫參軍。成漢歸順中央朝廷后,常璩隨李勢赴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李勢被封為「歸義侯」,常璩則入秘閣,掌著作,整理舊作,終成《華陽國志》。

漫步華陽國志館內,一位秉筆直書、求實存真的史官形象在記者心中逐漸明朗起來。縱觀常璩一生,不僅曾經依附范長生,後來兩人還同朝為官,或許還來往密切,關係非同一般。

這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作為同一時代同一政權下的歷史名人,常璩筆下的范長生確實更為真實可信,也難怪古今學者研究范長生均以《華陽國志》為準。

特約審稿人:何澤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