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攝影史上的經典之吻

編譯/劉金

超現實之吻

[Man Ray]

曼·雷(Man Ray,1890-1976),1935年拍攝的《The Kiss》。曼·雷是達達主義的奠基人,先鋒攝影大師,詩人,雕塑家,超現實主義電影的開創者。他還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作品價值遠遠超越其它藝術形式的藝術家。

的確需要激情,一種我的眼裡只有你,旁若無人表達愛意的激情。吻,是一種示愛方式,也是一種甜蜜的享受。自從有了攝影術,這個親密如隱私的瞬間也有了自己的展示舞台。蘇珊·桑塔格曾經說過,越是看上去業餘的照片越顯得真實。也許在下面這些出自攝影大師之手,卻又看似隨意的街頭抓拍中,你才能夠體會到此言的真諦。接下來我們將為你介紹在攝影史上經典的接吻照片,重溫這些感動又具有特殊意義的瞬間。

早餐之吻

[Bresson]

布列松(Bresson,1908-2004),1969年在巴黎的街頭拍攝的一對正在熱吻的青年。布列松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的香特魯小鎮,是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夢露和蓋博[Eve Arnold]

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1913-2012),1960年在美國內華達州為瑪麗蓮·夢露和克拉克·蓋博拍攝的劇照。伊芙·阿諾德是和卡帕在同一個時代的女攝影師,因為給瑪麗蓮·夢露拍攝私影而在業界出名。五十年代起,阿諾德開始為《時代》和《生活》雜誌工作,並於1957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首位女性成員。「一名攝影師,只有在心懷同情,關注鏡頭前人們的時候,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記錄。」 ——伊芙·阿諾德在《未經修飾的女人》一書中這樣寫道。

勝利日之吻

[Alfred Eisenstaedt]

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的傳世經典——勝利日之吻。1945年8月14日,勝利的喜訊傳到紐約,二戰在一片歡呼中結束了。紐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這一瞬間被《生活》 雜誌的攝影師艾森斯塔特抓拍下來,成為傳世的經典歷史畫面。從此以後,每年8月14日都有數百對男女在時代廣場重現「勝利日之吻」,以紀念二戰結束。這也是對日作戰勝利時,艾森斯塔特拍攝的一系列照片之一,曾被印為海報在世界各地流傳。

列儂和洋子

[Annie Leibovitz]

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1949-),1980年12月8日為約翰·列儂與大野洋子拍下的照片,列儂蜷曲身體擁抱著洋子,當時她已經與這對夫婦成為朋友,並住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同一棟公寓內。12月10日,安妮還沒來得及將照片拿給這對夫婦看,列儂被刺殺的消息便傳來。這張列儂最後的照片,最終成為1981年《滾石》紀念列儂專刊的封面。安妮·萊博維茨是美國著名女攝影師,是當今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在世攝影師之一,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稱為「活著的傳奇」。她也是在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國家畫廊舉辦攝影展的第一位女攝影家,她以其獨特的人像攝影風格而聞名於世,被評論家們稱為「攝影師中的左拉」。

鏡中之吻

[Elliott Erwitt]

艾略特·厄維特(Elliott Erwitt,1928-),195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拍攝的親吻畫面。艾略特擅長捕捉生活中有趣、荒誕和帶有諷刺意味的瞬間,其大量黑白作品常常在不帶偏見的情況下,就能揭示出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世界。他既幽默又仁慈的攝影風格,使得照片簡單而耐人尋味。「時刻保持對周遭場景的敏銳性,是任何一位攝影師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之一。很多時候,觀察和按下快門並不會同時發生,你可以不拍,但是不應該看不到。」他說。

市政廳之吻

[Robert Doisneau]

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1912-1995)在巴黎拍攝的「Kiss by the Hotel de Ville(市政廳之吻)」。1950年,杜瓦諾受託於美國《生活》雜誌,製作了《巴黎的情侶》主題攝影,其中《市政廳之吻》成為巴黎的象徵,紅遍海內外,並於80年代賣出50萬張海報、250萬張明信片及各種產品。而到1993年,當年的影像主角突然現身,索求40萬法郎的肖像權費並將此事鬧上法庭。杜瓦諾是20世紀40-60年代「法國人道關懷攝影」巔峰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幽默而略帶諷刺的日常生活景象著稱。

離別之吻

[Alfred Eisenstaedt]

1943年,美國《生活》雜誌的攝影師阿爾弗萊德·艾森斯塔特,去賓州車站拍攝了一系列的軍事照片,其中包括即將踏上戰場的軍人告別自己的親人情景,組成了《離別的車站》系列。士兵們將要奔赴二戰戰場,為國家、為信念、為使命而戰,他們緊緊地擁抱女友,送上離別的深吻。

歌劇院之吻

[Robert Doisneau]

羅伯特·杜瓦諾,1950年在歌劇院前拍攝的一對忘情擁吻的情侶,讓人感覺這是巴黎普通的一個街頭之吻,攝影師能遇到,你也能遇到,這就是巴黎,隨便走在路上就能邂逅這種浪漫和溫柔。杜瓦諾是法國最知名和多產的報告文學式攝影師,以低調謙和、玩世不恭以及諷刺調侃的風格著稱,經常流連於社會各個階層,混跡於巴黎的街道和咖啡館。

劇院之吻

[Weegee]

維吉(Weegee,1899-1968),1945年在劇院拍攝的正在親吻的情侶。維吉,美國記實攝影家,擅長拍攝犯罪題材。他的拍攝清一色使用閃光燈照明,即使是白天也使用閃光燈。閃光燈攝影會將被攝對象的反差最大程度地壓縮,這一特點經過維吉的調弄更突現了都市生活戲劇性的一面。他那些反映了處於最特殊狀態下的都市人的情感照片,經過時間的流逝卻反而成了反映當時人們整體生存狀態的最具普遍意義的寫照。

生命之吻

[Rocco Morabito]

洛克·莫拉比托(Rocco Morabito)1967年拍攝的 「The Kiss of Life(生命之吻)」。當時正在作業的一名電工觸電昏迷,他的工友正在為他做人工呼吸,這張照片獲得了1968年的普利策攝影獎。

香榭麗舍之吻

[Robert Capa]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1944年8月26日拍攝的法國香榭麗舍大道,法國裝甲兵受到熱烈歡迎。卡帕是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他生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1947年,他和「決定性瞬間」的倡導者布列松一同創立了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成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攝影師的合作組織。

華盛頓廣場之吻

[André Kertész]

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1894-1985),1962年在紐約的華盛頓廣場公園拍攝的一對青年男女。安德烈·柯特茲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的風格既反映了歐洲新聞照片發展的軌跡,又體現了注重構思和空間的新視野運動的特點。柯特茲攝影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現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面。因此,柯特茲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畫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幾何結構,使其與內容居於同樣重要的地位。

性依賴的敘事曲

[Nan Goldin]

南·戈爾丁(Nan Goldin,1953-),在1979-1986年期間拍攝的作品集《性依賴的敘事曲》。南·戈爾丁是當今「私攝影」的鼻祖。她與各種自我放逐於美國主流社會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這期間,戈爾丁懷著「自己記錄自己的歷史」的願望,開始以攝影的方式如實拍攝他們的群體生活,不作任何修飾,赤裸裸地展示了處於社會主流邊緣的一部分美國青年的生活實態。

賣書郎的分界線

《人像攝影》2016年第3期,讀者可以從微店購買雜誌(長按,識別下邊的二維碼,進入微店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