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手麻麻的自我修養——育兒書里不常見的三句話

寫在前面:

經常關注我公眾號的家長可能會對「芝麻麻麻」的稱呼比較熟悉,她是我1-3歲育兒微信討論群的群主,為人幽默風趣,盡心熱情地為群內的家長提供幫助,其中包括組織家長對群內講座進行文字整理、要求我對群內超過5個家長的共同問題給出「綠色通道錄音答疑」,還號稱是「集齊5個可以召喚徐醫生」(每次聽到都覺得自己是那個可以被召喚的怪獸)……

我和「芝麻麻麻」結緣於網路諮詢,但因為比較投契,所以一拍即合,遂成了「網友」……

今天這篇文章是她慶祝我開始讀博的禮物(一大把年紀又開始讀書確實應該慶祝一下……),我覺得既有新手麻麻的實踐體驗,又有思考的火花,分享給大家。

芝麻麻麻的自我介紹:「芝麻麻麻,生物學PhD,某三甲醫院博士后,現於某大學任教。希望將親子關係打造為「即便沒有血緣關係,也依然會成為好朋友」的親密關係,致力於將孩子培養成熱愛生活並且幸福感滿滿的coolgirl。」

文:芝麻麻麻

在眼下資料豐富,信息爆棚的時代,各類育兒寶典層出不窮,有那麼多的理論給新手指導,卻也讓新手迷失。養孩子的初始,我全面開啟學霸模式,刷書刷文獻刷資料,總結了貌似很多很多經驗,各種分析行為習慣。於是我被各種育兒觀點淹沒,在各種糾結的海洋里越游越上不了岸。而在量化分析了這麼多孩子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和孩子共同成長一段時間之後,新手麻麻逐漸感悟到書中並不常見的三句話。

No.1順其自然

龐雜的育兒理論中,速成法常常是吸引眼球的。在遇到育兒困難的時候,麻麻們也都最期盼的是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期盼中常見的悖論是,我們究竟要解決的是自身的焦慮,還是孩子的困難;是孩子達不到我們的預期,還是孩子真的有問題?

我們經常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但卻很少真的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

我曾聽一個好友講述她家喂孩子的填鴨經歷,孩子已經明顯不想吃哭著搖頭了,大人還硬要把最後一口輔食塞進去,因為大人覺得剩一口就吃完了得了。要知道,我們自己吃飯也有個胃口好壞的時候,更何況給孩子準備多少輔食我們都是按我們心裡的標準,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孩子每次都能達到他們所不需要的我們的標準,孩子的需求應該留給他們自己決定,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是選擇平緩的餵養策略,努力尋求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給孩子以充足適應的空間,而不是一味追求立竿見影的速成法。其實很多我們遇到的養育困難,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給孩子出了她能力以外的難題。

比如瓶餵奶粉和斷母乳,很多寶媽會遇到:我孩子不吃奶瓶or不吃奶粉怎麼辦啊。有的媽媽選擇妥協,用杯子或者勺子喂,有的媽媽則乾脆決絕地甩下不接受奶瓶的孩子和奶瓶,那無論是狂哭也好狂餓也好,大多數孩子最終也肯定還是會在激烈的抗拒之後妥協接受。

但是,何必讓孩子面對這麼勉強的局面呢?對孩子來說,奶瓶吃奶粉是很複雜的大難題,拆分下來這裡至少是兩個需要適應的難題:一是適應奶瓶,二是適應奶粉。

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一直是純母乳餵養,心理預期是母乳到一歲(此為個人權衡選擇)。我的處理策略是:第一,在規律哺乳之後(滿月左右),就開始引入奶瓶,讓孩子在母乳不變的情況下先適應奶瓶,並始終保持一部分瓶喂母乳的習慣;第二,在孩子八個月的時候,逐步加點點奶粉,先是母乳中混合30ml奶粉一起喂,然後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奶粉比例。最終孩子在11個月的時候全奶粉餵養,對母乳毫無留戀……

No.2悅納孩子的波動

「孩子這兩周怎麼沒增重」,「怎麼又不好好吃輔食了」,「前一陣不是不怕生人的,現在怎麼見人就哭」……

以上的問題都是我糾結過的,估計也是很多寶媽遇到的。孩子的狀態充滿了波動,像老人說的,孩子嘛,貓一天狗一天的。

孩子生長,就像種子破土萌發,本來就是充滿了衝擊力,也自然會帶來很多波動。這種波動是普遍的,但並不是正常的。波動的背後往往都有原因,比如長牙、視力發育、大運動發展等等。在理性尋求到原因之後,更多的要悅納孩子的波動。

孩子的生長本身就是螺旋式的,波動、停滯甚至局部倒退都是普遍存在的。

嬰兒始終是嬰兒,餵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都會有,真正有重大問題的是少數,真正天使到又好吃又好睡的也是極少數。我們的孩子和其他大多數孩子一樣,都會磕磕絆絆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養育困難,而治癒這些最行之有效的往往是時間。

孩子只是年齡小缺少表達途徑,但其實他們有驕傲的自尊心,豐富的情感。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同理心去看待和尊重孩子,學會等待,悅納孩子的波動。

No.3我們都是好麻麻

面對一個新生兒,每一個新手麻麻都是激動幸福但也惶恐的,害怕自己養不好這個小天使,害怕自己不能給他(她)最好的條件,害怕自己……在諸多害怕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自信與苛刻。

我想說,當你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足以證明:你一定是個好麻麻(如果有巴巴,求不打臉)。好麻麻不代表不會犯錯,不代表多漂亮,多會做飯,多會講繪本。好麻麻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願意提升作為麻麻的自我修養。既然你願意讀公眾號,學習育兒知識,更願意看到文章的最後一段。我想,我們都可以自信的認可自己。

我所理解,親子關係更像一種互相都影響深遠的長期合作關係,血濃於水的根基之上更需要用心用腦去經營。我們養育的不光是一個孩子,更重要的是養育自己的內心。

只要我們有心,願意持續的投入,願意在育兒育己的路上陪著孩子,一起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我們就都是好麻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