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融科技:新金融生態下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國家「互聯網+」及「雙創」戰略深入推進,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現代科技與旺盛的金融需求相結合,迸發出了巨大的創新動力,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金融科技」在迅速走紅。然而「金融科技」有時有一種讓人霧裡看花的感覺,雖然美麗卻不甚瞭然。

追蹤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在金融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技始終是金融的重要創新甚至變革的力量,推動著金融業發展;而金融業一直以來都是信息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重要買家,是IT 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金融與科技,雖然相輔相成、共生髮展,卻彼此區隔,互不侵犯。然而,隨著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需求偏好發生顯著變化,各行各業經歷著數字化轉型。金融,這個古老而富有傳統的行業,同樣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特別是金融科技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金融業本質上是個數據密集型行業。從早期利用穿孔卡片輔助數據處理到使用計算機實施會計電算化;從藉助大型機進行綜合業務處理,到利用互聯網開拓網路金融……信息技術一直為金融業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科技並非始於當今,而是早已有之。這一階段的金融科技,主要由金融機構發起和主導,以金融電子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科技企業一般扮演技術服務或提供商角色,我們可以稱之為「金融科技1.0」。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機成為金融科技發展歷史上的分水嶺,金融科技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些科技初創公司不僅僅滿足於為現有金融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試圖在某些方面涉足傳統金融服務,甚至在某些領域和傳統金融公司展開競爭。不依附於傳統金融機構與體系的金融IT 力量逐漸形成並獨自發展起來。到2014 年,這一領域更吸引了包括監管者、產業界、消費者的關注。據統計,2014 年全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是2013 年40 億美元的三倍,達到122.1 億美元。大量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不僅成功闖入金融領域,而且作為一個新的產業逐漸壯大。更重要的是, 金融科技向各類客戶和各金融細分領域滲透,對人們的金融行為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顛覆整個金融行業。金融科技引發的金融創新,迸發出巨大的金融業變遷能量,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因素。金融科技給金融企業帶來的機遇或挑戰目前仍然難以估量。這一階段的金融科技,主要由科技企業發起,以去中介化(也稱Uberization)、智能化等為主要特徵,我們可以稱之為「金融科技2.0」。

在「金融科技2.0」時代,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大體上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面對金融危機后更嚴厲的全球監管環境,金融機構更加關注合規與金融風險的防控,使中小企業和個人獲得貸款的機會減少。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金融供給不足始終存在,這為科技公司創新金融服務提供了機遇。二是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初創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門檻大大降低。三是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這些科技公司由於體量小或者本身帶有「互聯網基因」因而更加適合創新,也沒有維護複雜而成本高昂的遺留系統,較少有監管合規方面的負擔,往往專註於單一目的解決方案,能夠比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快地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開發更加友好的用戶界面、交付成本更低、更適合數字渠道的金融產品。四是消費者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已經習慣於手機等終端簡單、方便、便宜、實時獲得更佳的服務場景和客戶體驗,對複雜、冗長的傳統金融服務逐漸失去耐心。

可見,金融科技順應現代科技發展和數字化時代客戶需求變化,為金融業注入了新的創新動力,也為傳統金融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釐清金融科技涵義

2016 年以來,「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這些熱詞頻繁出現在媒體,很容易引起混淆。互聯網金融落腳點在「金融」,是藉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既包括互聯網等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因此,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金融業務和金融業態,理應接受金融監管。科技金融落腳點也在「金融」,指的是金融如何支持和服務科技產業,包括如何通過豐富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融資租賃、創業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業態,以及金融專營機構(如科技銀行、投貸聯動公司)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發展。而「金融科技」( Fintech)是個生造出來的新詞,來源於「Financial Technology」即「應用於金融的技術」,其落腳點在「技術」,指的是科技如何應用於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業繁榮發展。技術本身不涉及金融監管,只有應用於金融領域、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時,才需要監管當局的介入。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發布的《金融科技未來》報告認為,金融科技通過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有望創新和顛覆傳統金融模式和業務,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一系列全新的服務——這是一種過程論的觀點。普華永道認為,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的交匯地,專註於技術的初創公司和市場闖入者創新推出本屬於傳統金融服務業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將金融科技限定在一個較窄行業(新興初創公司)的觀點。安永在其《全球金融科技前沿展望》中認為:從廣義上看,通常將那些具備高成長性,並且融入創新型商業模式和技術手段從而使自身有條件進入、擴展、乃至顛覆金融服務業的組織機構定義為「金融科技企業」。該定義並不局限於初創或新興企業,同時也包括那些發展成熟、已成氣候的企業,甚至還包括一些非金融服務領域企業,如電信運營商和電子商務零售商等。然而,傳統金融機構一直是金融科技的主要參與者與實踐者。隨著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業務模式的不斷創新發展,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愈發重視利用現代科技加快金融創新,金融科技如果將主體限定為「初創公司」難以客觀描述金融科技現實。為把握金融科技發展態勢,及時反映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發展和創新創業情況,一批來自國內監管機構、金融企業,互聯網金融公司,科技企業、諮詢公司等不同行業和機構的專家,滿懷對金融科技的共同興趣和熱情,搭建起一個編寫班子,他們自願犧牲業餘時間,編撰了一份《2016 金融科技發展概覽》。《概覽》指出,金融科技是指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旨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改善客戶體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金融需求,其參與者不僅包括通過科技提供創新金融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和通過科技應對金融合規和監管的監管科技公司(Regtech),也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為金融業提供技術服務的科技公司,投身於該領域的投資公司與孵化器,以及金融業不可或缺的監管機構,它們共同組成一個生態體系,在競爭與合作中,共同推動著金融業的創新、變革與發展。有關金融科技的上述觀點,貫穿了整個《概覽》,並通過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把各個參與者及其典型應用案例串接起來,以此展現整個行業發展情況。

管窺金融科技生態

圖 金融科技生態體系架構

金融科技作為一個生態體系不斷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明朗的體系架構,如上圖所示。可以看出,金融科技處於金融與科技的交叉地帶。科技企業逐漸向金融滲透,蠶食傳統金融企業的領地,成為傳統金融的「攪局者」、「挑戰者」;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向科技企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美國高盛號稱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其員工中的1/3 是技術工程師,總數比Facebook 還要多);風投孵化機構以及部分金融機構藉助資本助力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金融監管當局面對新形勢也不得不調整監管思路和方法。

金融科技的落腳點是科技,科技在這一生態中發揮著基礎作用。互聯網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正在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源泉。雲計算是推動信息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促進信息技術和數據資源充分利用的全新業態,是信息化發展的重大變革和必然趨勢,有利於分享信息知識和創新資源,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業創新和進入門檻。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結合,開闢了金融服務新範式,在客戶認證、精準營銷、融資授信決策、金融預測與風險防範、輔助量化交易、智能投資顧問、智能客服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分散式的公共賬本,由參與者共同負責核查、記錄和維護,具有點對點直接價值交換、交易透明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等特點,已經在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證券清算、貿易融資等領域探索應用,有可能構建一種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徹底改變現有金融生態。而網路空間安全為互聯網時代金融安全提供保障。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網路空間安全等新技術,為金融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推動金融業快速演變,也催生今日金融科技的繁榮。

在這一過程中,新興金融科技企業、傳統金融機構以及風險投資、監管機構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共同推動了支付、資產與財富管理、借貸與融資、保險等各金融細分領域的創新與變革,促進了金融業的繁榮和發展,其中有些創新對金融機構帶來極大的挑戰。以支付為例,當使用第三方手機支付就可以很順利地在一個城市生活,當路邊攤販也掛著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二維碼,銀行在前台已經失去了直接面對轉賬匯款客戶的機會,成了第三方支付的通道;未來,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領域的創新應用,使點對點直接支付成為可能,這有可能抄了銀行的後路,使銀行徹底失去在支付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又比如,華爾街日報以「銀行業的優步化」(TheUberization of Banking)為題,專門報道了一家叫做SoFi的金融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從做斯坦福大學MBA 學生貸款起家,如今已經把業務擴展到一般的個人貸款、抵押貸款以及財富管理等廣泛的領域。令人稱奇的是,這家金融科技公司採用了與傳統銀行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採用不一樣的信用評估方法;不吸收存款;通過將自己的股權釋放給各類投資基金或對沖基金籌集資金放款;將已發放的貸款進行資產證券化進行再融資。這種股權融資銀行不存在期限錯配風險,不會發生擠兌,也不受現有銀行監管約束。

在金融科技生態體系中,監管當局的作用至關重要。其監管方式和力度會直接影響一個新興行業的走向,甚至關係到行業的生死存亡。金融科技可能帶來一些新的風險,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銀行及其他受到嚴格監管的金融機構,與沒有監管或輕度監管的新興市場參與者(成熟科技公司或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同台競技,顯然對金融機構不夠公平,這就需要有新的監管思路。總體看,相當一部分國家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採取支持或者較為寬容的態度,以鼓勵和支持金融科技發展。例如,英國首先提出、其他一些國家後續跟進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以實驗的方式,創造了一個「安全區域」(safe place),適當放鬆參與實驗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監管約束,激發創新活力。

應對金融科技挑戰

面對眾多新的闖入者和撲面而來的金融科技浪潮,金融機構必須採取應對之策。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金融機構已經積極採取行動,而大部分機構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根據埃森哲的一份調查,有28% 的機構制定了全面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高達72% 的機構僅有零散的應對策略。而在推進金融科技發展戰略過程中,金融機構又會面臨三方面的挑戰,一是改變金融機構現有技術和系統,面對較大阻力;二是新技術創新應用的速度難以適應市場需要;三是金融科技人才和相應企業文化不足。

金融科技在全球處於一定的領先地位,一些全球金融科技排行榜中不乏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身影;花旗銀行更認為全球金融科技使銀行業進入了一個發生變革的臨界點,而超越歐美已經越過這一臨界點。無論國際上如何評價,這些年互聯網金融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除了BAT 等互聯網巨頭和一些互聯網金融初創企業,金融機構也提出互聯網金融戰略(如工行 e-ICBC 戰略),大力發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上商城、直銷銀行,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和創新方面也在進行積極探索。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金融科技,傳統金融機構至少應從三個方面迅速採取更有力的行動。

1. 利用自身力量,加強重點領域金融科技研發。各金融機構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且研發力量注重解決當前業務問題較多、投入未來創新發展相對較少。新形勢下,金融機構要拿出一部分研發力量,跟蹤金融科技發展前沿,持續學習掌握前沿技術,選擇一些重點領域,開展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創新研發,結合金融機構的品牌和基礎設施優勢增強競爭能力。一些大行已經開始行動,例如,工商銀行把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作為重點創新應用領域,開展超前性研發;UBS 在倫敦金融高科技孵化基地Level 開設了辦公室,專門研究創新的E- 區塊鏈(Eblockchain)應用;銀行成立金融技術辦公室,專門從事未來3 ~ 5 年金融科技創新研發;花旗銀行在2015 年11 月成立「花旗金融科技」(Citi Fintech),這個新部門不僅招募了大量來自亞馬遜、貝寶等科技公司的員工,還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開展創新研發,其首要任務是使APP 用聲音和面部識別取代密碼。

2. 秉承開放共贏精神,加強與金融科技相關企業合作。金融機構要學習開源、開放的互聯網文化,在加強自身人才培養和技術儲備的同時,堅持開門創新。一方面,要勇於開放一些自身的數字化資源。這方面國外已經有一些先例。例如,德國Fidor Bank 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帶有一定開放應用介面(API)的中間件,用於為合作夥伴提供支持,以進一步為本行客戶提供更豐富更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不僅使用開源軟體,也向開源社區貢獻自己的開源項目。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領先科技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如瑞士信貸、巴克萊、UBS、花旗等眾多銀行宣布與紐約一家初創公司R3CEV 合作,共同投資開發企業級區塊鏈技術標準,以便使這一技術能夠為金融業提供區塊鏈解決方案。

3. 加大金融科技投資力度,融入金融科技浪潮。風險投資一直以來是金融科技初創公司融資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國際上一些金融機構如高盛、花旗、桑坦德、摩根斯坦利、美國銀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等在投資併購金融科技公司方面相當活躍。在,金融機構投資科技公司,不僅可以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支持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發展,而且可以獲得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和技術,能夠較快推進自身金融科技發展。人民銀行、銀監會、科技部聯合發布《關於支持銀行業機構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為銀行業參與金融科技投資提供了新機遇。

若認為文章不錯的歡迎關注原文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所院信工培訓」,更多一手教育科研資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