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朱元璋廢除的其實是「丞相」,而非「宰相」,二者有何區別呢?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皇權的集中統一,在其登基不久后就廢除了「丞相」制度,並規定後世子孫不許再恢復「丞相」一職,而並無一字提及不許恢復「宰相」。

《皇明祖訓》中對此是這樣記載的:「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那麼「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何區別呢?這個說來就話長了,我們慢慢看。

「相」這次詞語最初是動詞,是「幫助」、「輔佐」的意思,伊尹、周公、姜尚等人在當時或後世都被稱作「相」,不過其許可權卻是相差甚遠。伊尹可以驅逐君王,自己居攝;周公雖然也可以居攝,但卻要畏懼君王聽信讒言而猜疑自己;姜尚的許可權就更小了,充其量不過是個高級幕僚而已。

到了春秋戰國時,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設立了「相國」一職,是文臣的最高職位了。公元前309年,秦國第一個將相國改為了「丞相」。

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可以負責全國官員的考核獎懲,並直接負責很多的中樞部門,因此對皇權產生了威脅。所以在公元前1年,也就是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徒。

大司徒雖然也是位列三公,可權力卻是遠不及丞相。

「宰相」大約是在南朝時開始出現的,到了唐代則成為普遍的稱呼,指的是秦漢丞相類似權力、但沒有丞相頭銜的文官。

當時隨著中樞權柄的轉移,在南朝被稱為「宰相」的先後有尚書令、中書令;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后,三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以及門下侍中也都被稱為宰相,不過由於這三個職位很高,並不經常設立,所以實際上唐朝的宰相往往都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辦公。

至此,「宰相」和「丞相」開始分道揚鑣。

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說丞相未必是真宰相,宰相也不一定是丞相。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只有太平天國設立了丞相職位,最初設立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正、又正、副、又副共24名丞相,后又增設了恩賞丞相、殿左右丞相等,人數已經多到數不過來的地步。

而這些所謂的「丞相」同樣並非宰相,而只是職能性官員。

不過太平天國實際上還是有「宰相」的,但其頭銜不叫丞相,而叫「軍師」。

所以一些專家學者就認為,「宰相」在古代只是最高文官的泛指,並非實際職務。其實這也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宰相」曾作為正式官職出現過兩次。

一次是在遼代,另一次則是在太平天國。

遼代的官職分為南、北面兩個系統,北面主要治理契丹人,南面則主要治理漢人。這北面系統中就曾設立過宰相府,先後設立過宰相、左右宰相等。宰相府管轄五院一司,職責重大,其長官「宰相」可以被視作名副其實的真宰相。

公元1861年,左宗棠上報朝廷,在安徽黟縣擒斬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宰相黃世瑚。

正如前面所述,太平天國的「宰相」是軍師,黃世瑚的主帥李世賢當時還未當上軍師,在李世賢之下,則還有主將、佐將、總提、六爵等層層的官爵。

所以說這個空前絕後的「宰相」如果不是左宗棠弄錯的話,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中低級軍官而已,離「真宰相」則差得太遠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