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說林憶蓮的歌迷中十男九Gay?

說真的,這段時間我有點不能直視朋友圈裡談論「我蓮真美」的男性朋友。只要看到,心裡總會湧起無窮無盡的OS:「難道他其實是Gay?他不是結婚了嗎/他一直有女朋友啊/他看著一點也不像啊……」

為什麼我會陷入這樣奇怪的迷思不可自拔?關於這個問題,要從我的閨中密友H小姐說起。

H小姐是性別問題研究專家並自詡「Gay達格外敏感」——無論對陌生的路人還是熟識的朋友,只需稍加觀察,即可看出對方是否同志,準確率高達95%。

有一次約她吃飯,在餐館坐定之後,她眼色瞥向隔壁桌一位男生,然後悄悄對我說,「他在等男朋友。」

我是絲毫看不出端倪的,只覺得人家是一個乾淨斯文的好看男生。果然,沒過幾分鐘就看到另一個男生徑直向斯文男生的桌子走去,而後兩人眉目含情地對望、柔聲細氣地說話,縱然Gay達遲鈍如我,也感受到了愛情的氛圍。

就算曾經多次看過H小姐演示靈敏Gay達,我還是再一次震驚了。我纏著問H小姐如何才能解鎖這項厲害的技能,她說,沒辦法這是天生的,「不過同志群體確實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有不少特點是比較外顯的,比如,我知道有很多Gay都喜歡林憶蓮。」

從那一天起,我就牢牢記住了H小姐傳授的這個測試男生性取向的獨家竅門:

第一步,問他是否喜歡林憶蓮,答案是不喜歡的多半是直男,答案是喜歡的,接著問他最喜歡的林憶蓮的歌是哪幾首,如果他隨口憋出《不必在乎我是誰》《至少還有你》《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這些國語抒情,他多半是品位較為一般的直男;但如果他如數家珍報出一堆《逃離鋼筋森林》《傾斜》《沉淪》以粵語為主的冷門曲目,那極有可能就是Gay了,至少是個深櫃。

也是在那一天,我知道了Gay Icon這個名詞,還在度娘上輸入了「林憶蓮+Gay Icon」,得到的搜索結果相當豐富:

顧名思義,Gay Icon專指那些在同志群體中廣受歡迎的歌星、影星、藝人。而「女神崇拜」可以說是男同志群體中一種顯性的文化,在男同志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作為男權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發自內心地傾慕那些獨立、自信、不屈服於男權的女性。

成為同志偶像,要麼是用言行舉止去支持和捍衛同志平權,如現在的張惠妹;要麼是自身具備同志所嚮往的美學人格,或特立獨行,或冶艷嫵媚,或中性氣質,又或者形式感十足,比如王菲和粵語時期的林憶蓮,就格外符合同志群體特有的審美趣味。

香港同志圈有一種說法,「只要林憶蓮開演唱會,那一晚全港同志產業業績至少掉三成。」不約而同地,台灣的同志圈內也形成了一個共識:林憶蓮就是Gay試紙。

上世紀80年代,歐美樂壇已出現許多通過音樂來傳達女性自我意識的女歌手。而在同時期的華語樂壇,能夠體現女性意識覺醒的歌曲寥寥可數,林憶蓮1987年推出的《激情》正是這少數之中的傑作:

火一般的激情滔滔不息因你起

今天只得單程即使終於給灼死

漆黑之中等待你 再親身較低你

火一般的嘴唇浪漫地令我不羈

……

《激情》是林憶蓮與經紀人許願的首次合作。旋律來自美國Berlin樂隊的《take my breath away》,其中的挑逗、野性、妖艷與當時香港女歌手們大多進口自日本的口水旋律大異其趣。而林振強的作詞也不像當時的流行歌般一味塑造痴情怨婦,而是大膽展露了女性對情感的盼望。林憶蓮的演唱也將一位掌控的、熱烈的、挑戰禁忌的現代女性表現得入目三分。

前衛女性與同志群體都對這首《激情》心有戚戚,從那時候起,林憶蓮就在Gay Icon這條路上開掛了。

她所選擇的作品也更多偏向表達女性意識的主題,比如《滴汗》《灰色》;接下來的都市觸覺三部曲開始放大女性都市生活,其中有強勢女性把賤男趕出門的獨立宣言《講多錯多》(「講多錯多 門匙絕對要清楚」,據說這首歌的構思還是來自於同志讚歌I will survive),還有直白明了表達對一夜情慾強烈渴望的《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找一夜情解我悶」),還有厭惡冰冷沉悶城市意圖尋歡的《逃離鋼筋森林》(「齊揮開灰塵逃離鋼筋森林 夢一些野的夢」)……

這樣的主題,這樣的歌詞,直到今天看來仍然相當先鋒。旋律和編配上,林憶蓮也涉獵了Dance、Disco、Jazz、R&B、Urban、New Jack Swing、Funk等同步歐美的時髦曲風,完全不同於市面上流行的慘兮兮苦情歌,自然也讓審美一向挑剔的同志群體愛到不行。

外形著裝上,這個時期的林憶蓮也樹立起了硬朗的中性風格。

眾所周知林憶蓮並不是一個大眾意義上的美女,看過她早期照片都知道這個小眼睛女人並不漂亮。前面提過的經紀人許願曾在訪談中說到:「大家都知道她(林憶蓮)之前不漂亮,可能是得意、可愛,但不會聯想到漂亮,但經過時間和都巿文化的洗禮,她變成了一個女神。這蛻變,我覺得很多女性化、同性戀的男孩子很嚮往……聽林憶蓮的人,Gay這個群體比較深切了解她做的一切,其中的東西就是她的蛻變。」

總而言之,當時的林憶蓮從外形著裝到音樂內容及曲風都達到了統一,集憂鬱、感性、自信、堅強、獨立、狠辣、性感於一身,這些充滿魅力的人格特徵無疑讓同志為之瘋狂。儘管她並沒有在公眾場合發表過任何傾向於同志的言論,也依然被封為當之無愧的同志女神。

不過,這樣的形象持續到90年代中後期之後就發生了斷裂。向台灣地區擴展國語音樂版圖時,李宗盛為林憶蓮打造的是委身於男人的嬌柔哀怨形象,而這形象也很快深入人心,掩蓋了她過往吸引同志群體的Gay Icon特質。不然同志們心目中第一時間想起的華語Gay Icon應該不是張惠妹,而是林憶蓮。

不同於林憶蓮以作品及形象在審美上令同志群體折服,張惠妹是以旗幟鮮明地支持同志群體的方式成為了Gay Icon中的第一天後:在公開場合發表支持同志平權的言論,為身邊的同志同事朋友而唱的《彩虹》,已成為華語同志讚歌,每次演唱會都會有彩虹環節並高舉彩虹旗,她甚至舉辦過「Boys only」的演唱會……記得她在幾年前上海開演唱會時,有人開玩笑說到:如果往這個演唱會扔一顆炸彈,整個魔都的Gay應該能死一半。

說起來,自張惠妹成功打入同志群體內部之後,在台灣流行音樂圈,同志市場也成了唱片業的新興必爭之地。關於這個現象,台灣《聯合報》是這麼報道的:「在收歌階段就會考慮到同志會不會喜歡,尤其是鎖定較外向、顯性的男同志,舞曲、電音是首選,詞意要能起共鳴、服裝造型要吸引同志當話題;到宣傳階段,更流行到知名同志夜店開唱,測試同志圈水溫、拉攏同志支持,也是新聞話題。」

為什麼如此重視同志市場?《聯合報》採訪了唱片公司主管,回答是「因為同志有消費能力,而且擴散力大。」

於是,就出現了台灣歌手人人都有同志歌的狀況:范瑋琪有《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張韶涵有《如果的事》、楊丞琳有《小茉莉》、蔡依林有《不一樣又怎樣》……

那麼《歌手》今年請來華語Gay Icon中的祖母級人物林憶蓮是否包藏了導演組的某種私心?好想採訪一下洪濤老師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