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把《敦刻爾克》比作《盜夢空間》,未免太無知!

文/小二郎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 一小時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敦刻爾克》中,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錯花式非線性演繹了。

第一條線是敦刻爾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條線是響應號召開著自家遊艇帶著倆小孩趕來敦刻爾克營救的英國老大爺,第三條線是阻擊德國空襲的英國空軍。比起以往諾蘭電影多空間多時間交錯的講述方式,這一次同樣的手法卻沒有留絲毫懸念,所以我不是很贊同把戰爭片拍成《盜夢空間》的說法,也許在敘述方式上很諾蘭,但效果完全不同,這一次層層穿插帶來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三條故事線的互相疊加也使得這場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大片厚度飽滿。

敦刻爾克海峽

拍《敦刻爾克》的想法來自於諾蘭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駕駛遊船度過海峽到達敦刻爾克,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關「發電機行動」的書。對我們而言,提到敦刻爾克,即使不知道是什麼也知道後面鐵定帶著「大撤退」三個字,更何況對於一個英國人。我想渡過海峽的經歷和渡海時所看的書影響諾蘭選擇了「發電機行動」這個視角。

也就是說拋開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奪眼球的「為什麼希特勒下令停火」這個大噱頭,拋棄了更能製造撲朔迷離氣氛的強力迷幻劑:英法德三國政客在這個罕見歷史大事件背後所做的政治博弈。

諾蘭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講述一遍,而是更為實驗性的讓觀眾自己在這個歷史事件中走一遭,親身體驗當時發生了什麼。對於這種讓歷史學家吵的不可開交的二戰大懸案發生這麼多年以後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誰做了什麼多多少少有些馬後炮,導演不想帶著觀眾去這種渾水裡游一通,更多的是給我們體驗當下,德軍包圍,無路可退,活著回家那種緊迫感絕望感以及期待感。

電影的開頭是幾個英國士兵在破敗的街道上撿到德軍灑的傳單,傳單上清晰表明四十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德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著這幾個士兵就遭到德軍襲擊,一路逃竄跑向正在緊急撤兵的碼頭。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來說,這樣的開頭無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當到讓人驚訝。

隨便一個人講敦刻爾克這個故事開頭大多是「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大舉進攻法國……」或者「德國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萬大軍困死在一個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寫歷史的節點上希特勒下達停火令……」。

沒有採用這種層層鋪墊將故事以及人物烘托的更為飽滿的方式開場,我認為一方面和選題有關,自始至終導演想講的都只是「發電機行動」而不是整個敦刻爾克事件,再者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題材電影,主角的台詞大概不超過十句,三條線穿插在一起甚至讓人意識不到這部電影還有主角,所以並不需要一個冗長的講述來烘託人物。

也許我們一開始對於戰爭片想象是觀眾坐好,等待導演一點一點帶你進入年代進入故事進入人物進入氛圍,但這次,導演一來什麼都沒說就安置了一枚炸彈,並用三根引線從三個方向同時點燃,讓觀眾自己感受。

有一點同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全篇幾乎沒有出現敵人的身影,除過片末英國飛行員燒毀飛機被德軍俘虜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個模糊的德軍身影以外全片沒有德軍出現。諾蘭把調動全片緊張氣氛的關鍵因素,敵軍放在了銀幕之外,安插在了觀眾自己心裡。我們隨時能感受到敵人在這裡,在那裡,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這也許是《敦刻爾克》最厲害的地方,無處不在無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著完美的音效帶動腎上腺素飆升。

電影的結尾和開頭一樣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雖然不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卻可以理解為一部集體英雄主義電影,影片中出現過兩次歡呼:

一次是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遊艇漁船到達敦刻爾克受到士兵們的歡呼,這無疑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也是這個題材最撼動人心的部分;

第二次歡呼是疲憊的士兵回到國土,受到國人熱烈的歡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說我們只是逃了回來,但對於國人來說,原本計劃接三萬士兵回國最終接回來三十萬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場失敗的勝利,也是偉大的勝利,所以說這不是一個典型的戰爭片,沒有槍對槍炮對炮的熱血感,而是失敗之中的大獲全勝。

片尾英國小哥從報紙上看來的捷訊是丘吉爾的演講,這段演講有原聲保留下來。真實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後大概更為催淚,但就好像一開頭導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頭來賺眼球一樣,結尾導演也不打算用丘吉爾來賺眼淚。這段演講只是按英國小哥視角看到報紙上報道的事件結果,沒有煽動,沒有鼓吹,只有三十萬一起撤退回祖國的同伴。

這一點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部分,影片中沒有出現丘吉爾,希特勒,戈林等等圍繞這個事件眾人皆知的幾個歷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拋開這些站在戰爭幕布之後奪眼球的指揮作戰的人,專心於那些冒著炮火站在最前線的小人物。把敵人藏在觀眾的心裡,把塑造歷史的大人物藏在歷史里,只是盡導演之責用聲音和畫面好好講故事,可以說《敦刻爾克》是一部達到了我期待值的電影。 最後附上片尾出現在報紙上的丘吉爾的演講,因為覺得寫的太好了……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二刷之後又對這部電影的一些地方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要補充一點新的東西。

關於時間運用

看第一遍時只是覺得諾蘭把一個完整的故事分攤在三條時間線上穿梭著進行,在時間運用上諾蘭無疑是一位遊刃有餘的大師,但在看第二遍時配合著音樂聲中加入的鐘錶滴答聲突然覺得與其把電影中的三條時間僅僅看做是偶爾交叉的三條線,不如說導演的野心是把整個故事擺在一個錶盤上進行,這個錶盤由三個同心圓構成,三個一環套一環的圓圈所代表的時針分針秒針則分別是電影中的一周一天一小時。

三個時間圈分別以故事為圓心按照自己的節奏轉動,跑的最快的秒針最早與分針交匯,所以三架戰鬥機從遊艇上空掠過,船長Dawson光靠聽就知道飛來的是什麼。

隨後分針也與時針也有了交匯,遊艇船長Dawson救起坐在沉船上的陸軍Cillian Murphy,陸軍說是魚雷擊沉了船,這也是為什麼過了幾幕代表一周的那圈轉的最慢的時間軸才講魚雷擊中運兵的船。

三根指針按照自己的速度時有穿插,最終三根指針重合,三個故事環終止轉動。而整個配樂中錶針走動的滴答聲貫穿全程也完美配合了這種錶盤式的敘述方式。

第二遍看下來不得不感嘆這種精準的時間運用簡直比畫面表現出的剋制還要剋制,導演大概強迫症晚期了吧,如果說前幾部電影諾蘭能夠完美的運用時間的話,這一次他則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可視化,時間是像空氣一樣存在與周遭卻又最不容易被塑造成型的東西,諾蘭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和時間較真兒,但這次他乾脆讓整部電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錶盤呈現在屏幕上,估計以後不幹導演的話諾蘭會去造表吧……

關於配樂

影片塞得滿滿的音樂不論對於只看了一遍還是刷了好幾遍的人來說都是影片不得不談的一個方面,這一點當然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這裡想說的並不是配樂的合理性或者配樂有多好多不好,而是影片結束前的一個留白:

就是Tommy上了火車,對面的人想跟他說話,他卻只是縮在座位上睡著了,這幾秒是完全沒有一點音樂的,或者說完全靜音,整個影院的人到這裡理論上應該鬆口氣才對,但在這幾秒的安靜里連周圍觀眾的喘氣聲音都聽不到。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停頓,這讓我想到繪畫的留白或者法餐精緻的擺盤。對於每一幀都塞滿音樂的影片配樂來說突然留出一個缺口應該是一件做不好會顯得唐突的事,好在這一處時間算的非常精準,三個時間點交匯完畢,錶盤停了下來,滴答聲停止,大樂章謝幕,不再有緊張的時間壓迫感,一覺醒來噩夢已然過去。

所以我並不認為這部影片音樂滿到溢出來,給觀眾在激烈情節處足夠的試聽震撼卻又在該停住的地方毫不猶豫地當即停住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往期精彩

劉德華拍的這部電影,雖然不再爛片,但也夠無聊的!請關注公號「一起侃電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