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鄉唐汪川:「隴上杏花第一村」

東鄉唐汪川:丹霞勝境中的「隴上杏花第一村」

杏花紅塔

紅塔寺

百年古杏樹

杏花下的東鄉族少女

遍川杏花開

唐汪川丹霞

奔流的洮河

唐汪三寶:大紅棗、葵花子、大接杏

唐汪川位於洮河下游谷地,境內群山環拱,川原開闊,土田肥沃,氣候溫和,此地坐擁萬畝杏樹林。春天一到,杏花爭放,蜂蝶飛繞,成為名副其實的「隴上杏花第一村」。這種「古藤老樹」與新村交替輝映不僅見證歲月的滄桑巨變,尤其在丹霞地貌的壯美情懷裡涵養的這份美,堪稱奇觀。

杏花與杏子成就的「隴上杏花第一村」名氣越來越大,那一川的桃紅杏白該是何等詩情畫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剛過,一股冷空氣便席捲而來,陰天小雨淅淅瀝瀝地連著下了好幾天。雨濕衣衫,春寒料峭,正是應了杜牧詩中的「欲斷魂」。但這個時節,恰好是杏花開得最為絢爛的時候。詩歌當中的杏花村,就成為了人們尋覓嚮往的地方。

其實,在離蘭州只有6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有一座叫作唐汪的小鎮,歷史上就以「隴上第一杏花村」的名號而聞名。不用勞煩小牧童,我們主題明確,採訪車直奔唐汪而去。

唐汪,地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東北部,東西長約10公里,總面積為46平方公里。東起葡萄山拱北壑峴,與達板鎮接壤,西至峽口吧咪山,與劉家峽水庫毗連,北隔洮河與臨洮縣紅旗鄉相望,南傍牛形山。境內洮河西流,地形兩頭大、中間小,猶如一隻寶葫蘆橫擱在洮河川道里。

一說到唐汪,人們首先會想到蘭州城裡的唐汪手抓店,殊不知近些年在唐汪,杏花與杏子成就的「隴上杏花第一村」名氣越來越大,那一川的桃紅杏白該是何等詩情畫意?

出發前,大面積的降溫降水天氣讓記者不禁有些擔心,電話詢問了東鄉的朋友,也是同樣濕冷,那麼唐汪川的杏花是否已經浸泡在雨水中了。一年只一次,若是錯過了便只能再等一年。

4月11日,記者從蘭州出發去唐汪。蘭州南上高速在井坪出口下高速,經過巴下、達板鎮,最後到達唐汪。從達板鎮開始,沿途就已經被粉白色的杏花填滿。在杏花樹下,記者見到了東鄉縣旅遊局的陳蘭,一襲紅衣,轉身笑眼彎彎,眼前身著東鄉族少女服的陳蘭,便是此次踏訪杏花村的嚮導。今日之行,不僅有了嚮導,還有了一位美麗的模特。

天氣很給力,雖然雲層很厚,遠處的山頂還有黑雲,但是太陽的光芒還是可以依稀地感受到,預計靠近中午時分,可以轉晴。陳蘭說,這些擔心在唐汪是不存在的。前幾天的雨雪天氣,在唐汪周圍下了個遍,甚至前一天在東鄉縣城裡都是雨雪紛飛,但是唯獨在唐汪沒見雪花的蹤跡。雖然海拔高,但是四面環山,洮河從中流經,唐汪就在洮河的河谷地帶里,氣候自然暖濕宜人。

最近杏花開得正爛漫,第二屆唐汪杏花節也開始了。鄰近城市的人們都被杏花吸引而來,想在「杏花村」里體味一番四月芳菲杏花天。

禾苗青青,杏花爛漫。與洮河水一樣綿延不絕的是唐汪四百多年種植杏樹的歷史

唐汪是個川。所以,人們更習慣於叫它唐汪川。

洮河水在這裡自東向西流,河面寬闊河水奔騰。四周群山環抱,形成了河谷地帶,唐汪就在這洮河水的川里,在一個天然的小盆地中,地勢平坦,川原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一切都是那麼地適宜。

唐汪川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遠在三、四千年前,唐汪川就有人類生活,水草豐盛,松杉滿山,榆杏遍川,曾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當時沿河一帶還有老虎出沒,人們稱此為「老虎灘」。這裡的居民中,楊、趙家是世代傳下的老戶。元朝末年陝西張姓回民遷居唐汪川上川張家嘴,即現在的馬巷村;駐守蘭州華林坪的一位姓唐的參將舉家遷居唐汪川下川。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又從隴西鞏昌遷來了汪姓人氏在「馬家要窩」定居下來。人口繁衍,尤其唐姓人家成了唐汪川的大族,地名也變成了「唐家川」。後由於汪姓人家增多,才叫成了「唐汪川」。

后灘花海,是踏訪唐汪川杏花村里的第一站。

既是后灘,就一定有河流存在,既是花海,那麼杏花的數量便不可輕視。從高處的台地步行下至川底,這一片花海是以新種植四五年的包核杏為主。面積之大,放眼望去,除了農舍與洮河,就剩下白色的杏花了。

「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蘇軾的《蝶戀花》已經將杏花的半開與綻放的美態寫到了極致。不同於「一樹梨花壓海棠」的雪白,這片白色的杏花海,白色中還帶著淡粉。拈花細看,紅色的花萼裂開,花瓣的顏色從與花萼連接處開始漸漸由深轉淺,由紅變白。

曾聽說杏花的顏色有七種之多,白色、粉色、紅色等等,甚至還會變色,倍感神奇。陳蘭說,杏花的顏色不同,多是因為杏樹的品種不同。包核杏是白色的花,唐汪最有名的大接杏是粉色的花。要說杏花有七種顏色,若是細細劃分,肯定比七種還多。至於杏花會變色,那麼包核杏的花朵就能解釋這一說法,初蕾醬紅,初開淡粉,雪白花瓣,鵝黃花蕊,引來蜜蜂忙碌。這樣說來,杏花可不就是在變色嘛。

沿著洮河水西下,禾苗青青,杏花爛漫。與洮河水一樣綿延不絕的是唐汪四百多年種植杏樹的歷史。

河邊、路邊,整個唐汪川里,最多的就是杏樹。甚至在每家每戶的院落中,都有幾棵杏樹,不然枉為唐汪人。也許,曾經也就是某處的這樣一景,成就了「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走過後灘花海,穿過村落,追隨著淡淡的花香,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川地。這一片的杏花以粉紅色為主,按照之前說的,應該都是大接杏樹。陳蘭說,這一片的杏樹都是古樹,幾乎每一棵樹的年齡都在百年以上,品種基本上也都是開粉紅色杏花的大接杏樹。杏樹長得慢,樹榦不粗,但是百年的老樹,樹皮乾枯皸裂,樹榦多分枝相互旋轉著,交錯扭著向上生長,向四周延伸的枝椏,在它最盛的時候就可以獨立成林。

據介紹,唐汪川現存已知最古老的杏樹,是一棵樹齡約280年大接杏樹。

每一棵古杏樹都是一件藝術品。佇立於廣闊的天與地之間,根系向著土裡扎得很深,枝幹向著天空無限延伸,活成了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古老皸裂的樹皮往往是最紅艷的杏花的背景,襯托得花朵格外嬌羞,淡妝濃抹總相宜。

唐汪川里有三寶:大紅棗、葵花子、唐汪大接杏

出了杏花海,陳蘭帶著我們走進一戶人家歇腳。院門開著,主人在院中忙前忙后地張羅著,待落座,熱情好客的主人就已經端上來了一盤葵花子和一盤杏干。

陳蘭拿起一塊杏干說,這一盤杏干裡面,大接杏和包核杏都有。嘗嘗看,哪一個是大接杏的,哪一個是包核杏的?

接過一塊褶皺較多的杏干,口感略微帶酸澀,偏硬,有嚼頭,這是大接杏的;再嘗一塊包核杏的,光滑近乎透明的杏干,入口酸甜有韌性,越吃越香。說話間青花瓷的蓋碗茶也端了上來,然後把杏干泡在了茶水裡,說待喝完茶,臨走前再嘗嘗這杏干,又是另外一種感覺。主人說,這些杏干都是純天然的新鮮杏子晾乾的,沒有任何別的添加物,和那種糖漬加工過的杏脯完全是兩回事。都說唐汪川里有三寶,眼前的葵花子和杏子做成的杏干就是其中的兩寶,那麼還有一寶呢?陳蘭說,在蓋碗茶里,就是大紅棗。

主人家的院子周邊就是自家的地,種滿了杏樹。粉白色的杏花搖曳在枝頭,偶有一陣風過,花瓣飄落,落在杯邊、落在腳邊。茶香伴著花香,真是愜意。

這一片廣闊的河川,究竟有著哪些自然條件,讓唐汪川擁有百年的杏樹種植歷史?

陳蘭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進行過一次普查,唐汪川有一個比較龐大的杏子家族,它的品種有大接杏、包核杏、泉眼口、早杏、胡抓等22種之多,而唐汪大接杏是最負盛名的優良品種之一。唐汪川大接杏是聰明的東鄉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據老人們說,唐汪大接杏是從陝南漢中帶來的。

在唐汪川有這麼一則優美的傳說:

古時候,這裡雖然榆柳成蔭,野杏遍地,但只有又苦又澀的小杏,沒有好的品種。一群做買賣的「腳戶哥」,唱著「一溜溜山,兩溜溜山,腳戶哥下了個四川」的花兒,趕著馱隊出發了。他們經過漢中時,看見一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樹,樹上結滿碩大的黃杏,觸景生情,想起家鄉苦澀的小杏子,產生了引進的念頭。一打聽,腳戶哥傻了眼:種不外傳。腳戶哥再三表明了求種的心愿,願意出重金買幾條小枝。主人被腳戶哥的誠意打動了,贈送了幾支杏苗。可是這裡離家千山萬水,這麼遠的路程怎麼拿回去?腳戶哥想了一個辦法,將杏枝插在喝水的葫蘆裡帶了回來,嫁接在家鄉杏樹樁子上。第二年,接出了又大又甜的「大接杏」——又叫桃杏。一年又一年,這裡的人們不斷選種優化,最後成為了今天遠近聞名的唐汪川大接杏。

《臨夏州志》對唐汪川大桃杏從形狀、個頭、皮色、質地、味道作了描述:「果實近圓形,橘黃色,陽面微帶紅暈,個大,皮薄,肉厚,質軟,纖維極少;汁多,味甜,濃香,品質極上。」著名果樹專家孫華教授稱其為「世界著名優良品種」。同時,唐汪川的大接杏也被命名為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唐汪桃杏似杏非杏,似桃非桃,色味雙絕。

至於為什麼杏樹長得這麼好,小院的主人接過了話茬:

杏樹喜光、耐寒、耐乾旱、耐瘠薄。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性極強,而且較耐鹽鹼。唐汪的土壤多為沖積母質形成的黑紅土和沙壤土,土質肥沃,渠水自流灌溉,光照強,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尤其是略含鹽鹼的紅砂土,非常適宜杏樹的生長,所以,自明清以來這裡逐步發展成盛產杏子的好地方。

以前這裡的杏花雖然名氣大,可真正來這裡賞花的人很少,大家都是只聽其名未來此地。現在好了,借著杏花盛開,杏花節里,賞了花,又靠花賺了錢,兩全其美,讓周圍的鄉鄰笑得比花兒都甜。等到杏子成熟,一個豐收年又來到了。

唐汪不僅僅盛產桃杏,還有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丹霞地貌

唐汪除了杏花有名,盛產杏子以外,還有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丹霞地貌。

唐汪川的西側,在紅粉色的杏花簇擁中,還有一處唐汪川最具代表的丹霞地質景觀——紅塔石柱,赤紅色的石柱,像一座石塔高聳入雲,無論走在唐汪川的任何一處,抬頭都可以看到石柱。紅塔下面有座始建於明代的佛教寺廟。碑文記載:「洮河為古枹罕地,境內不少名剎,而紅塔寺為最著。」紅塔寺分為上、中、下三殿,石柱下端的石窟,現在已經無法攀登,這是紅塔寺最初的上殿。

唐汪川的丹霞,不勝在多彩的顏色,而是以宮殿式的地貌見長。除了紅塔石柱,在牛形山上,是唐汪川另一處丹霞美景。層巒起伏的山巒,像是一座座高大巍峨的宮殿,聳立在山巔,紅、黃、綠相間,好似天上宮闕。

站在牛形山的山頂,可以看到整座唐汪川鎮的全貌。洮河從中穿過,兩岸是團團杏花。洮河北岸,臨洮縣紅旗鄉的紅崖與南岸唐汪的葡萄山隔河相對,只有四五十米的距離,是兩岸最狹窄的地方,也是唐汪川「寶葫蘆」地形中「葫蘆」掐腰的地方。

洮河水向西源源不斷地流淌著,也流淌著唐汪川這片土地上的歷史。「絲綢古道河湟口,隴上杏花第一村」,這裡還是絲綢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通往省城的必經之地。

古絲綢之路在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有南北兩條線路,其中一條南線,從臨洮循洮河右岸北至白崖渡洮河,至洮西唐汪川上董嶺,經麻石灣至紅崖子或跨「飛橋」,或從扎木池渡黃河至左南津,進入青海,再經扁都口與河西古道會合。

在唐汪川有洪濟橋古渡,為蘭、河二州通道。明初建橋,明萬曆時橋毀,改建成浮橋,用船12隻,冬撤春建。清康熙時知州王全臣設船以渡,民國時建浮橋一座,后改為扯船,將鋼絲繩架在空中,船用滑輪滑行過河。「花兒」里唱道:「唐汪川里有一個扯船哩,牛形山有一個洞哩。」這裡成為河州至蘭州的「官道」。從河州起行,經鎖南壩,下大灣頭到唐汪,渡過洮河進漫坪,上尖山子進蘭州。水路交通的便利與發展,也讓唐汪川成為茶馬互市的重鎮。

天色漸晚,杏花的香氣愈發濃郁。

當地朋友漫起了一支與杏花有關的花兒:「紅嘴鴉落的著唐汪川,咕嚕雁落在了草灘;腳戶哥起早著下四川,杏花哈當成個牡丹。」「腳戶哥摘哈的杏子花,回來了地裡頭種哈,我倆的婚緣(哈)鐵打下,這是前世里種哈的緣法。」腳戶哥哥走遠了,在一片皎潔的月色中,唯見杏花脫凡出塵,閃閃發光。(周言文 劉小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