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機器人統治時代,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機器人統治時代,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機器人統治時代

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span>

圖片來源:dpa

機器人作為人類友好的玩伴的同時,在工作領域也不斷地給人類提出新的挑戰

伴隨著機器人、IT、自動化等新技術的不斷更新,人類迎來了第二次機器時代。這些新技術將會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這一話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討論熱潮。

難道人類也會像馬車一樣?從曾經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淪落為供消遣娛樂的方式之一?事實上:機器人、電腦程序以及機器幾乎已經逐漸滲透到工作的各個領域。它們不僅能洞察事物,同時也具備表達的能力,甚至能取代人類的工作,並朝著智能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機器人早就已經不是那些只會執行預設定工作的工廠設備,在一些行業里,隨著數據和自動化的影響與日俱增,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恐慌: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人類還能發揮多少作用?

想要了解當今的數字化革命,我們有必要先回顧其發展歷程:18世紀下半葉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第一次機器時代,這場革命是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係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火車、輪船等代步工具也逐步登上歷史舞台。但與當時的工業技術相比,人類仍然居於統治地位。

如今,新的時代到來,部分研究人員將這個時代稱為第二次機器時代。在全球,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人的崛起將是未來10年重大的社會變革,一場產品製造和智能革命即將開始!數字化技術也將再掀社會浪潮,我們的社會又將如何被改變呢?

由人工智慧技術塑造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取代計程車與巴士司機,通過車載感測系統感知路況環境,自動規劃行車路線並控制車輛到達預定目標。目前,這項技術正在進行路測,今後將在城市道路運營上投入使用。

此外,機器還將代替建築師設計房屋構造。在負荷載重,翻譯以及醫療診斷等非工業領域也開闢了一條的新路徑。另外,部分智能機器在製作混合飲料、鐘錶維修、圖書分類、規範交通以及食物烹飪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工業的發展

工業1.0

工業時代:1784

技術革命:蒸汽機

轉型變革: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

工業2.0

工業時代:1870

技術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

轉型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工業3.0

工業時代:1969

技術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

轉型變革:帶來了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發達程度的高低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成敗的關鍵所在。

工業4.0

工業時代:當前

技術革命:數字化網路,聯網與大數據

轉型變革: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

據Pew研究所的問卷調查顯示,近1900位科學家證實:機器人能全天候在流水線上工作。有一半的研究人員表示,機器人已經能參辦公服務。例如,協助處理訂單以及設計結構等。

美國作家兼技術專家馬丁·福特指出,「幾乎所有需要人們坐在電腦前進行信息加工的工作,都受到了威脅。」

機器對我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研究一致表明: 機器浪潮來襲

德國大約有61%工作崗位都需要使用到電腦。據曼海姆ZEW研究機構預測,足足有500萬的工作崗位可以通過自動化完成。

在今年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一項研究表明,在未來的五年中,工業化國家大約有500萬就業崗位將會流失。

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作過一個聳人聽聞但又飽受爭議的預測,即在未來的20年內,美國有一半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機械化以及數字化的威脅。而操作越複雜的工作,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就越低。

BCG:四分之一的工作將由機器人替代

對於牛津大學的這項調查的爭議並沒有停止。因為即使有47%的工作被機器取代,這也不意味著47%的工作者將永遠失業。未來仍會不斷出現新的職業,新的機遇。

相比之下,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更為謹慎,他們預計,到2050年四分之一的工作將由軟體以及機器人來完成。諮詢顧問分析了25個最大出口國的21個行業,他們約佔全球貿易總量的90%。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程度,其勞動力成本大約下降18%至33%不等。

此外,與雇傭高昂的機械師相比,在高海拔地區使用機器來維修發電站的渦輪機對運營商而言,不僅成本低,同時也降低了維修的危險性。

美國工程院院士丹妮拉·魯斯是全球最大的校園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掌門人。她曾說過這麼一句名言,「未來,機器人會和智能手機一樣影響人們的生活,而機器人技術也將提升人類的生活、工作、家庭以及娛樂的質量。」 她認為計算機

能實現可視化與現實世界交互和溝通。 身邊99%的靜物能動起來,能夠感知、交流、計算,這使得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更加便利。

此外,智能機器也被應用在兒童房中:機器人不僅是兒童的玩伴,也是他們的保姆。

這個後果產生的深遠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德國社會目前在討論的工業4.0的範疇,不止涉及工廠的未來、數字化聯網產品、機器之前的交流溝通等方面。對於自動化帶來的影響,德國和美國思考的角度大相徑庭,德國更傾向於針對技術性問題以及從單個行業進行分析。而美國對於這一方面的關注似乎更具深度,甚至幾乎每周都會舉辦相關的頂級論壇、以及文章刊登在主流雜誌上。

華爾街亦須進行調整

自動取款機和自助服務中心早已取代銀行櫃員的服務。自動化服務也將向更高領域繼續滲透。自2000年以來,華爾街金融從業人員大約下降了50000名,約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在機器的協作下,數十萬交易可以有序進行,並且瞬間便可在買賣雙方完成,整個過程完全不需要人們參與。

Daniel Nadler 早已設計了一款名為「Kensho」的程序,該程序針對金融貿易進行分析的。他在《紐約時代》上說道:「在未來的10年內,他開發的軟體和其他類似應用將會取代金融領域將近一半的從業人員。」鑒於目前軟體行業取得的巨大成功,他的這一說法並非毫無依據。

Daniel Nadler

這一預測引發了一場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激烈討論,即關於國家財政分配的討論,例如, 國家無條件給每位公民補助1000歐,誰要是覺得國家無條件送錢給公民很滑稽、不可理喻的,那麼便會有人反駁到:即使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但人們亦須一日三餐。此外,他們還要養活自己的家庭,通過消費這一方式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為了避免數字化可能帶來的社會危機,是否應該把財富更好地迴流至社會,而不是進行新科技的投資?或者說,無條件基本收入會讓人類變得更加慵懶?

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Andrew McAfee認為:機器並不會對此為我們提供任何答案,即使他們被設計得越來越智能。我們需要接受這個社會挑戰,自己去尋找答案。《大西洋》月刊曾這樣寫到,一場真正的手工工藝復興亟待襲來。

一項來自技術研究員調查的數據顯示:當機器人完全取代了我們的工作的那天,或許我們也能從中得到些回饋。總體而言,或許這也並不算糟糕。

無條件基本收入所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人們既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親人共處,關注健康,還能實現自我價值,但這些好處對那些目前工作受到威脅的人來說多多少少帶著點挖苦的意味。

第二次機器革命,是否會在消失的工作崗位中產生新的就業機會?而關於在數字化二分時代下,社會統一與民主將如何發展亦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不再工作,那麼人類的價值何在?

對於未來的職業世界,技術分析企業Giga OM的一位權威研究員Stowe Boyd對此提出了質疑:對於那些在這次競賽中失去工作的人,他們還能發揮什麼樣的價值?在哪些領域還存在著少數經驗,可以在這樣的數字化經濟中有用一席之地?

Stowe Boyd

在許多文章和研究中,人們都對此表現出很悲觀的看法:人們將在機器人的束縛之下殘喘。此外,相關的法律漏洞也引起了關注,電腦程序或是機器人可以完全不為他們的任何行為負責。那麼誰將背這個黑鍋呢?程序員,消費者或者是用戶?

當被問及未來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時,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向德新社的記者說道:最大的挑戰是在眾多對抗流行性疾病、氣候變遷等承諾背後所隱藏的對科技革命的渴求,但另外一方面,這種進步也會導致個人發展潛力與就業機會的喪失、中產階級收入前景的不斷惡化和愈演愈烈的不平等現象等。

實現自動化之後的下一步便是實現人工智慧的發展,它不僅在加利福尼亞受到關注和發展,亦將在全世界範圍內颳起風暴。對此,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自己的憂慮。他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來說是一大威脅。而來自美國互聯網巨頭谷歌的雷·庫爾茨維爾(Ray Kurzweil)也做出預測,在2029年,機器人將會比人類更加聰明。

所有由機器完成得更出色的工作,未來都將由機器接管。這將更快速、更可靠而且更實惠、輕鬆。屆時,對體力勞動的需求也將減少。據悉,一台澳大利亞的建造機器人僅僅在兩天內就有能力建成了一整座房子。在與機器人的競賽中,純粹的理論知識並不能給人類多少優勢。相反,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才是我們要培養的重點。

因此,專家們建議道,要改變對人才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策略。美國作家和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更是直接乾脆地說道:「平庸時代已經終結!」

Tyler Cowen

面對這樣的革新,校園內應該如何去應對?如果在一些機器比人類更能勝任的領域裡,校園的年輕人還向之前那樣反覆地操作、死記硬背,那麼這樣的教育意義何在?社交媒體網路的Hootsuite平台的創始人賴恩·霍姆斯曾說過,開發和培養優秀、獨特的人類技能意味著一種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一種遠離千篇一律、追求獨特性的經歷。

針對那些因為第二次機器時代以及相關預測而持悲觀態度的人們,霍姆斯為他們制定了一個目標。「投資那些機器無法模仿的技能。這些技能主要是關於創造力、想象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高級技能。」而且,他也說道:「有時候我們或許不得不退後一步看看,學著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那樣,讓自己有無限的創造才能。」

原文鏈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