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解密深層邏輯:美的集團有無可能問鼎深市市值第一?

2015年6月之前樂視網備受追捧,到2016年6月份以來美的集團市值連創新高,資本市場的價值取向悄然發生改變。為何一向貼著「傳統製造」、「家電企業」標籤的美的集團,突然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這一轉折背後的深層邏輯究竟是什麼?

在上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6月9日),美的集團股價以微漲0.12%報收於40.30元,總市值再次沖高至2605.67億元。

就在前一天的6月8日,美的集團股價大漲4.01%,總市值繼前一天突破2500億元之後再次突破2600億元關口。當天,格力電器亦不遑多讓,大漲4.77%,股價沖高至36.25元,市值站上2180億元的高位。

美的、格力,兩大家電股形成「比翼雙飛」格局。

目前,深市市值最高公司仍是海康威視。6月9日,該支股票以5.62%的漲幅收盤,市值2881.25億元,領先於美的集團、順豐控股、萬科A。

進入今年6月份,美的集團股價持續上攻,總市值多日連創新高,目前已站穩深市總市值第二位置。

2014年底,「家電第一股」悄然易主,由格力電器而為美的集團。2016全年,美的集團總市值基本保持領先格力電器250億元左右。最近20天,美的集團總市值對格力電器優勢擴大至400億元上下。

此前,曾有機構預測2017年美的集團市值有望領先格力電器1000億元。

在我看來,這一切不過是一個結果,弄清背後的成因或許更有價值。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何一向貼著「傳統製造」、「家電企業」標籤的美的集團,突然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對象?這背後折射出怎麼樣的投資價值取向?這個問題,可能才是我們需要思考並找到答案的。

美的集團最大優勢在於成長性非常好

傳統製造企業,曾經長期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在相當多投資者眼裡,這類企業雖然業績穩健、根基紮實,但想象空間有限,沒有太多故事可講,因此,只適合投資,不適合炒股。

隨著互聯網「風口論」自2016年中期漸趨冷落,加之「製造2025」、「工業4.0」概念春風乍起,人們終於發現了製造型企業的價值,於是將目光轉向美的集團。

我們先來看看美的集團最近兩次大考的成績單。

2016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1598億,同比增長15%;凈利潤159億,同比增長16%;歸母凈利潤147億,同比增長16%;每股收益2.29元。

2017年第一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600億元,同比增長55%;凈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12%;歸母凈利潤44億元,同比增長11%;每股收益0.67元。

這兩份成績單,在家電行業堪稱無出其右者,即使放在整個企業的大盤子里看,也是相當出色。

更關鍵的是,美的集團成長性非常好!

依據目前態勢估算,美的集團2017年營收規模將沖至2100億元—2200億元。

利潤呢?我姑且取其近兩年凈利潤率最低值7.8%(美的集團2017年一季度值)測算,則2017年美的集團凈利潤應在166億元—171億元之間。

這個凈利值意味著什麼?意味著2017年「家電企業凈利第一」花落美的集團可能性非常大。

我傾向認為,優秀家電股2016下半年以來集體爆發,是資本市場的價值重新發現,而這一過程和互聯網概念被投資者逐步冷淡恰好同步。

在過去長達5年時間裡,「風口論」、「互聯網+」備受推崇,眾多投資者的價值判斷不是依據企業業績,而是依據有無想象空間以及故事講得是否精彩,於是乎,一大堆「PPT公司」、「發布會企業」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相比之下,那些發展預期清晰可見、業績穩定到不需要預測的公司,反而備受冷落,怪不得不少務實型企業直喊「看不懂」。

忽悠終非長久之計,天道酬勤才是硬道理,而今,那些曾紅極一時的所謂「新盈利模式」公司,正在一一凋零。

更難得的是,美的集團戰略邏輯十分清晰

如果一個企業的未來清晰可見,這個企業一定是經營穩健的企業,換個角度看,這個企業一定是個風險較小的企業。

決定一個企業的未來是否可以預見的,是這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符合邏輯。

從一家純粹的家電企業向泛家電企業轉型、從製造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從本土型企業向國際型企業轉型,這就是美的集團基於未來的發展邏輯。

基於這一邏輯,美的集團2016年推進了一系列國際併購,從東芝白電、Clevit商用空調,到庫卡機器人、高創自動化解決方案。

在研發領域的布局,美的更是不惜血本。僅2017上半年,美的就連續在美國聖何塞、奧地利格拉茨,布局了兩個國際研發和創新技術中心。

美的因此被媒體譽為「最具華為基因的家電企業」。

目前,美的已在美國、日本、義大利、德國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未來還將在印度等國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美的集團已經不再滿足於作為一家優秀的企業,其最新定位已經變成了「一家全球經營的科技集團」。

美的集團在發布2017年一季報時有這樣一段表述:美的將持續深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品質提升與精品工程,堅持產品領先,通過管理效率、製造效率及資產效率提升,打造效率驅動下的新成本競爭優勢;關注全球產業併購機會,注重戰略市場區域擴張,夯實全球運營基礎;加強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產業布局,強化新產業戰略研究,培育新的增長點與產業平台。

正因為科技才是推動一個企業發展的最持久動力,因此,成為一家科技公司是幾乎所有企業的夢想。我們看,在蘋果、華為、微軟、谷歌、臉書、三星這些成功企業身上,無一不貼著「科技」的標籤。

有比較才有鑒別,把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這對冤家對手進行對比,你會看得更清楚。

2015年初,格力電器進入手機領域,兩年過去了,格力手機銷量寥寥無幾,一息尚存。2016年,格力電器試圖通過收購珠海銀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結果遭到中小股東聯手否決。

自2012年5月接替朱江洪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領導下的格力電器雖然極力推進多元化戰略,可憐天不助我,業務主體至今依舊停留在空調這一產業層面,吃的還是朱江洪時代的老本。

為何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始終打不開局面?不得不承認,和董明珠過度強勢的個人作風有關,作為董事長、總裁,我們看到董明珠的決策太過隨意,完全聽不進去其他股東的意見建議。更要命的是,這種局面始終未有任何改變。

近期傳出珠海銀隆已進入IPO輔導階段,一旦上市成功,董明珠個人身價將暴漲。但是,這和格力電器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格力電器的現狀:在存量市場,格力電器依舊十分優秀;在增量市場,格力電器讓人看不到未來。

難怪外界對美的和格力的評論大相徑庭!方洪波主導的美的,發展戰略有清晰的邏輯可循;董明珠主導下的格力,所有決策都像個人意志的任性發揮。

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將是美的集團徹底甩掉格力電器的一年。

必須為資本市場的價值回歸鼓與呼

曾幾何時,股市更像一個投機場,大多數人抱著炒股而非投資的心態進進出出,這是股市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一大特色。

講故事而非講業績,一度成為股市最明顯的價值取向。

樂視堪稱講故事最典型的例子。在過去至少三年時間裡,這家公司備受投資者推崇,成為資本市場的明星;而今,這家公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前途未卜。

下至企業上至國家,究竟靠什麼存在與發展?答案毫無疑問:靠看得見的產品。這是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反覆證明的經驗。對於企業來說,支撐其長遠發展的力量,一定來自產品創新而非商業模式創新。

樂視盛極而衰的經歷,再次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做企業和做人一樣,務必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這個世界其實沒那麼多捷徑,如果有,早就被別人走過了,哪裡會等著你來走!

投資好比交友,和誠實可靠的人做朋友,他也許幫不了你什麼,但至少不會害你;投資有業績的企業,也許不能讓你一夜暴富,但至少會讓你資產升值。

這幾年,不少人(含媒體)被樂視「生態理論」洗腦,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所謂旁觀者清,外媒評論認為,樂視有今天,實乃「不知天高地厚的必然下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