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家:印度的航母戰略帶給中國哪些啟示?

原標題:專家:印度的航母戰略帶給哪些啟示?

劉奎 來源:青年報(2017年03月09日11版)

據媒體報道,近日,印度服役了30年的「維拉特」號輕型航空母艦光榮退役。這艘輕型航空母艦於1987年5月掛上印度海軍軍旗駛入印度洋后,就一直擔負印度海軍旗艦的角色,母港為孟買。

從那時候起,印度對該航母斷斷續續的「梳妝打扮」就從未停止過。經過上世紀80年代多次改裝后,1995年初「維拉特」號重新入役。1997年1月31日,印度海軍的首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退役,而印度國防部從1994年開始與俄羅斯磋商希望引進「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工作久拖不決,「印度海軍不可一日無航母」,因此「維拉特」號不得不繼續支撐起印度海軍的脊樑,一直超期服役到2017年年初。

戰略

作為印度洋沿岸的大國,印度認為自身的安全和強盛都取決於其對印度洋的控制程度,控制了印度洋,就能支配印度洋和沿岸國家,就能控制從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印度就萌生了「印度洋控制戰略」。進入21世紀后,為實現維持印度洋「區域霸主」地位、抗衡遠洋海軍實力增長並保障印度洋海上運輸線安全暢通三大目標,印度決心建立一支具有制空能力的遠洋攻擊型海軍。

2004年6月,印度海軍出台了新時期戰略性綱要文件——《海軍新作戰學說》,其核心思想是:印度海軍戰略應從當前的「近海防禦」和「區域威懾」戰略轉向「遠洋進攻」戰略,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懾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在控制印度洋的基礎上,逐步將印度的戰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灣、東至南海、南抵非洲的廣大海域,「印度海軍將來要扮演世界性角色」和「參與整個東半球海洋事務的支配性軍事力量」。

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不斷發展演變和特定的海區自然地理環境,歷屆印度政府都視航空母艦建設為提高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和海上威懾力量的主要象徵,是海軍建設的重中之重,並長期堅持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海軍發展方針。

為實現擁有3艘航母的目標,印度採取了改造、引進、研製「三條腿走路」的辦法。除了第一艘「維克蘭特」號航母、第二艘「維拉特」號航母,印度自1994年就開始與俄羅斯接觸,並於2003年10月耗資8億美元引進排水量4.45萬噸的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更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

印度海軍在建立航母編隊后,意識到遠海作戰兵力是不能建立在向外國購買的基礎上,而是要靠自身能夠建造才行。於是,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就開始籌劃自行設計建造中型航空母艦。1989年印度海軍宣布將啟動第17號造艦項目,建造兩艘2.8萬噸級航母,首艦命名為「維克蘭特」號。2號艦計劃2017年服役,第3艘維克蘭特級國產航母全部由印度科欽船廠建造,3號艦計劃2024年服役。

困境

相比印度海洋戰略的勃勃雄心,其航母發展卻困難重重。

一是自主研發和改造艦船的能力不足。在上世紀60年代前,印度基本沒有設計和建造大型艦艇的實力,而如今已擁有初具規模的軍船生產能力。但是,從總體上看,產能不高、工藝落後、基礎設施薄弱仍是印度造船工業必須面對的現實,所以想自主研建航母還是有些牽強。

航母的研製和建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對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考驗,不只造船工業,還涉及國民經濟其他眾多行業,如航空、電子、鋼鐵、冶金、機械和自動化等相關領域。在這些工業領域,印度當前所具備的實際能力與發展航母的現實需求相比,存在著過大的差距。

因此,在其自主研建的「維克蘭特」號航母上,我們可以看到,除船體平台本身是印度自行建造,其它絕大多數關鍵技術或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如艦載戰鬥機、預警直升機、航空管理設施來自俄羅斯,動力裝置及其配套設備來自美國和義大利,指控系統等電子信息系統來自法國或以色列。這不僅會降低航母作戰體系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更會讓經費開支大幅增加。

二是戰略布局與國家整體實力之間失衡。在印度海軍看來,要「主導」印度洋,就必須擁有兩艘航母,以控制印度東面的孟加拉灣和本土的阿拉伯灣,同時還要有第三艘航母作為機動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關」的海域。

為實現擁有3艘航母的目標,印度讓「維拉特」號超期服役的同時,投入大量經費給俄羅斯改裝「維克拉瑪蒂亞」號,另一方面還要硬著頭皮研發新「維克蘭特」號,看似效率極高的「三管齊下」,卻因為「維克拉瑪蒂亞」號消耗經費過多,導致本應在2014年服役的新「維克蘭特」號被迫推遲至2018年才可能完工,但能否如期完成,仍是未知數。印度海軍同時擁有3艘航母的夢想功虧一簣,究其原因還是高估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國家的整體實力,以不足的力量去推進一個過大的戰略,最終力竭擱淺。

三是誤把航母的威懾力當作戰鬥力來崇拜,從而深陷「航母迷信」困境。發展航母確實勢在必行,但卻急不得,而且急也沒用。因為可用於作戰的艦載機數量通常低於航母所需要列裝的艦載機數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強行增加航母數量,就屬於一種「迷信」航母的行為了。印度恰好就是這樣,要知道2016年剛剛退役的印度海軍主力艦載機「海鷂」戰機在印度海軍長達33年的服役生涯中,先後有三分之二墜毀,10餘名印度最頂級艦載機飛行員因此喪生,這說明印度的艦載機體系還遠遠無法形成戰鬥力。

啟示

印度海軍和海軍的情況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維拉特」號航母退役的這一歷史性時刻,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反思印度海軍的前車之鑒,為海軍發展鋪平未來之路。

第一,要高度重視和持續支持航母發展。在當今各國海上可擔負維護和保衛國家海上安全兵力兵器中,唯有航空母艦編隊能前出到中遠海實施長期駐泊或游戈,可以兼顧平時和戰時,並重威懾與實戰。近幾十年內,雖然在印度洋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海戰,但是印度海軍的實力仍在不斷增強,特別是其航空母艦的存在,使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不敢侵犯印度的邊緣島嶼。在和平時期,航母更是向外界顯示威懾力的有效海軍艦艇,能更好地保衛地區和世界和平。

第二,應繼續加強自我創新能力和核心研發能力。從印度海軍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過於依賴「進口」的發展模式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戰鬥力生成,但不利於長遠發展。尤其是核心部件如果依賴「進口」,就會處處受制於人,影響體系作戰能力發揮。只有在擁有強大自主研發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準確地找到創新的方向和道路,真正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力,並以此驅動海軍的整體發展。

第三,以戰鬥力為最高優先順序穩步前進。在印度海軍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著急」,在國內實力還不足時「著急」,在艦載機尚未形成戰鬥力時「著急」,永遠處在一個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之中,所以才會困難重重,「意外」不斷。

因此,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讓體系優化,把航母這個大巴掌攥成一個拳頭,實現能戰。特別是要深入研究並遵循航母和艦載機的戰鬥力成長規律,把基礎訓練搞紮實,把短板「補齊」,充分利用我們的后發優勢,一步一個腳印地打造強國「重器」。

第四,以軍民融合戰略加快提升軍事整體實力。從印度航母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個很大的阻力就是其綜合國力不足,這才使得其無法同時負擔起3艘航母的運轉和研發。未來的戰爭不只是軍隊的戰爭,而是國家整體的戰爭。所以必須深入推進和貫徹落實好軍民融合戰略,充分調動國家全方位的創新資源,寓軍於民、以民養軍、以軍哺民、軍民互動,形成互利共進的創新體系,良性促進國家發展、軍隊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