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法學到底要不要考研?如何規劃最佳路線?

很多法學院同學都在糾結大學部畢業要不要讀研,知乎法律大V徐斌律師在知乎上給出了「抽絲剝繭」的回答,糾結中的盆友快來看看吧!

法學院學生從學校出來成為律師有這麼幾條路線:

1

---路線1

大學部→司法考試→律師

2

---路線2

大學部→司法考試→考研→律師

3

---路線3

大學部→司法考試→考研(或者不考)→法官(檢察官、公證處)→律師

4

---路線4

大學部→司法考試→公務員→律師

5

---路線5

大學部→司法考試→其他行業→律師

6

---路線6

大學部→司法考試(沒過)→律師事務所→司法考試(沒過)→律師事務所→司法考試(沒過)→律師事務所→司法考試(沒過)→其他行業

7

---路線7

大學部→司法考試→出國 LLM / JD→律師

1和2路線相比2的優勢不明顯

如果只有兩條路,1和2,那麼影響你上一線城市的二流三流非訴所和少數的訴訟合伙人招聘。

北京有3000家所3萬執業律師,人均創收一年40到60萬律師費。一個能帶徒弟的師傅最少是30萬,多則上千萬。這樣的律師在北京大概有6000人。對你來說就是六千家用人單位。這樣的規模在上海還有四五千位老闆,廣東省也差不多是這個規模(廣州深圳之和)。所以在一線城市,大可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找一家適合自己的所主要是時間問題而不是學歷問題。1和2的區別不大。

如果你去二線城市的一流所則可能受影響。這類所因為制霸一方人員一般會飽和,所以不容易進得去,這就導致你可能進一家這樣所的難度比一線城市一家好得多得多的所的難度還大。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甘於進二線城市二流律所,果斷京滬廣深。

如果你是三線城市,不打算離開父母。那麼由於三線城市通過司法考試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考研的價值就相對不大。找最好的律所求職即可。

3、4、5是一條特別路線

簡而言之就是用其他行業工作(背景)經歷代替考研做敲門磚。我們假設有兩個人,A君和B君和C君。A君是1路線,B君是2路線,C君是3路線。B研究所畢業3年找工作,C在法院干3年找工作。這個時候如果A沒有解決案源問題,A的年薪大概在5萬到30萬這個區間(一流訴訟、非訴所30萬),接下來的5年,A的年薪開始趨近20到50萬,達到在他所處團隊的工薪律師瓶頸,不解決案源問題就干到頭了。

在A剛剛執業的時候,也就是第三年,B和C一起來求職。對律所來說一個三年經驗從法院系統出來的,和一個剛畢業的研究所差不多。

如果是第五年或者第十年,情況要略複雜一些,一個是因為研究所的含金量固定,而法官幹得越久含金量越高,再一個研究所畢業和案源沒什麼關係,法院則有高概率是解決了案源問題才敢辭職的。

同理4、5路線也有類似的情況。作為敲門磚,行業背景優於研究所學歷,作為律師的收入工具,行業背景也優於研究所學歷。雖然3、4、5和研究所本身不衝突,但是一旦有了3、4、5,研究所學歷就被覆蓋掉了。所以節約3年直接取得其他行業經驗更好。

再說的極端點,大學部你出去干一年銷售再去律所求職成功率可能就超過3年研究所了。

6是不可取的

想干律師除非你專門干管理或者營銷,否則不過司法考試就去律所是比較不靠譜的,每年7月你都要辭職,一旦不過就怪律所。這樣的狀態非常張益達。做一個沒有證的律師,和去八一廠門口當群演的情況差不太多。當然不排除有一不小心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概率上來說還是踏踏實實過了考試再按照傳統路線發展比較好。

7和2比較

大學部生該不該考研的問題很多人問,出國還是考研的問題就很少人問。因為想出國的人都出國了。你可以非常容易地論證為什麼糾結出國還是考研的人很容易判斷應該出國,因為不管是TOP內所,外資所或者乾脆在外國律所工作,出國留學都比國內研究所在「敲門」上更具備優勢。

TOP所、外資所在招聘上有一個特點是他們看中外語能力。我以前面試的時候發現,國內就業最好的法學院並不是四大,也不是清北復旦交大,而是北外法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高,起薪8k到12k。這是幾年前的情況,不知道這幾年有沒有變化。

7和2相比:法學院含金量更高,更好的外語能力,更有傾向性的培訓(課程設置偏實務,比如很重要的合同寫作),留學生相比內地學生還有一些巨大的優勢:比如溝通能力,自學能力,談吐和修養。我想我這樣寫可能很多人要批評我寫的不夠客觀,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是客觀也好,是偏見也好,你們求職的時候,坐在你對面的人很可能是這樣想的,只是他們不說出來。

就算不做敲門磚,出國看看世界有什麼不好呢?

2的其他問題

我不敢說這是普遍的,但是80、90、00後學傻了是大有人在的。這和大環境分不開。

年輕人的父母這一代,經歷了至少兩個可怕的年代,被強迫沒學上或者強迫停止思考。

這就導致父母們普遍「務實」地認為,學歷是必須的。這就是他們的人生給他們的教訓。所以我們今天,在這一代的教育問題上,依然崇尚學歷至上,把大學原來的目標給忘掉了。聽前輩講,80年代的大學和今天的大學,氛圍明顯不同,要開設很多關於怎麼學習的課程,比如自學課、記憶課。如果去看看歷史,那麼民國時期的大學和今天的大學也不同。再出國看看,發現國外的大學和國內的大學也不同。好像除了我們今天的大學以外,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學都在強調學生要做學問,而不是單純學知識。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自學的能力,要思辨,要學哲學,等等。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更像是延續了高中教育,用填鴨的方式讓學生通往取得文憑的道路上。

這樣生產出來的大學生讓用人單位沒有人才可用。

我並不是認為國內的教育全是廢紙,它至少可以充當一定的選拔人才的工具,但是如果一個學生能上大學部,已經用聯考替我選拔了一次了。選拔以後就放任他玩四年,或者撅著屁股填四年(民法學、法制史)我就不覺得他能考個研究所能有什麼了不起,或者說再填三年就和大學部的他產生了什麼大的變化。我自己招了研究所大學部生也是一樣放在一起打包培訓,我還能給研究所再單獨設置個班嗎?

我比較感到悲哀的是,很多研究所是怎麼來的呢?隨波逐流,一個學校都考公務員(公大、法大),就考公務員;如果同學都考司考,就去考司法考試;大家都去考研究所就去考研究所。考研讓一個只懂考試的學生找到了一條可以安於現狀的通路,讓他浪費掉寶貴的三年的光陰,三年以後他去求職,他的同學給他面試。

有的人說,考研可以認識導師啊,可以增加人脈。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運氣不好,我認識的所有基於學校人脈做的不錯的律師,要麼是跟的公司老總很牛,要麼是遇到的單位領導很牛,要麼是博導很牛,要麼是這人(大學部)本身很牛,其實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我還沒遇到一個研究所因為跟的導師很好,靠導師做成功的律師。

人脈這個東西你去哪兒都能有人脈,去法院會有,去檢察院會有,去律所也一樣會有。有的人自帶拓展人脈屬性(父母是官員、商人出身較多),有的人純粹是有天賦,有的人是工作幾年之後自行領悟的,還沒聽說過哪個研究所院開一門人脈課,或者哪個老師帶「人脈免費批量發放」特效的。

所以我推薦大學部生在1線、5線、7線去選,如果什麼時候感覺學歷到頂限制你發展了,大可以在職、出國或者再考研。

最後的最後,既然敢寫(首先是有人敢問),就想到會有人會批評,說什麼不客觀啊之類的。我這也是一家之言,學生們如果因為聽了我講的,而不順著我的邏輯分析我說的是否有道理,就不考研了,那隻能說明學生自己沒有獨立思維能力,是大學教育失敗的產物。

如果進一步說這樣的學生就算不聽我的考了研,恐怕也不會對他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

不是自己選的,就算成功了又如何?

是自己選擇的,就算失敗了又如何?

2018考研各院校研究所招生簡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