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科學報】「昆蟲」狂人黃迪穎

巨型跳蚤化石

恐怖蟲化石

在道虎溝的日子,黃迪穎解開了昆蟲化石界很重要的兩大謎團,他也同時見證了15年裡道虎溝的鄉村之變,以及頗有特色的道虎溝古生物化石保護館的從無到有。

■本報記者 胡珉琦

4億年前專門捕食跳蟲的恐怖古鞭苔甲、緬甸琥珀中最古老的完整蘑菇化石、億萬年前入侵白蟻巢穴內的神秘螱客,就在2017年的兩個月時間裡,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他的學生蔡晨陽一起就相繼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三篇論文。

從學生時代起就一頭扎進遠古昆蟲世界里的黃迪穎,無數次叩開那扇冷僻的大門,把那些其貌不揚的化石「瑰寶」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不是學霸也可以成為科研明星

在古生物領域,昆蟲化石絕對算個冷門,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但1975年出生於北京的黃迪穎卻偏偏對這些小蟲子情有獨鍾。按他的話說,這樣的興趣只是偶然轉變的。

撿樹種、抓松鼠、撈魚,童年在黃迪穎的記憶里就是這樣度過的。他喜歡地質和生物,不管做什麼,都有父親和母親無條件地陪伴和支持。

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繫上學時,黃迪穎的學業並不出眾,甚至還常有被當掉,可他始終都沒有放棄尋找屬於自己的世界。大二在南京湖山地區進行地質實習,早就練就了眼尖心細本領的他總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化石,曾經被認為是乏味至極的古生物漸漸開始進入他的視線。

他喜歡在圖書館翻些古生物和地史學的資料,一有空閑就在南京周邊東挖西挖。再後來,他索性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暑期計劃,準備回北京大幹一場。

黃迪穎把目標定在了房山區的蘆尚墳村。他說,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化石寶庫,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昆蟲化石,還有大量植物及少量的魚化石,甚至還出現過恐龍化石。

可是,蘆尚墳村離黃迪穎在中關村的家足有40多公里,騎著腳踏車單程就需要3個多小時。就這樣,他利用大學部階段的所有寒暑假,來來回回總共跑了46次。

幾個硬塑料盒,一些衛生紙,一個單面刀片,一把地質錘,一個放大鏡,一點乾糧,一壺水,一個小板凳夾,一把鐵鍬,帶著這些固定裝備,他夏天工作8小時,冬天工作6小時。夏天還好,冬天實在難熬,天黑出門,騎到半路手腳就凍僵了,水壺裡的水也早就凍成了冰。「我當時找化石非常投入,一天中唯一的休息時間就是花10多分鐘把乾糧塞下肚喝幾口水。」黃迪穎說,一整天躬身坐在板凳上不挪窩,最後還落下了腰病。

回去后,工作也遠沒有結束。那時候還沒有專業設備,他就趴在桌子上,把放大鏡的兩個鏡片疊起來仔細觀察,眼睛湊得特別近,還要不時換手拿刀片進行細緻地修理,最後把蟲子的構造特徵繪製成圖並與已有的資料對比。他直言,當時缺乏起碼的昆蟲常識,畫出來的結構圖很可笑,但是總能幸運地發現一些新的沒有被描述過的昆蟲,這也讓他徹底對昆蟲化石著了迷。

大學期間,他用刀片剝出了數以千計的昆蟲化石,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批化石積累。直到現在,他還收藏著那些自認為畫得「不三不四」的昆蟲化石圖。

儘管大學畢業時黃迪穎已經完成了兩篇科研論文,但他仍然與學霸離得很遠,在父親的幫助下才到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當了一名研究實習員。之後的兩年裡,他三次考研失敗,但他堅持跟著研究人員找化石、修化石、繪圖,最後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有關海口蟲的重要論文。

這個轉折讓黃迪穎的學術生涯進入了開掛模式,一個月後,他被法國里昂第一大學錄取,直接攻讀博士。如今,他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已有160多篇。

解開昆蟲化石界兩大謎團

昆蟲化石一直是十幾年來黃迪穎最重要的研究領域。為了尋找那些遠古的蟲子,他的搜尋範圍從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到內蒙古的道虎溝生物群,從遼西的熱河生物群到緬甸的琥珀。而對他來說,經歷時間最長、印記最深刻的應該是在道虎溝的日子,他在那裡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整整15年。

道虎溝生物群是北方中生代一個非常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化石類型豐富,保存完整。早在2000年初,黃迪穎對此並不十分了解。那時候,他有逛舊貨市場的習慣,不時能夠淘到一些化石寶貝,這既是愛好也是工作。而後,慢慢才了解到一些從未見過的昆蟲化石正是出自道虎溝。

那時的道虎溝只是個落後的小村子,很多村民挖化石、賣化石。「他們賣化石都是包堆兒賣,一化肥袋子或者一籮筐五十元。我每塊都要自己挑,所以特不受待見。後來,他們發現我從一筐里挑走一些,給了六七十元,化石卻不見少,就都爭先恐後地排隊讓我挑。」黃迪穎回憶。

至於挑過的化石為什麼不減少,其實是因為他專挑一些很小的、不起眼的、沒人看得上的「扔貨」。黃迪穎解釋,一般的化石賣家都喜歡有觀賞性的,比如蜻蜓、知了、蟈蟈、「蝴蝶落落」那樣的大明星,而他最喜歡虱子。中生代的虱子很少見,他卻收藏了1萬多個,許多都是從廢石頭裡撿回來的。

也因此,道虎溝的老鄉們大概把他當成了個怪人。

「可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化石的大小並不代表研究價值的高低。」黃迪穎說,那些其貌不揚的小蟲子也許就有著重要的演化意義。

常年尋找化石,跟化石打交道,黃迪穎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可以肉眼辨認出大多數道虎溝化石的產出層位。2008年,他從一位化石愛好者那裡得到了一塊道虎溝的跳蚤化石,原本他並不相通道虎溝也會有跳蚤化石,但當他一眼鎖定這隻跳蚤時,就深知它「大有來頭」,於是立即趕回道虎溝,挨家挨戶搜「跳蚤」。

2012年,黃迪穎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在《自然》發表,引起了全世界媒體的關注,還被美國探索頻道評為2012年全球100大科學故事之一。在古生物學里,關於跳蚤的起源及演化證據長期缺失,而黃迪穎在道虎溝發現了中侏羅世距今約1.65億年的巨型跳蚤,這些恐龍時代的巨型跳蚤體長可達2厘米以上。該研究將蚤目的化石紀錄提前了4000萬年以上,並揭示了蚤目的起源。

緊接著的2013年,黃迪穎又在道虎溝發現了在古生物學界轟動一時的恐怖蟲化石,並對它一直以來頗受爭議的「身份信息」給出了顛覆性的定論。

在道虎溝的日子,黃迪穎解開了昆蟲化石界很重要的兩大謎團,他也同時見證了15年裡道虎溝的鄉村之變,以及頗有特色的道虎溝古生物化石保護館的從無到有。

化石研究有時的確需要點運氣,但更多時候靠的是古生物學家一天又一天餓著肚子挖化石,直到渾身酸疼、兩眼發花的堅持,以及一年又一年點滴積累的經驗。

《科學報》 (2017-09-01 第4版 自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