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還原「原版閱讀」本真: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去閱讀

文、圖:Storyland提供

「原版閱讀」和「學習英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曾有一本書是幾位教授向家長介紹原版閱讀理念的,封面上的推薦語寫著「閱讀不是學英語,閱讀就是學英語,閱讀超越學英語」,基本上這是大多數家長對閱讀的「期待」。首先保證溫飽(孩子有興趣,喜歡讀,考試能過關),慢慢奔小康(培養諸多軟實力或者全面素質)。

這些想法「對」嗎?不能說「錯」,但無論你對原版閱讀的訴求在於「學習英語」還是在於國際視野、批判思維、文化素養這些「軟實力」,或者是為了閱讀的種種甜頭設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本質上仍是「功利」導向的思維。當閱讀沒有及時帶來具體的「效果」,爸爸媽媽很容易產生焦慮,焦慮之下的不當「介入」,反而會幹擾了孩子自然的閱讀進程,陷入「焦慮—干擾—阻礙—焦慮」的死循環。

所以我不太贊成為「閱讀」賦予太多直接和實際的「功效」。在我眼裡閱讀是「看星星」,不是「抓藥方」。仰望星空也許讓你心胸滌盪,卻並不像「對症下藥」一樣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如果非要問閱讀有什麼「意義」,不妨用Clifton Fadiman在《一生的讀書計劃》里的一段話作答:「我們都會無知地死去,閱讀不是魔法,不會讓你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中的種種奧秘,也不會使人幸福——這種功效屬於牙膏、機車與除臭劑之類的東西,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這個計劃會像愛情和其他能激發你深層潛能的事情一樣,使你內在的生活更有意義,也更有趣。」

撇去閱讀的功利「目的」,不妨說,閱讀原版書,確實可以帶來不錯的英語學習「效果」—不論是在「素養」還是「應試」的層面。語言本是為了「交流」而存在的,借用一本書中的說法:原版英文書就是一個真實的英語語境。

原版閱讀的「解讀」和「對話」過程,本身就是在真實地運用語言。這種「運用」還不同於在外教口語班打打招呼、談談天氣,它包含了思想、經驗甚至思維和文化的深度碰撞。孩子在原版閱讀中,同時完成「交流實踐」和「文化積累」,這會漸漸積澱為他們真實的「英語交際能力」。

具體到辭彙、語法的學習,在原版閱讀中,英文單詞和語法規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處在一定的上下文「語境」之中。孩子在日積月累的閱讀中不斷與它們接觸,在變幻的「語境」中猜想、驗證、再認、修正,自然完成理解和記憶的過程。如果再結合與「Native Speaker」的直接交流討論,要比抽離語境的「背誦」有效得多。

當然原版閱讀不是包治百病,也不能單獨起作用。語言學習是一個綜合的「系統」,長期的「過程」,聽說讀寫,家庭環境和專業引導,都在其中起到作用。閱讀經常是一個「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過程。爸爸媽媽不妨放寬心,相信孩子的成長力量,為孩子創造接觸閱讀、感受閱讀樂趣的條件,看看閱讀究竟會和孩子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閱讀啟蒙」,是不是越早開始越好?

有時候家長早早把孩子送進機構學「自然拼讀」,或者在家聽音頻「磨耳朵」,說:「我希望孩子把基本功打好。」可是,什麼才是學習的基本功?好奇心、專註度、以及抓取信息的能力……無一不和閱讀相關。

在當前的普遍焦慮和升學壓力之下,家長很容易被裹挾著去達成一些短期目標,而忘了最根本的「啟蒙」的含義,是將孩子帶到知識的星空下,激發他們想閱讀和探究的渴望,協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而不是自己來扮演「英語老師」的角色。

「閱讀啟蒙」可以有很多層次:家裡到處都是書,爸爸媽媽愛看書,小朋友從小就在書堆里摸爬滾打,慢慢有興趣翻書看圖,這是最早最早對書的「親近感」;再大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故事給孩子聽,伴隨即興互動討論,這是輕鬆自然的親子閱讀體驗;再後來,有些孩子會自己找書來看,或者看圖,或者連蒙帶猜看文字,這是孩子主動閱讀願望的萌芽;到學校跟著老師學拼讀、學認字,學閱讀的方法技巧,開始有明確的階段和目標,這算是系統地開始「閱讀啟蒙」。

從這些「層次」來看,親近書本的時間也許不分早晚,只是爸爸媽媽最好不要抱有具體的期待,也不宜設置制式化的目標。在家裡放一些英文書,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等待合適的契機去向孩子介紹。如果是系統的閱讀學習(包括學習Phonics、跟著機構/分級閱讀系統進行有明確階段、目標的學習等),不宜早於5周歲。在孩子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依照大人的意志開始強硬「啟蒙」,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造成長久的傷害。

見過一些讓人心痛的例子,孩子兩三歲就被送到機構學Phonics、聽完全聽不懂的英語音頻來「磨耳朵」,或者才上國小就被逼著查單詞讀初級章節書……極端的情況是,孩子一看到英文書就眼淚直流,怎麼也不願讀下去。隱蔽一點則是:孩子長期被要求讀太難的書,造成不求甚解或為了討好大人「不懂裝懂」。這樣的孩子看似能讀很難的書(甚至因為聽音頻背誦或學過Phonics,能夠流利朗讀),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學習中最大的障礙。

「分級閱讀」的本意

如今很多家庭都把在家囤一套I Can Read / Step Into Reading等分級讀物當作「標配」,讓孩子一本接一本、一個級別一個級別地往上閱讀,認為這就是「分級閱讀」。

但讀「分級讀物」和「分級閱讀」之間,並不能划等號。分級讀物(Graded Reader)是一種書籍類型:即採用特定難度的辭彙/句型,為某一閱讀能力水平的讀者專門編寫的讀物;而分級閱讀(Leveled Reading)是一套閱讀理念與方法:孩子需要讀與Ta的閱讀能力相匹配的書,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閱讀能力。為此英語國家已經發展出相當成熟的分級閱讀系統,包含對孩子閱讀能力的評估和對書籍閱讀難度的評估,並將二者相匹配。

近年發現有些爸爸媽媽對「分級讀物」和「分級閱讀系統」都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好像只要囤好一套分級讀物,孩子就可以循序漸進學會閱讀;或者動不動在「分級閱讀系統」里查詢孩子在讀的書,甚至有意拿超過孩子年級水平的書要求孩子「挑戰」。這些做法其實是忽略了「分級閱讀」的本意:它的存在本是為了幫助孩子在茫茫書海中找到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心智最相匹配的書,獲得樂趣的同時也接受一定的挑戰,一步一步成長為「獨立閱讀者」。

記住這一點,爸爸媽媽就不必在「孩子該讀分級讀物還是繪本」「哪套分級讀物最值得入」這種問題上反覆糾結,或者緊盯孩子所讀的書的「分級數據」,把它當成炫耀的資本或焦慮的原因。標準化的系統能給我們參考和指引,卻沒法替代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觀察、了解和愛。比起量化的分級數值,更值得爸爸媽媽留意的是孩子閱讀一本書時的真實反應:是投入而有共鳴,還是無聊或受挫?當孩子帶著理解去讀Ta真心喜愛的書,閱讀力量才會得到最真實有效的增長。

有「必讀書單」嗎?為孩子選書要注意什麼?

如今一些KOL或所謂「閱讀推廣人」已經成功地把賣書的氣氛炒到了賣淘寶爆款的狀態,充分地把握了媽媽們的購物心理,並進一步通過培養家長們對書單的迷戀和依賴而加劇了家長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但真有哪本書是孩子非讀不可的嗎?我自己並不相信。

許多家長和我們分享過點燃孩子閱讀興趣的「第一本書」,類型真是千奇百怪——有位文學評論專業出身的媽媽,她的兒子是通過一套「植物大戰殭屍」的書推開了閱讀的大門;有愛美愛跳舞的女孩,扎進自家的「公主圖書館」就能專心讀上很久;還有趣味小眾的孩子,是從人體解剖、天體運行類的「硬科學」書籍發現了閱讀的魅力……那些所謂的「經典名著」,還有一些其實是適合了大人趣味的「獲獎繪本」,反而很少在列。

我曾經「杜撰」過一個說法:孩子不需要書單,卻值得常常去書店、圖書館。比起盲目囤書,不妨帶孩子去到有更廣闊選擇的地方,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不必過早開始擔心孩子的「閱讀口味」,再刁鑽的「美食家」,也是遍嘗百味才有了獨到的品味。爸爸媽媽當然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欣賞的作品,但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書,一定是最高原則。只有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樂趣,才有動力去讀下一本書、再下一本書……也才有可能與那些真正的「經典」相遇。

如果非要總結「原版閱讀」的方法,我覺得就是: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去閱讀。不必去想「閱讀」這件事能給Ta帶來什麼,就是簡單地在Ta好奇或無聊的時候,有一本書在旁,可以輕輕地打開、慢慢地觀察,跟著自己的節奏,完成和書的對話。有時候大人克制住一點「指點」和「幫助」的衝動,美好的事情反而會慢慢發生。

本文原發於菁kids上海3月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