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華新聞學子安徽行】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的新聞觀

原標題:【清華新聞學子安徽行】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的新聞觀

奮戰在新聞輿論工作的第一線的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如何看待新聞宣傳這項工作?對他們來說,什麼是新聞宣傳工作中最重要的?帶著這些問題,清華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的同學來到安徽省六安市,採訪了4位一線的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在他們當中,既有省、市外宣辦的幹部,縣電視台的記者,也有鄉黨委的宣傳委員。讓我們跟隨清華同學的視角,去了解他們對新聞宣傳工作的理解與感悟。

「不只完成工作,更要關注細節」

7月23日,清華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的同學乘坐高鐵抵達安徽省六安市火車站,章琦已經在車站外等候了許久。看著大家緩緩走出車站,他迫不及待地迎上前去,歡迎每一位前來開展國情調研的同學。

從皖西博物館到鳳凰河工程景觀帶,從金寨縣現代產業園區到紅軍廣場,從花石鄉大灣村到天堂寨農家小院,一周時間裡,同學們走到哪裡,他就跟隨到哪裡。

從今年2月起,章琦進入安徽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要負責宣傳和接待工作。短短半年,他已經接待過多位國內外媒體記者。4月11日,章琦參與外交部舉辦的「開放的:錦繡安徽迎客天下」全球推介活動,向全國和世界宣傳家鄉悠久的紅色歷史、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先進的科技成果。他說:「省級宣傳不僅關乎整個安徽省,更關乎整個國家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講好安徽故事,對我們這些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來說,不僅是一種榮幸,更是一份責任。」

半年的外宣工作讓章琦體會最深的是「不僅要完成好工作,更要關注每一個細節」。今年5月,他參與「東盟十國主流媒體暨中央重點外宣媒體安徽行」的宣傳和接待工作,迎接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十國主流媒體以及中央重點外宣媒體的近40名記者。在一周時間裡,他跟隨這些記者到合肥、安慶和宣城等城市,深刻體會到了解不同國家記者飲食習俗和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例如,章琦發現,南亞人生活節奏較慢,有時他們約定3點集合,但最終要晚半個小時才可以出發,幾天下來,他已經學會適應他們的節奏,更好地安排活動時間。

章琦認真負責、關注細節的工作態度也體現在他此次跟隨清華大學國新專業學生調研採訪的過程中。在金寨縣馬鬃嶺山間的盤山公路上行駛時,章琦注意到許多同學因連續山路轉彎產生暈車感,便急忙叮囑司機放慢速度,以緩解同學們的不適;在從天堂寨返回六安市的高速公路上,中巴車在行駛了兩個多小時之後停靠在中途服務站,大家下車稍事休息時,他及時叮囑司機「重新起步時看看人都到齊了沒有」。

「我是很多人了解和感受安徽的第一窗口,工作中我會盡量做到萬無一失,怠慢和失誤對於安徽省的形象也是一種損失」,章琦說。在他來看,每一位前來調研的記者和學生都是「家鄉的朋友」,服務好他們便是做好了宣傳家鄉的工作。

「要當『走編』,不當『主編』」

在安徽省六安市西南,52歲的市委外宣辦主任翁朝暉正帶領同學們參觀新建成的鳳凰河景觀帶。40℃的高溫下,翁朝暉踩著一雙牛仔布運動鞋,步履輕快地陪伴並指導同學們開展調研採訪工作。

無論是作為一名黨報工作者,還是擔任市委外宣辦主任,翁朝暉時時掛在嘴邊的話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翁朝暉是土生土長的六安市人。1984年,他順利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學習新聞專業。改革開放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他離開合肥回到家鄉六安,懷著崇高的新聞理想和對家鄉的熱愛,一頭扎進當地的《皖西日報》,一干便是26年。從校對到記者,再到後來的副總編輯,翁朝暉一直堅持下基層。「我當的是『走編』,而不是『主編』」,翁朝暉笑著說。他不願做一名只待在辦公室里的編輯。他要走出去,發現新聞線索,了解事件真相。

翁朝暉還記得他剛做記者時發生的一件事。1978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施,之後幾年土地改革的春風吹遍各區縣,然而葉集區三元鄉的農民王華友卻將自己的好田與他人的荒崗進行置換。這一大公無私的舉動立即受到社會關注,媒體紛紛報道他的事迹,但翁朝暉卻隱約感到其中有些蹊蹺。為探究事情原委,他深入實地與王華友進行交談,最終發現農戶的所作所為是由於對政策不穩定的擔憂。

「新聞報道中,事實是第一位的。文字表達固然要準確、簡潔和流暢,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事實服務」,翁朝暉說。在擔任《皖西日報》副總編輯期間,翁朝暉仍將新聞事實放在工作首位。他發現有的記者上交的稿件有套模板之嫌,為避免出現差錯,他隨即與被採訪者和市統計部門核查報道中涉及的數據,如地區面積、人口數量、GDP等。他始終堅信,新聞工作最重要的是走出去,貼近基層,貼近人民,為人民鼓與呼。

「總有使不完的勁兒」

穿過位於金寨縣紅軍廣場的烈士紀念館大門,沿著象徵59位共和國開國將軍的台階拾級而上,胡歡歡將目光緊緊對準手中的攝像機,全神記錄著學生們向題有「燎原星火」四個大字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圈的場景。

胡歡歡是來自金寨縣廣播電視台的一名記者。2014年,她從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后,通過考試進入金寨縣廣播電視台工作,主要負責政治報道。非新聞專業出身的背景令她吃盡苦頭,經過三年曆練,原先對攝像機絲毫不感興趣的她,已經能夠嫻熟地抓取每一個精彩的鏡頭。

為離工作地點更近一些,胡歡歡在縣城租了一間房子。她說:「有的人或許能走遍全國報道,但我就希望能夠走遍這一紅色之都的各個角落,報道每天在這裡發生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胡歡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採訪經歷發生在2016年6月,當時她得知51歲的金寨人鄭以祥去世后捐贈器官的故事。為探究事情原委,胡歡歡親自到合肥市北部的一個偏僻小區,走進鄭以祥生前居住的狹小簡陋的房間,見到正在備戰中考的鄭以祥的女兒小鄭。通過採訪小鄭,胡歡歡了解到,在面對父親離世和迫在眉睫的中考時,小鄭含淚做出捐獻父親器官的決定。後來當她聽說父親的器官挽救了3條生命時,小鄭終於露出欣慰的表情。

胡歡歡通過鏡頭和文字對小鄭的故事進行了報道,金寨縣衛計委和紅十字會負責人看到報道后開始關注這對姐弟,並特地在中考前一天來到合肥,為小鄭姐弟送去衣物和善款,鼓勵她要勇敢面對生活。

胡歡歡認為,新聞報道的意義在於挖掘更多真實感人的家鄉故事,並向外界傳遞金寨人民良好的形象。她說:「金寨縣每天都在發生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感人故事,能通過我的報道讓人們更加了解老區人民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我感到非常驕傲。」

但有時從事基層報道也不容易。因基層宣傳部門人手短缺,導致工作難度加大。目前,她所在的政治政策報道小組只有3名在職記者,熬夜寫稿是常有的事兒,工作太累時,她就找好朋友傾訴一番。「吐槽歸吐槽,開始工作時,自己總有一身使不完的勁兒」,她滿臉鄭重地說。

防汛報道最考驗記者的綜合素質。過去兩年裡,每逢汛期,她每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2016年7月2日,胡歡歡穿著雨靴打著傘走進災區,踩著石子路,蹚過湍急的河水,儘力抓取著每一個扣人心弦的救災鏡頭。一天報道結束,胡歡歡回到家時發現自己的褲子已經全部濕透,膝蓋全是傷。這樣的工作狀態整整持續了兩周。

三年來,本著認真負責、不怕吃苦的工作態度,胡歡歡走遍了金寨縣的23個鄉鎮。從三年前的媒體新人,到如今的報道多面手,她一直在努力「講好金寨故事」。

「干來干去,都是為了人民」

今年39歲的蔡志彪摸了摸他有些禿的前腦勺,「我看起來像四五十歲的人吧」,蔡志彪對前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參觀的清華大學國新聞專業的同學們說。

2016年3月,蔡志彪開始擔任花石鄉黨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一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石鄉大灣村考察。此後,來花石鄉參觀調研的人越來越多,向參觀者介紹基本情況的工作就落在了蔡志彪身上。除了宣傳工作外,他還分管村裡的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等事宜。一年多來,繁重的工作使蔡志彪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

此前沒有接觸過宣傳工作的蔡志彪對宣傳有他自己樸素的理解。「宣傳工作的重心就是傳播好黨的政策,黨的好政策要及時地讓所有的村民都了解和理解」,蔡志彪說。為此,蔡志彪經常組織鄉里的黨員幹部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精神等。除了開會、在宣傳欄張貼等傳統宣傳形式外,蔡志彪還有新的「妙招」。他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他建立的各類社交媒體群,臉上滿是得意與自豪。「我們有鄉工作群、村工作群,還有專門討論扶貧工作的群,QQ群、微信群我們都有,很齊全」,蔡志彪說。

準確傳播好黨的政策並非一件易事,蔡志彪常常為此犯愁。脫貧攻堅是花石鄉的工作重心,為了使村民住上更好的房子,鄉政府為村民蓋新房,並提供異地扶貧搬遷補償。然而,一些村民並不理解這項政策,抱怨「為什麼要拆老屋」。為此,蔡志彪有時還要挨個別村民的罵,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親自下戶,給一戶戶家庭、一個個村民耐心講解政策內容,回應村民的擔憂,最終得到全體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干來干去,都是為了人民」,蔡志彪這樣看待宣傳工作。

近幾年,花石鄉開始發展旅遊產業,希望通過旅遊助力脫貧工作。2016年9月,花石鄉下轄的千坪村開發了500畝「桃園」,以此吸引遊客前來採摘,體驗農家之樂。在旅遊業開發過程中,宣傳推廣工作必不可少。然而,在蔡志彪看來,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鄉里能做的工作很有限。「鄉里的平台太小,我們費了半天勁,效果也不太理想」,他無奈地說。

儘管如此,蔡志彪對工作並沒有失去熱情和信心。他盡其所能地向來訪的媒體和參觀者提供相應的信息。面對清華大學國新專業同學們的問題,他始終保持微笑並耐心解答。「多給一個人做介紹,多為參觀團提供信息,大灣村的未來就多一份希望」,蔡志彪說。

【手記】無論是60后的翁朝暉,70后蔡志彪,還是80后的章琦、胡歡歡,他們都是奮戰在一線的新聞宣傳工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只有堅持群眾觀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了解真實的情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正如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所說:「如果不深入基層,就只會說些套話,什麼『應該指出』『眾所周知』,什麼『毋庸諱言』『必須強調』,蒼白無力卻說得似乎理直氣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作為新聞學子的我們,更不能唯書本論,將視野局限在課堂與書本之中。只有走出自我的小圈,俯下身子,用謙卑和溫情去了解社會、關懷群眾,才能接近事實,寫出真正優秀的新聞作品,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清華大學2016級國新班 張詩妤 郭豐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