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林彪要等粟裕拿下濟南才敢攻打錦州

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秋,這是我軍經歷的自內戰以來的第三個年頭。我軍歷經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兩個階段的作戰,改變了敵我兵力對比:至1948年6月底,國民黨軍總兵力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非正規軍53萬人,特種兵和海空軍45萬人,後方機關、學校69萬人。解放軍的總兵力由戰爭初期的120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地方部隊125萬人,南方游擊隊4.1萬人。與國民黨軍同期兵力對比由戰爭初期的1:3.4,下降為1:1.3,其中正規軍的對比為1:1.32。(統計數字參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四卷1-5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東北戰場:東北野戰軍經過冬季攻勢,迫使衛立煌集團向錦州、瀋陽、長春等大城市收縮;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經過山東大反攻、豫東和襄樊等戰役,迫使王耀武集團孤懸濟南、青島、煙台,山東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並使徐州劉峙和華中白崇禧兩大集團屢受挫折,不得不轉攻為守;華北戰場:晉中戰役的勝利迫使閻錫山集團向太原收縮;西北戰場:澄(城)合(陽)等戰役鉗制並削弱了胡宗南集團,使之不能作戰略機動,西北野戰軍已經能夠獨立擔負西北戰場的作戰任務。綜上所述,國民黨軍的正規部隊只能擔任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上要點的守備,只能在其附近地區作戰役性機動,能做戰略性機動的兵力極為有限,我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二、戰略決戰的關鍵與突破口的選擇至此,國民黨軍重兵屯集於大城市,解放軍雖然攻佔了許多中小城市,提高了攻堅作戰能力,但是還沒有攻克敵10萬以上部隊守備的、並具有堅固的外圍和城防工事的大城市。因此,戰略決戰的關鍵所在就是,我軍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敵軍10萬以上兵力守備的、具有外圍和城防多層防禦體系的大城市,這也是我軍由運動戰向運動戰和攻堅戰結合的戰略戰術方針的轉變。1948年秋季,相對較為好打的大城市有三:東北野戰軍包圍的長春、華東野戰軍孤立的濟南、華北野戰軍一兵團包圍的太原。三者擇其一而攻之,克者必將為全軍提供寶貴的經驗,也必將為戰略決戰拉開勝利的序幕。中央軍委及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當然看好了實力最強的東北野戰軍。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勝利結束冬季攻勢,東北軍事態勢已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解放軍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和軍政素質上,都遠遠超過國民黨軍。到遼瀋戰役前的8月,我軍總兵力已達到103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敵衛立煌集團總兵力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佈態勢為:錦州、義縣、錦西一線15萬人;孤城長春10萬人;瀋陽、鐵嶺、撫順、遼陽一線30萬人。戰略決戰的突破口理所當然非東北莫屬,戰略決戰序幕的拉開也非東北野戰軍莫屬。6月7日,毛澤東在同意東北野戰軍打長春時,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出:「長春勝利將給你們爾後南下作戰逐一攻克各個大城市開闢道路,各個大城市的攻克將從長春戰役取得經驗。希望你們精心組織這次戰役,預先估計到戰役中將要發生的各種困難,逐步總結經驗直至完全勝利」(《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四卷第221頁)。毛澤東對林彪的期望溢於言表,但林彪卻讓毛大失所望。7月1日,朱德在華北軍政大學開學典禮大會上評價我軍的攻堅能力時,說:「20年來我們在軍事上所苦惱的,即對敵人堅固設防的城市無法攻破,但近半年來學習的結果,已經能夠攻破敵人較大的堅固設防的城市了。」(《朱德軍事活動紀事》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717頁)朱德這裡講的「敵人較大的堅固設防的城市」顯然還不是指屯兵10萬以上的大城市。中央軍委領導人的眼光都集中到我軍有沒有決心、有沒有能力攻克敵人重兵10萬以上屯集的大城市。之所以同意東北野戰軍攻擊長春,也是為了希望從攻佔長春的戰鬥中解決大城市的攻堅問題,為全軍取得經驗,直至實現戰略決戰的戰略意圖。遺憾的是,東野在試打長春后,林彪認為「部隊對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攻堅作戰,在技術上存在不少問題,認為目前即正式攻長春,成功的可能性較小」;「長春守軍在10萬人以上,設防堅固,如攻長春又可能遇到瀋陽、錦州北上的20萬增援之國民黨軍的威脅,所以這一仗帶有很大的勉強性和冒險性。如攻長春不成功,則對今後作戰會產生嚴重影響」。(《四野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301-302頁)因此改攻擊長春為圍困長春。東野既然難負眾望,毛澤東就把這一難題就交給了華東野戰軍。1948年7月,華東野戰軍主力勝利結束豫東戰役,山東兵團攻克兗州、泰安等城市,尚未結束津浦路中段戰役,14日毛澤東就發電指示華野指揮員粟裕等人,要求乘勝連續作戰,發起攻濟打援戰役(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4卷237頁)。16日又連發4電指示華野粟陳唐張和許譚,對攻濟打援提出具體方案,如:搶佔濟南機場,準備攻克濟南,準備打邱清泉和黃百韜兵團的援濟部隊等等(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4卷239、240、242、243頁),對於攻打濟南的迫切心情躍然紙上。8月25日到29日,粟裕、譚震林主持華野曲阜會議,討論攻濟打援問題。粟裕指出:濟南戰役將是一場嚴重的艱苦的戰役,濟南是徐州的屏障,敵人會死守濟南,增援也會猛烈。戰役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攻佔濟南飛機場,殲敵5~6個旅,第二階段攻濟打援。並嚴肅指出:不能輕敵,濟南不比濰縣、兗州和開封,守敵王耀武能力較強,手上有正規軍3個師9個旅,非正規軍5個旅,共有11萬餘人。濟南市區分為內城、外城和商埠,從日軍時期長期設防,構成基本防禦地帶;濟南郊區白馬山、茂嶺山、硯池山等制高點為重點防禦地帶,在日偽工事的基礎上構築碉堡、壕溝、鐵絲網和鹿砦,形成160多個支撐點,縱深10多公里的防禦陣地。毛澤東在華野曲阜會議期間,於8月26日、28日連電華野指揮員,對濟南戰役的前景進行了分析,並對攻濟打援的部署作了指示,指出:「攻濟打援戰役必須預先估計三種可能情況:(一)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二)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三)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你們應首先爭取第一種;其次爭取第二種;又其次應有辦法對付第三種。」(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4卷267頁)。曲阜會議上,對如何攻濟打援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戰役的關鍵在於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攻克濟南。毛澤東曾在7月16日的電報中說:「爭取10天內外奪取濟南」後來又在8月28日的電文中說:「攻克濟南之時間不能預先只規定一種,而應預先規定三種,即20天、一個月、兩個月。這三種時間中,我們固然要爭取第一種,其次是第二種,但這在戰役發起之前只是一種理想,是否能實現要依攻擊過程中敵之防禦能力如何才能確定。或者20天左右即可攻克,這樣我阻援兵團是有把握阻得住援敵的(包括殲敵一部分);或者要一個月左右才能攻克,這樣我必須殲滅援敵幾個旅,雖然不一定是6個旅,但殲其3至4個旅是完全必須的,否則就不能阻住援敵,我攻濟必功敗垂成。但最重要者是一個月左右還不能攻克濟南,必須大量殲滅援敵,例如6個旅、8個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敵前進,給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時間,例如一個半月,兩個月,或更多些(打臨汾曾費去72天)才能克城,你們的根本出發點應放在這種情況上。」8月29日,這是曲阜會議的最後一天,華野商定濟南戰役的部署,決定以攻佔濟南為主要目標,力爭短期內攻克,將部隊分為攻城和打援阻援兩大集團。9月16日至24日,華野14萬人攻城,18萬人打援,歷時8晝夜,攻破敵人外圍、外城和內城堅固的防禦體系,勝利攻佔濟南,充分顯示了華東野戰軍的攻堅能力。濟南戰役結束,國民黨軍的援軍邱清泉、黃百韜和李彌兵團還在成武、曹縣一帶磨磨蹭蹭,畏縮不前,聽說濟南城破,急忙回撤。濟南戰役后,山東敵軍受到極大震懾,臨沂、煙台、菏澤等地之敵軍棄城逃跑,山東除青島和魯南邊緣少數據點外,均獲解放,使我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為後來的淮海戰役提供了極為可靠的戰略後方,為淮海戰役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後勤保障。濟南解放,證明我軍的強大攻堅能力,我軍在炮兵攻堅、步炮協同、障礙爆破、城市巷戰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任何一個國民黨軍佔領的城市都無法逃脫我軍的攻擊了。粟裕將軍說:「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手中雖有3個兵團,但不敢堅守設有堅固工事的徐州,他們害怕成為第二個濟南,是一個重要原因。濟南戰役結束了,這僅僅是一個序幕,更大的勝利正等待我們去爭取。(《粟裕戰爭回憶錄》596頁)三、濟南戰役不僅是淮海戰役的序幕,而且也是遼瀋戰役的序幕9月24日晨7時,濟南內城剛被我軍突破不久,粟裕向軍委和華東局電告我軍戰況的同時,就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次日中央軍委電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粟裕文選》第二卷571-573頁)因此,說濟南戰役是淮海戰役的序幕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周恩來的結論是「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這就說明:濟南戰役不僅是大決戰第二個戰役——淮海戰役的序幕,而且也是大決戰第一個戰役——遼瀋戰役的序幕。有人質疑:遼瀋戰役開始於1948年9月12日,而濟南戰役開始於9月16日,哪有「序幕」在「正劇」之後拉開的?讓我們回顧遼瀋戰役的決策過程,就可以知道上述的結論是多麼可笑!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就致電林羅劉,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3月,東北野戰軍結束冬季攻勢,東北敵軍基本龜縮到長春、瀋陽和錦州,一個嶄新的問題擺在從中央軍委到東野各級領導面前,就是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敵人重兵1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按理說冬季攻勢結束之後,休整30天到40天後就應開始對東北大城市的攻擊。按毛澤東的意圖是攻佔錦州,封閉東北敵軍,各個殲滅。但是東野領導人林彪卻選定攻擊長春,4月18日東野給軍委的電報就不同意打錦州,說打長春好(《羅榮桓年譜》542頁)。軍委22日的回電,話就不甚好聽了:「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所說打瀋陽附近之困難,打錦州附近之困難,打榆錦段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只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實際的困難,在你們打開長春南下作戰時會要遇著的,特別在萬一長春不能攻克的情況之下要遇著的。因此,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只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5月下旬1、6縱打長春,這叫「試打」,就沒有下定決心打,打了兩天就停了,說對長春「久困長圍」。6月初,毛、周、朱分別就打長春事與林、羅電商,6月5日林羅致電軍委,提出3個方案:1、正式進攻長春;2、少數兵力圍長,主力南下北寧線;3、長期圍長、打援,同時練兵。並說傾向於第3方案。15日羅榮桓在吉林高幹會上說:「長春是我們進攻的第一個大城市,如果打不下來,會影響士氣,影響群眾情緒」(《羅榮桓年譜》550頁)。這說出了東野領導人的心結。中央軍委毛、周、朱對攻打大城市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因此從一開始就不得不同意、尊重東野的意見,這也屬正常,他們也不了解我軍的攻堅能力到底有多強。林羅認為,「5萬人以下的守城部隊,我們均有殲滅他的相當把握;10萬人的守城部隊,只要不受大的增援威脅,我們亦有殲滅他的相當把握」。如果林羅下定決心攻克長春,那麼,就不會有「濟南第一團」了,就是「長春第一團」或者「錦州第一團」了。中央軍委對打大城市沒有把握不僅對東野,對華野打濟南也吃不準,所以才有打濟南「一個月不行兩個月」的說法。電報往來,一會兒要晉察冀配合,一會兒說大雨,一會兒說糧食困難。直到8月24日,東野才決定在9月6日,南下北寧線。林彪決定東野南下,只是想打北寧線上的中小城市,而不是決心攻佔錦州。東野9月12日令2、3、6縱和炮縱在四平、梅河口登車,秘密西運遼西。9月17日東野2兵團程子華、黃克誠部指揮11縱和3個獨立師,打響北寧線,克昌黎、北戴河,切斷秦皇島和錦州的聯繫。這一北寧線之戰當時稱為「秋季攻勢」,為和1947年的有所區別,又叫「秋攻戰役」。後來打了錦州,演變成決戰,才改稱遼瀋戰役。這樣,前面的小打小鬧也成了遼瀋戰役的一部分,那麼從12日算起就順理成章了。9月12日冀熱遼在北寧線打響之後,21日林羅致電各縱說:「此次秋季攻勢,各種條件皆對我有利。錦州附近之敵,在我攻勢發動前已調走5個最強的師,使此線由不好打變成好打」,這才同意打錦州。但是打錦州的部署又受到4縱、7縱打錦西建議的影響,直到28日打錦州的部署才定下,真是多災多難。29日,毛澤東致電林羅劉,指出:「若你們能夠迅速攻克義縣錦州兩點,則主動權便可握在你們手中,否則,你們可能產生如像過去半年那樣處在長沈兩敵之間,一個也不好打的被動姿態。」並批評東野「我軍從9日出動至今日已21天,尚未開始攻擊義縣,動作實在太慢,值得檢討。」 (《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5卷12頁)這樣,林羅劉才認識到:「此次攻錦打援戰役帶有全東北的決戰性質」。這時,華東野戰軍早已攻克濟南,勝利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決戰的序幕戰,而進入淮海戰役前的休整和準備階段了。10月1日東野下達攻錦打援動員令,中有「自我攻克濟南殲敵10萬后,全國震動」這樣的話。不難看出華野攻克濟南,對東野攻擊錦州產生的心理影響和政治影響。但是第二天,在林、羅南下途中得知葫蘆島增兵之後,又想回頭打長春。毛澤東的批評電錶現出少有的嚴厲:「在5個月前(即4、5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7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8第9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又因新5軍從山海關、95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5卷15頁)。在羅榮桓的干預下,才最後確定打錦州,並具體部署攻錦各部隊,這樣才有10月4日8縱隊錦州外圍大小紫荊山的攻擊。有意思的是,林彪的心結還是不定,在7日到帽兒山看地形還喋喋不休地說「一桌菜來了兩桌客」的話(《羅榮桓年譜》595頁)。濟南戰役之所以稱為三大戰役的序幕,正是由於粟裕敢於以32萬兵力,展開攻濟打援的戰役,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濟南,為東野打錦州奠定了心理支撐,也「激勵」了東野領導人,使小打小鬧的「秋季攻勢2」、「秋攻戰役」最終演變成遼瀋戰役。雖然東野北寧線打響在濟南戰役前的9月12日,但林彪的北寧線和毛澤東的北寧線根本不是一回事,毛的北寧線是要打錦州,而林彪卻只是要打北寧線上的中小城市,就連義縣,也是在毛的批評之下才打的。說濟南戰役在遼瀋戰役之後,是不是有點拘泥於時間,而將濟南戰役的意義置於不顧?戰略決戰勝算最多的地區就是東北,東北打了半年的電報戰(1948年3月至9月),就是決定決戰的方向,長春還是錦州,表現了不同的戰略方向,也表現出不同的氣魄,更表現出不同的戰略遠見。電報戰將毛、朱、周和林、羅的觀點、想法無不躍然紙上。能將敵軍消滅在運動之中這是上上策,是我軍的看家本領,指揮員當然自不待言。但是敵人不是獃子傻子,也知道我軍的作戰方略,所以龜縮到防禦堅固的大城市。東北是已經完成了這一戰略的收縮,而華東卻沒有完全完成。打下濟南就說明我軍有能力攻佔敵人重兵屯集的大城市,加上運動戰的能力,我軍部隊也增加了底氣,軍委領導也可以規劃決戰方略而不至於擔心攻不動10萬人守備的大城市了。綜上所述,本文開頭的一句話:「濟南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把秋季攻勢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就很好理解了:9月12日展開的攻勢不是後來意義上的遼瀋戰役,只能說是一次「秋季攻勢」或「秋攻戰役」,濟南戰役才是將這一戰役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而真正意義上的遼瀋戰役的起點是攻擊錦州。陳雲說:「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南下,以後佔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的這麼大,這麼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